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滔在小学开展粤语童谣课程 受访者供图
儿歌《凼凼转》、粤剧巨作《擎天一柱》的作者,《东莞民间歌曲集成》的主要收集者和编辑之一……说起吴志滔,很多东莞人并不陌生。从幼时对粤剧以及音乐的偏爱,求学经历的刻苦,几经辗转后的坚守,吴志滔始终葆有人生的向上精神和对艺术的执着,创作出大量的粤剧、粤曲、歌曲和音乐精品,广有口碑。
如今,他依旧为粤剧曲艺和音乐事业忙碌着,作为莞城阮涌小学校友的他回到母校,教授传统的粤语童谣,还传授其原创的莞城方言儿歌,在弘扬与传承粤剧曲艺文化的道路上不遗余力。
从小接受粤剧熏陶
刻苦学习
吴志滔是土生土长的东莞莞城人。他与粤剧的缘分,要从童年讲起。小时候,他经常跟随外婆到剧场看大戏,回到家后,把床单披上身当作戏服,一声“咿呀”便有模有样模仿起来,凭借记忆把看到的戏从头到尾“演”上一遍。一来二去,就痴恋上了“唱戏”。之后的岁月里,他更与粤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除了自身对粤剧的喜爱外,他对粤剧的喜爱也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7岁那年,父亲将他送到东莞东星粤剧团,跟着台柱子寒江等前辈学习戏曲表演。寒暑假期间,他的爷爷把他引荐给挚友陈卓莹,让他向这位名家拜师,学习作词作曲。后来他又跟着陈卓莹的儿子、著名粤剧音乐家和演奏家陈仲琰学习大提琴和撰写粤曲。这段宝贵的经历奠定了吴志滔的粤剧曲艺基础。
就读于东莞中学的吴志滔,在高一时期,由于在表演方面突出被选入学校文艺宣传队。在文艺宣传队,吴志滔学习各类艺术表演,歌咏、表演唱、舞蹈、魔术、小品、话剧和粤剧样样皆能,常担任主角。在粤剧《沙家浜》中,他饰演郭建光一角,成功演出第二、五、八场折子戏,当时在东莞小有名气。
曾任东莞专业艺术团导演的文艺老师叶应,从宣传队挑选出十名学生,用课余时间教导他们作词作曲。吴志滔不仅仅只限于老师教授的知识,经常去书店寻找有关书籍。
毕业时,学校把他推荐到县工人文化宫,在“东莞县工人文艺宣传队”从事创作与演出等工作。高中毕业后两年,吴志滔创作的歌曲被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一连播出10多天。从此,不少业内人士找吴志滔,让其作词作曲。那时吴志滔在东莞文艺界已经颇有名气了。
上世纪90年代“出国热”,受做外贸的父亲影响,他想出国深造,于是努力学习英语。他英语大专毕业后,在深圳市旅游总公司做了三年英语导游翻译,并考取了专业职称。在职期间又修读大学“商业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后相继担任了两个公司的总经理职务。取得相关实践经验后,遂出国留学和工作。十一年后,侨居国外的他落叶归根回到东莞工作。
吴志滔几经辗转,在东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黄剑平的举荐下,决定回归文化艺术界,并一心投身文艺创作,所创作的歌曲《中国味》《风雨同舟》等数十个作品荣获国家、省、市级奖项。
生活阅历丰富的他,更对戏剧曲艺创作得心应手。多年来创作的大型新编历史粤剧《擎天一柱》、大型粤韵戏·曲史诗《惊涛骇浪寒溪水》、小粤剧《唐伯虎招聘》《血召》,以及《南湖红船梦》《天仙羡》《私伙局礼赞》等大量的粤曲作品,出版了《东莞市文化精品项目粤剧曲艺作品CD专辑:福之梦》,参与了抢救性收集和编辑《东莞民歌集成》的工作,用东莞方言进行创词谱曲的儿歌《凼凼转》等优秀作品均为人们所熟知。
课堂上推广粤语
让本土文化根植于孩子心中
如今,吴志滔依旧活跃在粤剧、曲艺的舞台上,经常参加文艺演出活动,为粤剧曲艺和音乐事业忙碌着。此外,他还到东莞各院校开设东莞历史文化、戏剧与曲艺赏析的专题讲座,让更多人了解粤剧与粤曲的精髓。
吴志滔认为,粤剧和粤曲是粤语文化,守住粤语文化也就守住了粤剧和粤曲;而方言与曲艺作品的相生相融,为文化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新思路。“要想粤韵戏曲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从小培养青少年粤语文化和兴趣是关键。”吴志滔表示。
为了进一步扶植传统文化的发展,吴志滔应邀前往学校开展东莞历史文化以及粤语童谣课程,对学生进行戏曲等传统文化的普及推广教育。还到市委党校举办以《东莞音与乐》为主题的大讲堂,向党政干部学员宣讲东莞的历史、语言和音乐文化,以推动粤语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吴志滔作为莞城阮涌小学的校友,同时也是校歌《阮小晨光》的创作者受邀回到母校开设粤语童谣课程。课堂上,吴志滔向师生宣讲广东及东莞的历史,并使用地道的东莞话教授粤语童谣。
“粤语保留了中国语言最原始的文字和声调,东莞话是中原古语言文化的活化石。”吴志滔说,课堂以童谣为载体,教授孩子们用东莞话进行唱诵,旨在让童声回荡乡音的旋律,使更多孩子铭记这份文化根脉,有力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吴志滔简介
吴志滔系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在东莞市音乐家协会、东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东莞市戏剧曲艺协会担任领导职务。系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第十二届文体委员会委员、东莞市委统战部“同心智库”成员、东莞文学艺术院签约作家(作词作曲、编剧)、东莞市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东莞市音乐剧学会常务理事、东莞市戏剧家协会理事、东莞市粤剧学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