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巡礼⑩:莞城中心幼儿园、樟木头镇实验小学
东莞+ 2024-07-26 10:52:00

莞城中心幼儿园

创新“非遗+”莞韵展魅力

一直以来,莞城中心幼儿园充分发挥所处地域优势,以“非遗传承,赋能发展”为愿景,积极探索多元非遗教育模式,开发“非遗进校园”有效路径,创作出一批优秀本土非遗艺术作品,在教、科、研、展、赛等方面屡获国家、省、市级荣誉,有效助力莞脉传承、乡村振兴。

2015年以来,莞城中心幼儿园持续组织老师到非遗传习基地参加培训,通过前期充分的知识储备指导具体实践的开展,培育本土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打破自身对非遗传承的固有认知,梳理构建本土非遗的知识体系。

系统实施《魅力东莞》本土非遗园本课程,以粤剧、兴塘醒狮等莞城非遗为主要传习项目,再拓展至全市各镇街非遗项目。以“观”非遗表演、“赏”非遗风采、“悦”非遗课堂、“学”非遗知识等作为主要传习形式。运用项目制学习方式,从师生开始,影响家长、家庭,带动社区群众了解、体验、感受身边的非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扎实推进“四进”工程——进校园、进园区、进社区、进乡镇。近年来,举办“非遗+”亲子实践活动达200余次,逐步从“师生个体”到“单个家庭”再到“N个家庭”,带动整个家长群体,并辐射到周边人群,让大家在边游边学边玩中深入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自1990年以来,莞城中心幼儿园就通过创作非遗主题舞蹈作品,展现东莞非遗魅力,创作了《红红火火炸糖环》《挂灯带》《打阁》《凤凰点台》等10多个非遗舞蹈作品,《红红火火炸糖环》更登上央视舞台。以东莞非遗项目为创作素材的幼儿绘画、手工作品等,多次参加各类展览,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在传承与弘扬非遗中提升文化素养。

多年来,莞城中心幼儿园通过“非遗+”创新多元教育,开发实践本土非遗课程、联动基地共建,焕发非遗新活力。以艺术作品展、舞蹈音乐作品等传承弘扬非遗,以小带大、以点带面、以旧带新,大大提升人们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意识,为非遗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连接现代生活,注入新动能。

樟木头镇实验小学

麒麟踏梦,舞动樟城

作为东莞唯一的纯客家镇,樟木头客家文化源远流长,麒麟舞更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为了将这一独特的本土非遗发扬光大,樟木头镇实验小学扎根本土,坚持推动麒麟文化入校园。拜师客家麒麟舞非遗传承人,邀请传承人进校演出;设置麒麟雕塑、文化墙等,营造浓厚的麒麟文化氛围;鼓励各班级打造以麒麟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学校的吉祥物也是学生设计的卡通麒麟。

传承守护,麒麟文化满校园。樟木头镇实验小学将客家麒麟舞内涵有机渗透到各学科,打造立体的《跃动麒麟舞》课程,构建了以音乐学科为中心,辐射科学、体育、美术、语文、数学等学科的“一心五环”跨学科学习模式。

学校组建了麒麟舞社团,并与社区麒麟舞馆合作,学生拜师学艺,双师传授;校内校外双驱联动、授艺,组织麒麟社团节日庆典、研学、联演,编写《麒麟仔》歌曲传唱,让麒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组建麒麟制作社团,从麒麟的外形、色彩和花纹等特征制作麒麟,并在书法、青花瓷、科幻画、国画、超轻粘土、剪纸、衍纸等社团中开展创作麒麟的书绘活动,真正实现麒麟文化溢满校园。

跨学科融合客家文化与科技创新,鼓励学生创新制作文创与科创产品,开设3D打印课程、编程课程、创客课程,以此传承并焕新客家麒麟文化,让其真正“活”起来。

体育科组将麒麟文化与动作融于每日体育大课间之中,原创“校园麒麟操”,实现全校学子全覆盖、全传承。

麒麟文化也深深烙印在语数的教学中。综合实践单元以项目式学习探索客家麒麟舞的前世今生,撰写麒麟调查报告;开设麒麟舞习作课程,参加“我眼中的非遗”现场作文大赛;数学以“麒麟制作小达人”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积极创新,谱写麒麟文化新篇章。学校积极支持开发与麒麟文化相关的新产品,如麒麟主题的手工艺品(刺绣、陶瓷等),让麒麟文化以多样化的形式渗透进日常生活中。用艺术创作与表演传承和推广麒麟文化,如麒麟音乐、舞蹈等,让学生亲身表演展示麒麟文化。打造虚拟现实展览馆,让大家沉浸体验麒麟文化,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文字:赵水平 图片:东莞市文化馆 编辑:王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