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知工作室|“世界工厂”为何拼命建大学?
东莞+ 2024-08-12 17:44:36

今年9月,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将举行开学典礼,开启正式办学之路。

紧锣密鼓,万事俱备。开学前夕,传出两则消息:一是8月2日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率队赴这所大学调研,现场协调解决事项,为开学做好准备;二是校方对外宣布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机械工程专家段宝岩已担任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长。

东莞谋划高等教育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各界关注的话题。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东莞从香飘四季的农业县跃升为GDP破万亿、人口破千万的“双万”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同时,缺大学一直是东莞挥之不去的心结。

2002年,东莞理工学院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成为东莞第一所普通本科院校。

加快建设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力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加快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近年来,东莞抓住难得机遇拼命建大学、建高水平大学。

东莞人深知,要想让“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特质,全方位补齐“高等教育”短板,是一道“必修课”。

▲松山湖科学城
东莞为何拼命建大学

在中国城市中,拥有足够多的高校,几乎是一座城市地位的体现。

根据教育部发布2024年最新高校名单,北京建有全国最多的大学,普通高等学校数92所,在高校云集的北京,海淀区的大学生“密度”最高,占全市大学生的一半以上,人才密度达到80.8%,是全国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

接下来是广州、武汉,分别以84所和83所分列第二、第三位。武汉号称“高校圣地”,本科大学数量比广州更多,拥有百万大学生,每年春运的武汉火车站数以万计的大学生放假返乡成为一景。武汉提出扎实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其中之一是要努力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正在加快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上海,尽管高校的数量排在第六位,但其以15所的“双一流”高校的数量在长三角遥遥领先,排在北京之后,全国第二。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近年来也在拼命建大学,今年高校总数攀升至17所,其中近十年新建高校数量达到9所,且专业多侧重理工;“最强地级市”苏州也从一众高行政级别城市的“包围”中实现进位,高校总数反超呼和浩特,紧追兰州,“本科浓度”也比十年前提高12%。

从高校与城市相互成就的维度来看,安徽合肥和中国科技大学是最佳拍档。7月11日,东莞市党政代表团赴合肥市学习考察,考察点之一的中安创谷科技园,就建在中科大高新校区的“校门口”,方便大学生毕业生拎包走几步就能进园创业就业,助推园区在资本、产业、创新、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实现融合发展。在安徽创新馆,代表团成员了解到中科大在合肥经过多年发展成果丰硕。比如,量子科技是中科大的名片,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上天等诸多首创。中科大还实现了世界最高分辨率单分子拉曼成像、铁基高温超导成果问鼎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BGO量能器研制成功等等。

▲安徽创新馆

在安徽省及合肥市的支持下,中科大也率先成为首批入选“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

中科大不仅让合肥声名在外,更给合肥带来了智能语音、量子通信、新能源汽车等高新产业,带动城市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和飞升,也成为合肥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2020年,合肥GDP首破万亿元大关,不仅顺利迈入“万亿俱乐部”,同时还成为了新一线城市,发展后劲十足,动能澎湃。

可以说,一座城市与一所大学荣誉与共相伴近半个世纪,互相成就了一段值得骄傲的历史,精彩故事仍在书写之中。

▲广东部分高校名单

就广东来看,“十四五”以来,全省普通高校由154所增加到165所,总量排全国第3位。但省内高校资源过半集中在省会广州,且8所“双一流”高校中广州就有7所,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医科大学。而东莞的高校数量仅有7所(本科4所,专科3所),在香港城市大学(东莞)获批之前只有东莞理工学院一根独苗勉强拿得出手。

作为一座经济大市,东莞在经济总量、工业、外贸等方面分量十足,但高等教育却一直是东莞的短板,在其发达经济的反衬下,东莞拼命建设高校是一道“必答题”。

大学对东莞意味着什么

那么,努力补齐高等教育的短板,对东莞意味着什么,蕴含着哪些期许?

党的二十大突出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中国散裂中子源

东莞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人才驱动作用。一方面,继续发挥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各类大科学装置、大平台以及在莞科研团队作用,吸引更多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进驻。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力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加快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加强学校与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健全共同培育人才机制,开设更多相关学科,努力培育和留住更多本土高等人才。

抓住大机遇,做好大文章。东莞与香港渊源深厚、血脉相连。要更多利用香港因素,这是东莞的独特优势。高水平建设好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深入推进莞港教育合作,也是东莞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的重要标志性成果。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成立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国际化人才高地、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引领新质生产力、东莞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注入新的活力。从专业设置上看,香港城市大学(东莞)聚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高端电子信息、生物医学工程、智能制造、先进材料、新能源以及数字经济等领域。首年本科设立四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的设置不仅引入了港城大优势学科,对于大湾区以及东莞的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战略都是利好。

造好大学,造好环境

8月底至9月初,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将迎来首批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出道即巅峰”,首年本科招生即录取优秀生源,125名学生的高考成绩在考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机会考入“985”大学,部分考生成绩达到考入C9大学的水平。

硕士研究生方面,计划招收6个专业共420名学生,来自国内双一流高校的学生超过一半,生源学校包括香港城市大学、悉尼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香港城市大学( 东莞)

可以预见,各地优秀学子的加入为香港城市大学( 东莞)带来了朝气与活力,启程松山湖,追求卓越,共创未来。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秉持“教研合一、两校一质、创新无限”的教育理念,首学期授课的老师将超过90%是由香港城市大学直接安排,确保学术标准和质量与香港城市大学保持一致。

书生少年,意气风发;筑巢引凤,群贤毕至。

为了迎接新的一批大学生,东莞高度重视,下决心提升校园周边综合环境,下工夫做好开学前后的各项服务保障工作。8月2日上午,市委书记肖亚非赴香港城市大学(东莞)调研。调研期间,肖亚非先后听取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周边环境品质提升方案汇报,随后主持召开座谈会,详细了解学校首年招生、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等情况和请求协调事项,相关镇街(园区)、职能部门现场一一回应,并现场协调解决相关事项。

从位置上看,香港城市大学( 东莞)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周边集聚了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先进阿秒激光等大科学装置以及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技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汇聚了世界一流科学家和高素质创新人才。

随着松山湖科学城的“科里科气”和“文里文气”越来越浓厚,已经成为东莞的人才力量承载地以及创新人才汇聚地。东莞提出加快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提升城市环境综合品质,为天下英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让他们的远大梦想从这里照进现实。

尤其是香港城市大学( 东莞)周边的环境品质,东莞大力推进屏山社区城中村改造,设定中子源路沿路建筑高度,形成外低内高的建筑形态,打造通透疏朗、高低错落的城市界面。此外,片区规划配套科学服务功能,包括商务酒店、会议中心、商业街区、学校幼儿园、社区公园、体育公园、登山休闲道等。

努力建好大学,营造一流综合环境,是东莞矢志不渝的追求。接下来,东莞将继续推动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东莞理工学院高水平建设,支持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支持市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等等,更好吸纳和培养多层次优秀人才,不断为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赋能。

文字:首席记者 李金健 图片:记者 郭升涛 程永强 郑志波 陈栋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