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东莞党组织成立100周年,也是东莞党组织第一任书记莫萃华诞辰120周年。为营造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奋进精神的浓厚氛围,中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围绕东莞党组织成立的过程及其早期活动、莫萃华革命道路2个主题,组织撰写了两篇专题研究文章。东莞日报今起刊发,以飨读者,让革命文化的精神力量激荡莞邑大地。

一、东莞的革命星火
五四运动后,东莞一批先进分子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工农大众的觉醒;东莞工人阶级作为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由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初步彰显“共同反抗”的力量;在东莞团组织的领导下,东莞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斗争。可见,东莞的革命星火已经燃亮,为东莞党组织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在东莞的早期传播
五四运动前,一些在北京读书的东莞青年学生曾将北京出版的进步书刊传回东莞。五四运动爆发以后,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在广东迅速发展。因紧邻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重要阵地的广州,马克思主义在东莞逐渐兴起。《新青年》《每周评论》《广东群报》等宣传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书刊陆续传到东莞,各阶层人士特别是青年学生深受启发和教育。许多东莞的先进分子,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他们秉持着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改造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成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积极参加者,后也成为了新思潮的传播者。刘伯刚、严凯祥、严永辉等人在东莞求学时,较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积极参加东莞各种革命活动,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广州读书的袁昌善、陈均平、王彦枝、邓子才、梁锄欧等莞籍学生,也经常回东莞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在北京读书的东莞青年学生也积极在东莞介绍马克思主义。北京大学学生何作霖,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游行示威,并和示威同学一道冲进曹汝霖住宅,痛打章宗祥,是当时被北洋军阀政府拘捕的32位学生中的一员。1923年,何作霖返莞养病,暂任东莞市立中学英文教员,在师生中传播民主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给东莞的青年学生带来了深刻影响。还有一些莞籍北大学子也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们有的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回莞任东莞中学校长,革新学校教育制度,实行男女同校,营造了民主、自由、革命的氛围;有的曾参与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担任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教员,积极培养进步青年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留京东莞学会和留学日本的东莞进步学生返回家乡时,也曾向群众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东莞的传播,为东莞工人运动的发展和东莞党组织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袁昌善等东莞的先进分子,在向工农大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逐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积极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现实斗争中去。
