吃烧鹅·进莞来⑥|石排鹅园:一只烧鹅烧旺全家生活
东莞+ 2024-09-20 20:40:35

从大排档卖烧鹅开始,传承四代,到如今成为石排鹅园的老板,杨柏帮制作烧鹅近40年来,5次改良烧鹅炉具,加入甘草、薄荷等天然食材,不断摸索出“不上火”烧鹅的烧制秘诀,让市内外“粉丝”纷纷慕名前来,并广受好评。而这道耗费心血,潜心制作的烧鹅,既成为了团结一家人的纽带,也成为了无数街坊记忆中的味道。

祖传烧鹅技艺,市场上的夫妻档烧鹅火了

9月19日中午11点,记者驱车前往石排鹅园,临近目的地,行人逐渐变少,到达了一个工业区,让记者惊讶的是,走到石排鹅园门前,未到午饭时刻,门外已经停满车辆。餐厅里布置简单却座无虚席,人们在圆桌前边吃边聊,金黄色的烧鹅正牢牢占据着食客们席面上的C位。

石排鹅园老板杨柏帮穿梭于后厨和前台,在店里他有着双重身份,走在台前,他是食客口中的“杨老板”,当穿上厨师服,戴上厨师帽,回到后厨埋头创造,经过充气、填料、上皮水、晾干、入炉等层层熟练于心的工序,他又可以呈递出一道道皮薄金黄的美味烧鹅,端给顾客。

下午两点,杨老板送走一波波客人,坐下来感慨说,做餐饮很辛苦,美味佳肴的背后是餐饮人夜以继日的付出。从有记忆开始,家中就开始养鹅,石排水网密布,是个养鹅的好地方。40年前,17岁的杨柏帮跟随父辈的脚步,开始在企石市场上的熟食档摆摊做“杨1烧鹅”。

杨柏帮回忆,在杨屋村的街上,爸爸带着他和两个哥哥撑起了一家大排档,全家人在店里做煲仔饭、快餐,卖云吞面,杨柏帮说,当时物资有限,消费水平不高,很少有人家在日常生活中吃烧鹅,一开始是以云吞为主,自己一边帮家里经营生意,一边学烧鹅制作。

经过几年的努力后,认真好学、勤快朴实的杨柏帮开始自己摆摊,靠着一把刀、一杆秤、一块砧板外加一辆旧单车,他独立卖起烧鹅。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和经济的发展,烧鹅成为了家常的美味。

杨柏帮说,刚开始烧鹅还是稀罕物,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斤烧鹅2元钱,整只烧鹅才卖14元,1985年,杨柏帮和妻子结婚,烧鹅摊档越做越大,来市场斩半只烧鹅带回家的人越来越多。

2000年左右,由于自家烧鹅味道好,夫妻档烧鹅的名声更加响亮,生意也越做越好,附近的街坊和各个镇街上的居民都会慕名购买。杨柏帮颇为得意地说,“我和妻子每天可以卖60只烧鹅,如果赶上节假日,一个早上可以卖出120只烧鹅。”

在来往顾客口碑相传下,杨柏帮做的烧鹅也吸引了更多东莞本地人和外地游客。“有深圳广州的,也有附近省份的,大家从天南地北间驱车前来。”

“曾经有一个四岁孩子,看了我在社交媒体上的烧鹅宣传,和家人从惠州赶过来。”杨柏帮笑着说,孩子还小,闹着要见他,等看到他端着一份烧鹅来到面前,才开开心心地和家人吃起来。伴随着杨柏帮的话语,一份份口感酥脆、色泽金黄的烧鹅从厨房端上客人的餐桌,在烧鹅香气中,食客们品尝佳肴,也回味着那些与烧鹅相连的美好记忆。

研究烧鹅“不上火”秘方,惹味又养生

要做好一只地道惹味的烧鹅,绝非易事,从挑选优质的鹅,到精心调配的腌料,再到恰到好处的烤制,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无数的心血。杨柏帮介绍,店里的烧鹅选用7斤左右的清远鹅制作,其肉质鲜美,体质结实,体型适中,肉嫩多汁,作为广东四大名鹅之一,是东莞人喜爱烧鹅的主要鹅种。

