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松岗的林先生(化名)万万没想到,自己明明收到了60万元入账的短信,却在不久后发现钱被汇款方撤回,自己还“搭”进去了40万元。针对该案件,8月7日记者联合佛山市反诈骗中心南海分中心古sir反诈工作室资深反诈讲师古嘉强,为大家拆解类似骗局。
神秘客户租赁厂房 外币租金被撤回
日前,林先生手里有一间闲置厂房,想租出去,便在各网络平台发布信息。不久,有人通过某短视频平台联系林先生,自称准备建厂,做电子产品加工的生意,急需租用3000平方米左右的厂房用以生产。
双方一拍即合,不过对方称自己身处境外,只能用外币支付租金。林先生不疑有他,立刻提供账号给对方。对方也非常爽快,没过多久便发来汇款证明,上面清晰地显示9.7万余元外币(约合人民币60万元)已汇给林先生,与此同时,林先生查看账户也确实看到了这笔汇款。可令林先生不解的是,收到的款项比双方谈妥的租金足足多了40万元人民币,难道是对方转错了?
这时,对方解释称其因建厂需要购买设备,但设备销售方只接受人民币交易,其又来不及兑换,所以希望林先生可以帮忙转账40万元人民币到其账户上,以便用来购买设备。
眼看“真金白银”已到账,林先生欣然答应,向对方转账了40万元。然而没多久,林先生便收到9.7万余元外币汇款被撤回的通知。他焦急地发信息询问对方,却如石沉大海。
“汇入”不等于“存入” 汇入资金24小时可撤销
为什么骗子能够做到撤回转账?原来,境外部分银行把“到账”和“入账”做了区分,支票从到账到入账之间会存在24小时的核账时间。也就是说这24小时期间,收款方会分别收到两条银行短信提醒:第一条短信提示资金汇入,仅仅是“显示在收款人账户上的数字”(又称“挂账”),并非实际到账的可使用金额,对方可以24小时内撤销。
第二条短信通知为次日(即距离第一条汇入消息已过24小时)资金到账(已存入)提醒,此时这笔资金才是真正意义上收款方可以动用的钱款,而且不能撤销。而林先生在收到银行收款短信通知后,放松了警惕,殊不知“汇入”不同于“存入”,导致被骗。
佛山市反诈骗中心南海分中心古sir反诈工作室资深反诈讲师古嘉强提醒各位市民:在进行外汇转账时,务必提高警惕,仔细核对转账信息,避免因误解而导致的财产损失。同时,收到“汇入”通知后,可通过多种渠道验证资金是否真正到账,如尝试提现、转账至其他账户等,以确保资金安全。
此外,银行方面也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外汇转账流程的认知度,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误解和纠纷。同时,加大对诈骗行为的打击力度,为公众营造一个更加安全、便捷的跨境支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