(二)东莞团组织的成立
1922年3月,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成立大会召开后,谭平山派人到东莞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但该计划未实现。5月,青年团一大在广州召开,探讨了民主革命和联合国民党的政治发展方向。6月,由于陈炯明叛变,广东党、团组织转入秘密状态,工农运动转入低潮。直至1923年初孙中山返粤后,革命形势才逐步好转。
1923年9月29日,团广州地委决定在梧州、佛山、东莞三处成立地方青年团。随后,阮啸仙派莫萃华回东莞组建团组织。莫萃华回到洪屋涡,将莫式姜、张法(张运发)、陈昶、莫炯斋等6个青年农民发展为团员。10月,团广东区委直辖东莞支部在洪屋涡成立,由莫萃华任支部书记,有团员7人。与此同时,在东莞虎门的驻军中,也成立了团广东区委直辖虎门支部,有团员7人。
早在东莞党、团组织成立前,东莞工人群体已自发开展数次反帝反资本主义的斗争。五四运动时,莞城、石龙的工人积极投入反对桂系军阀的反帝爱国斗争中。1922年,受香港海员大罢工的鼓舞,东莞相继成立革履、织席业、油业等手工业工会,多次领导工人举行罢工。1923年2月,京汉铁路大罢工爆发后,东莞革履工会发动太平、新塘等地革履工人,进行全行业总罢工,迫使资本家不得不答应加薪的要求。
东莞工人罢工斗争的胜利,表明东莞工人阶级从自发的斗争逐步走向有组织有领导的斗争,初步彰显东莞工人阶级的力量,为东莞党组织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然而此时东莞的工业仍以手工业为主,产业工人数量少,工人运动还比较软弱。东莞工人阶级成为反对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强大力量的时机还不够成熟。同时,青年团一大通过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亦强调农民群体是革命斗争需要团结和动员的重点对象。基于此,团东莞支部从东莞工农实际力量对比以及洪屋涡地理位置考虑,确认教育、启发青年农民为中心任务。在团东莞支部的领导下,恢复乡自治公所、改组民团;创办阅书报社、组织演讲会、扩充或改良国民学校、设立补习学校;组织农会、组织农民俱乐部、调查各乡村农民经济情况等农民运动工作陆续开展。
(三)以农民运动为中心的革命态势
中共三大后,“党内合作”已成为全党共识。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6月,国民党颁布《农民运动第一步实施方案》,要求派遣农民运动特派员前往东莞等农民运动重点地区开展工作。7月,为适应农民运动的发展需求,在林伯渠、彭湃的提议下,国民党创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一批具备理论知识、实操经验且懂军事的农运人才。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能够公开组织工农运动的政治环境和专业农运人才的组织领导,是广东全境农民运动发展如火如荼的基本前提。
1924年2月,阮啸仙在莫萃华的陪同下到东莞视察青年团的工作。5月,团广东区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东莞报告的决议案》,认为东莞有农民、工人和学生做基础,也有发展余地,要以国民党名义发起组织东莞农会,扩大农民运动的范围和影响力。同年秋,莫萃华与蔡日新、蔡如平作为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分别被派遣到洪屋涡、霄边两地开展农民运动。
特派员的合法身份不仅对普通农民具有相当的权威和号召力,也使国民党东莞县党部和豪绅有所顾忌。凭借着熟悉人情地理的有利条件,以及农民对地方精英的依赖心理,莫萃华等人开展农民运动较为顺利。同时,中共认为宣传比武力更为重要,特派员需擅长“造势”。农会成立之时,他们通常会特意举办隆重的庆典,邀请党政要员参加,开展生动活泼的宣传,提升农会在农民心中的地位。如1924年9月底,彭湃和莫萃华来到洪屋涡,与张法、陈昶等团员一起深入农村作宣传。10月,洪屋涡乡农会举行成立典礼时,莫萃华带回一部幻灯机放映宣传幻灯片,街巷贴满“打倒土豪劣绅!”“实行二五减租!”的标语;彭湃代表国民党中央农民部授予农会犁头旗,并号召农民兄弟要“起来革命,团结一致,打倒地主,打倒恶霸!”农会成立声势浩大,且彰显了其合法地位。会后,农会带领农民顺利开展二五减租。随后,蔡如平、蔡日新在霄边乡成立农会和农民自卫军。同年冬,莫萃华成立了“十八乡联乡办事处”和“十八乡农民自卫军”,自卫军有200余人。在洪屋涡和霄边农民运动的带动下,东莞各区、乡的农民协会很快发展起来。彭湃、阮啸仙、韦启瑞、黄学增也先后到东莞,指导农民运动开展。