民间素来有“喝鹅汤,吃鹅肉,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说法。东莞水土比较湿热,空气湿度相对高,杨柏帮发现,要做一只适合“广东体质”,好吃“不上火”的烧鹅,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细致的调整。

为了适应食客需求,杨柏帮在原有烧鹅制作基础上加入甘草,薄荷等天然食材进行调味和改良,增加回甘、减轻油腻,使烧鹅吃起来更加清香,在保留口感风味的同时,减少顾客对于烧鹅“热气”的担忧。

有烧鹅必定少不了濑粉,杨柏帮说,自己在手工烧鹅濑粉中加入生地、土茯苓、3至5年的陈皮等,经过慢火慢炖,使得汤底浓郁,药材和肉质的鲜美完全融入汤中。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10月,杨柏帮的烧鹅受到央媒美食栏目的报道,东莞石排烧鹅站上全国舞台,向全国人民展示其独特美味诱惑和风采。2019年,杨柏帮凭借自己制作的砖窑烧鹅手工濑粉获得了粤菜师傅东莞赛区大赛总冠军。

随着“不上火”烧鹅的美名远扬,除当地人来吃,各镇街,甚至福建等地都有“粉丝”专程开车前来吃鹅。让杨柏邦印象较深的是,在往来客人中,还有不少老人特意过来,其中有位80多岁的高龄老人,在过生日的时候点名来这里吃烧鹅,在家人搀扶下,老人拄拐走进了餐厅,在品尝了一块皮香肉脆的烧鹅后,连连点赞说“好好味!”他看着老人的背影十分感慨,岁月变迁间,这一份蕴含烧鹅熟悉味道,是岭南人心中特有的情怀。

将海鲜酒楼改为“鹅园”,烧鹅将一家人“拧”成一股绳

2013年,杨柏帮接手了海鲜酒楼,改名为鹅园,并以烧鹅作为餐厅特色。谈及改名的初衷,他说因为这里就是自己从小养鹅、放鹅、种菜的地方,生于斯,长于斯,这片熟悉的土地对他来说意味着一种归属感。

在近40年制作烧鹅的历程中,杨柏帮凭借“一只烧鹅”赢得了街坊邻居以及来自四面八方美食爱好者的认可,同时他还挖掘本地美食,制作了福隆煮大鱼、鱼米之香、陈香鹅中宝等特色,丰富餐厅的选择和出品,深受顾客喜爱。

此外,为了在保留烧鹅传统风味的同时提升效率,他不断改良烧鹅炉具,进行创新。杨柏帮介绍,传统的烧鹅炉是金钟罩,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东莞会做烧鹅的几乎家家必备,而在数十年的餐饮从业经历中,他不断改造烧鹅炉具,从瓦罐炉、铁炉到不锈钢炉,再到自创的耐火砖炉,店里实现了从单次烧制一只鹅到一次性烧制九只鹅的转变,这样的改进不仅减少了木炭消耗和时间成本,还更卫生、健康,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烧鹅的烹饪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

“店里常用的烧鹅炉是太空炉,一次可以烧制15只鹅,目前太空炉和耐火砖炉两炉并用,在保温和省碳的同时也兼顾环保的需求。”杨柏帮说。

从街市上的大排档,到如今深得顾客喜爱的石排鹅园,在岁月变迁中,这道烧鹅已承载了杨柏帮家中四代人的生活与未来。而对于一家老店而言,新故事需要年轻人来续写。

如今,杨柏帮的子女们深度参与了鹅园的设计、建设和运营,还通过线上销售的模式拓宽了销售渠道和销售量级,店里的烧鹅可以通过快递的形式,在邮寄隔日走向广西、北京、黑龙江,被更多的异地顾客品尝体验。

“现在,我的子女们也在店里帮忙,他们有热情,有意愿,我希望他们不但能够传承这门烧鹅技艺,也能将广府美食推广开来。”谈及未来,杨柏帮表示,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他会坚守着对品质的初心,将这手艺一直传承下去,也希望孩子们能先把东莞传统味道做好,再创新,让家里的美食故事继续延续。

 

文字:记者 冯静 刘瀚擎 图片:李梦颖 视频:李梦颖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