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遮阳棚里,坐在露营椅上耕田?!没错!近日,高埗的农田里出现了一种全新的耕田场景——“机器人”在田里来回穿梭耕作,而操作者却舒适地坐在田边的遮阳棚里,通过遥控,不一会工夫就耕作了一小片农田。
这辆穿梭不停、身材“娇小”的机器由兆田科技研发,机器通过电动旋耕,让农耕机械从油动方式真正迈向了零排放的新能源方式,有效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傻瓜式”操作,1小时耕地2亩
在田间,多台电动农机正忙碌地工作,像开启了“定速巡航”一样精确地进行土地翻耕,操作人员只需简单遥控其在转弯处适当转弯。
“它上手比较容易。”兆田科技副总经理齐亚军介绍,电动农机专为广大农户设计,因此其操作方式十分简单,打开电源开关后,只需要操作液压键、旋耕键和前进键,便能迅速投入耕作作业。因为是遥控操作,所以农户完全可以选择在阴凉处,甚至不在作业区间进行操作,不仅极大改善了农户的作业环境,还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农户的人身安全。

除此之外,电动农机在耕作效率及成本方面的表现也非常突出。“满电后平均作业可达8小时,每小时可耕地2亩。”齐亚军进一步介绍,兆田科技研发的电动农机不仅能直接从家用电中取电慢充,慢充6-8小时即可满电,还支持快充,按耕地效率算下来一亩地仅需1度电,成本非常低廉。
一次共情,构建出电动农机画像
电动农机性能优越,但其国内外的发展步伐却相对迟缓。在国内,尽管已有部分科研机构及大型企业致力于电动农机概念机的研发工作,但尚未迈入批量生产的成熟阶段;在国外,相关努力则更多集中于植保机械领域。在此背景下,兆田科技在农耕机械领域内,特别是在电动农机技术的探索与应用上,处于较为领先的前沿地位。
为何兆田科技能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公司?这得从公司总经理薛海通的一次回乡探亲说起。
2014年,在东莞创业了十余年的薛海通回浙江宁波探望老姨父。在饭桌上,薛海通看到老姨父拿筷子的手在抖,鼻孔里还有黑色的混合物——原来,老姨父在大棚里使用油机耕了小半天地,恶劣的作业环境及方式令他身心俱疲。
就是这一幕,引起了农村出身的薛海通的深深共情,但身为商人的他也敏锐地捕捉到一线商机:如果能够研发出一款农机产品,帮助解决农民的痛点,市场前景应该很广阔。

于是,从2014年开始,薛海通开始关注全球的农机发展水平及农机技术发展趋势,甚至跑遍全国各地的农机展览。次年,他瞄准时机,在浙江成立一支仅4人的技术团队,构想制作一款遥控方式的耕地机,并将传统的油动方式彻底改成纯电动方式,这样既可以零排放又能通过遥控实现人机分离确保农户人身安全。
这便是兆田科技1GLD-1200电动农机的最初画像。
“螳螂”变“瓦力”,产品打开国外市场
在研发过程中,本就在东莞创业的薛海通对广东营商环境深有体会,尤其是高埗廉商产业园旁的几家草莓种植农田,用作测试再合适不过。于是在样机1GLD-1200的研发过程中,兆田科技从浙江宁波搬来了广东,团队也从最初的4人逐渐发展为12人。
“2019年第一代样机做出来,像螳螂一样,续航只有三四小时,旋耕的力度也不够。”薛海通笑着说,虽然第一代样机能力不够,但样机雏形出来了,像见到自己小孩出生一样,整个团队都很振奋。

在接下来的三年多时间里,兆田科技不断深入研究全齿轮传动系统、整套电控系统、电力算法系统等核心技术,并在一代代样机上反复完善测试。在经过20多轮迭代后,2022年1GLD-1200样机基本上定型。作为一款科技含量非常高的农机产品,其包含了23项专利,其中4项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外观专利。
薛海通了解到,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农机主要依赖日本进口,于是在2022年下半年,兆田科技团队带着1GLD-1200样机直接“杀”进日本农机展。“效果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整个展览上只有我们一台纯电动农机,很多人来了解我们的产品。”薛海通说,1GLD-1200的初次亮相不仅吸引了许多同行和媒体的目光,还在日本打开了兆田科技的电动农机市场。
“目前我们已经研发了四个机型,其中的1GLD1200已经可以小批量生产,在9月份已有小批量订单。”齐亚军称,兆田科技计划在今年年底前推出一款全智能的电动农机,让耕地变得更智慧,进一步解放农户双手。与此同时,兆田科技正在探索与国内经销商合作销售,同时计划在日本成立销售公司,打开国内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