莫萃华等人运用政治斗争与经济斗争相结合、与农民切身利益相结合的动员模式,使农民坚信农会能解放痛苦,极大激发了农民群体的参与热情。另外,加强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的教育也是动员的重要手段。通过宣传革命理论,加强文化知识教育,引导关心政治斗争的措施,唤起广大农民的觉醒,增强他们对中共革命理念的支持和认可。阮啸仙高度评价这一时期的东莞农民运动,认为经团广东区委几次训练后,比以前进步得多。一方面,在团东莞支部的领导下,东莞第一、二、三区及各乡农会渐次成立,相邻的宝安罗田一带也暂归东莞农会特别区管辖。东莞成为广东农民运动发展较快的县份之一。另一方面,东莞各地的农村政权逐渐从土豪劣绅转移到农会手中,农会成为基层的“权力机关”,为东莞党组织搭建了一套独立于国民党,能够自下而上组织发动群众的基层系统,有利于其在国共合作中保持主动。
二、东莞党组织的成立及其早期活动
东莞党组织的成立不是偶然的,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东莞工农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在广东党组织的领导下,东莞党组织不断完善组织建设,吸收新鲜血液,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成为东莞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东莞党组织的创建和发展
自1923年底,中共中央注意到基层党、团组织间因组织和职能模糊不清、资源和力量差距明显等因素产生摩擦,要求青年团逐渐变成纯青年组织,党团“分化”就此开始。1924年5月,第一份党团“分化”纲领性文件《S.Y(指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作与C.P(指中国共产党)关系议决案》颁布,指出应使党、团工作分离,并在团员年龄、党团职能、党团员职务等问题上作出规定。10月,中共广东区委着手布置党团“分化”工作,决定广东农民运动改由共产党组织领导,社会主义青年团继续配合党组织开展农民革命运动,吸收从事农民运动的青年团员和积极分子加入共产党。为完成农工运动归中共主持的原则,中共广东区委加快了在东莞等地建立党组织的部署。
1924年11月,从事农民运动的青年团员莫萃华、蔡如平、蔡日新转为东莞第一批共产党员,负责建立东莞党组织的工作。12月,直属中共广东区委领导的中共东莞支部正式成立,由莫萃华任支部书记。这是东莞第一个中共地方组织,东莞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此有了坚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鉴于当时力量较弱、党团员互兼等现实问题,东莞党、团组织仍一齐活动。但随着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党领导团的组织架构逐渐确立,政治运动的领导权被党组织牢牢掌握。
为更好领导东莞国民革命运动,1925年10月,中共广东区委指示中共东莞支部全力参与国民党东莞县党部改组,并派阮啸仙来东莞指导改组工作。在改组县党部的斗争中,中共东莞支部发动学生罢课请愿,打击国民党右翼势力,端正国民党的政治方向;布置全部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动员工会、农会会员加入国民党,确保共产党员站在国民党中心地位。11月,为适应第二次东征后新的形势,更好地发展工农运动和帮助县党部改组,中共东莞支部改组为中共东莞特别支部,由莫萃华任特支书记,有党员10余人。12月15日,国民党东莞县代表大会重新召开,选出县党部第一届执行委员7人和监察委员3人。其中,5名执行委员和1名监察委员具有双重党籍。改组后的县党部,基本为东莞党组织所掌握。
国民党东莞县党部成功改组,标志着东莞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东莞县的国共两党,实际形成以共产党为核心,领导推动东莞工农、青年妇女运动发展。然而实际工作仍由共产党员负责,导致共产党做了各项工作,却是国民党获得名誉的情况层出不穷。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并非真心支持和帮助工农大众挣脱受剥削受压迫的生活,而是出于政治考量才支持工农运动。在借助工农力量实现平定商团叛乱、东征和统一广东这些政治目标后,国民党左派便开始打压广东的工农运动。
1926年4月,团东莞地委成立,东莞党、团组织正式分离。此时,中共东莞特支有党员43人。5月,李本立接任莫萃华为中共东莞特支书记。6月,根据中共广东区委指示,中共东莞特支改组为中共东莞地方执行委员会,由李本立任地委书记兼组织部长,黄国器任宣传部长,陈兆魁负责工人运动委员会,张乾楚负责农民运动委员会,谢慕英负责妇女运动委员会,李鹤年负责青年运动委员会。中共东莞地委是东莞第一个县级中共组织,隶属中共广东区委,有党员39人,下辖莞城工人支部、学校支部、石龙支部、大迳石马支部、山厦支部5个支部。
在东莞党组织的领导下,东莞各地工会、农会、青年团、妇女协会等群众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国民革命运动在东莞迅速掀起高潮。
(二)东莞农民运动的发展
1925年间,22名东莞籍学员从第三、四届农讲所毕业后回到东莞,严凯祥、严永辉受中共东莞支部派遣回到山厦村秘密开展农运,东莞农民运动增添了新的力量。4月20日,东莞县农民协会成立,蔡如平任执行委员长,蔡日新、谭式泉等为执行委员。27日,东宝两县农会在霄边乡举行农民联欢大会,决定两县农民进行大规模联合,以求自身解放。
在省农民协会直接领导下,东莞党组织通过县农民协会,带领农民群体有组织地开展减租、废除苛捐杂税的斗争,积极参与援助省港罢工、统一广东根据地各项斗争,并在农运骨干中发展党员。东莞的农民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两次东征期间,中共东莞支部积极发动农民配合东征军作战。东莞、宝安农民协会成立临时军事委员会,组织3000名农军紧密配合东征军平定叛乱,并聘请黄埔军校教导团对农军进行军事训练。霄边、常平等各乡农会协助东征军筹粮运输、充当向导、搭桥修路、随军开展宣传,帮助东征军解决实际困难。时任中共广东区委常委兼军委书记的周恩来,三次路经东莞,在军民联欢大会上发表演说,极大鼓舞了东莞人民的革命斗志。
省港大罢工开始后,中共东莞支部通过太平一带的农民协会,组织农民接待途经太平回广州的香港罢工工人,积极发动募捐,有力地支持了省港大罢工。1925年10月,国民党广东省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关于农民运动决议案》,进一步促进全省农民运动的发展。在中共东莞特支的策划下,县农民协会与各界群众联合召开东莞人民代表大会,列举县长毛秉礼的六大罪状,号召人民“一致起来为驱毛之运动”。会后,全县有农会组织的区、乡,进一步开展接管公尝、实行二五减租、反对苛捐杂税的斗争。
1926年1月,蔡如平任中共广东区委农委委员,分管中路农运工作。东莞、宝安地区的农民运动进一步发展。2月,蔡如平受中共东莞特支派遣,到山厦村组建农会和党组织,发展了严凯祥、严永辉等7人为共产党员。5月,由中共东莞特支管辖的中共山厦支部成立,推动山厦及周边地区农民运动的发展。同年秋,共产党员郭华等人在园洲建立党组织,积极宣传发动农民,先后在寮仔、李屋、梁屋、超朗等村建立农会。东莞农民运动规模逐步扩大。1926年4月底,东莞已成立5个区农民协会、128个乡农民协会,有会员1.27万名,在农民运动比较发达的广东中路地区中居第四位。至1926年底,全县农民协会会员发展到近10万人,农民自卫军发展到5000多人。农民成为东莞国民革命运动的主要力量。
(三)东莞工人运动的发展
作为东征战略要地,第一次东征的胜利,促进了东莞工人运动的发展。在中共东莞支部的领导下,莞城、石龙、太平等城镇的工人纷纷成立工会联合会,积极带领工人开展斗争。
1925年,为对抗“十全堂”行会,莞城、石龙、太平的革履工人在莞城工会联合会的支持下举行罢工,迫使革履资本家不得不答应工人的诉求。此次斗争的胜利,推动东莞工人运动开始走向高潮。
同年6月19日,香港、广州两地掀起省港大罢工。在中共东莞支部的策划下,太平工会联合会组织工人接待途经太平回广州的香港罢工工人;成立工人纠察队,积极配合省港罢工委员会纠察队第十六支队封锁沿线港口,派出船只截缉接济香港的物资和从香港私运入口的货物;协助平息太平商团和民团的叛乱。1926年2月14日,中共东莞特支在莞城召开东莞各界援助罢工周大会,动员群众支援省港罢工,组织筹款和募捐。16日,石龙召开万余人参加的大会,通过《拥护省港罢工的决议》。太平也举行了有近万人参加的“太平各界援助罢工周大会”。5月8日,省港罢工委员会《致全国同胞书》发出后,太平立即成立“援助省港罢工委员会”进行筹款,并派出邓祖裕、谭若水等5位代表到广州慰问,表达东莞人民支援省港罢工的决心。
1927年1月18日,根据东莞工人运动形势的变化,中共东莞地委把互不统属的各工会联合会组织起来,正式成立东莞县总工会,由陈兆魁兼任委员长。县总工会成立后,举办工人夜校,组织各工会成立工人纠察队,吸收赖成基、利润森、谭明等一批工人骨干为共产党员。此时,县总工会有工会联合会3个,基层工会93个,会员15117人。与此同时,成立了以工会、农会为主,其他群众团体参加的东莞县公益委员会,领导各界群众向反动势力进行斗争。东莞党组织在支援省港大罢工和发动工人运动中,领导政治运动的能力得到提升,组织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东莞学生运动和妇女运动
1924年11月,团东莞特别支部成立,东莞青年工作的重心逐渐由青年农民转向青年学生和工人。在团东莞特支的指导下,由东莞中学学生李本立等人发起成立的新学生社东莞分社,组织学生社员学习《向导》等马列主义书刊,出版《新学生社》杂志,发展了李本立、周棠、黄国器等一批青年团员,成为东莞党、团组织开展青年学生工作的得力助手。
在团东莞特支的领导下,青年学生和工人联合起来开展宣传演出、筹款等活动,配合工农封锁港口,支援省港大罢工;选派优秀青年农民到广州农讲所学习,培养年轻的农运骨干;发动新学生社社员进行罢课请愿,迫使反动分子离开东莞中学,为改组国民党东莞县党部扫清障碍。东莞青年运动蓬勃发展起来。到1925年12月底,团东莞特支建立了2个支部、4个团小组。与此同时,团广东区委加大对团东莞特支的指导。1925年7月,团广东区委派阮啸仙、李耀先到东莞,举办新学生社训练班,培养青年运动的骨干。1926年3月,团东莞特支选派李本立、周棠、刘伯刚到广州接受团广东区委的训练。4月8日,团广东区委又派李耀先到东莞举办3期青年团员训练班。
1926年4月12日,共青团东莞各地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团东莞地委,由李本立任地委书记,下辖莞城、石马、东莞中学、太平、石龙5个支部,有团员47人。团东莞地委于9月组织召开国际青年节纪念大会,倡导实行教育改革;12月底发起成立青年工人协作社,吸收各行业青年工人200多人加入,后扩大为青年工人协会。在东莞党、团组织的带领下,广大青年投入工农大众的行列中,促进了东莞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
随着国民革命运动的不断发展,在东莞党组织的发动下,东莞妇女运动逐步开展起来。1924年冬,广东女权运动大同盟钟婉如等人到东莞活动,于年底在莞城、石龙成立了女权运动大同盟。这是东莞最早成立的妇女群众团体。1925年12月26日,在中共东莞特支的支持下,妇女解放协会东莞分会成立,有会员50多人。东莞妇女解放协会成立后,深入各女校及乡村宣传进步思想,发动妇女参加国民革命运动;引导妇女冲破旧礼教的束缚,为妇女争取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权利;开办女子平民学校、女子工读学校,由共产党员李本立、黄华东等人及部分新学生社社员担任教师。在东莞党组织的带领下,东莞许多妇女开始觉醒,更加勇敢地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之中。
(五)大革命的失败
在国民革命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日益尖锐。1925至1926年间,国民党右派以戴季陶主义为思想基础,陆续策划暗杀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来排斥和打击共产党;勾结反动军阀、地主民团,不断压迫工农运动,破坏统一战线和国民革命。
1926年上半年,陈九率领的民团假意请石龙防军前往菉兰村“剿匪”,实则报复,造成了村民死亡约70人。“菉兰惨案”震惊全省,沉重打击了东莞农民运动。年底,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委派罗是、王固础等一批右派分子把持国民党东莞县党部,把所有共产党员排斥在外。1927年2月,罗是等人乘举行军民联欢大会之机散发传单,只提“联俄”“扶助农工”,不提“联共”,被工人们当面戳穿反共阴谋。联欢会后,县总工会委员长陈兆魁、东莞中学校长袁昌善和杜无我,带领青年工人协会的工人向罗是论理,反被罗是诬告。国民党广东省党部不问青红皂白,把陈兆魁等3人开除出国民党。
面对国民党右派种种倒行逆施,1927年春,中共东莞地委举行第六区农民代表大会,团结各方力量,力图缓和两党矛盾。但革命形势已呈逆转之势,所有举措都难以改变当时的严峻局势。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15日,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在广州发动反革命政变,进行“清党”。广州“四一五”事变后,中共东莞地委提前做了应变准备,地委书记李本立及其他可能暴露的成员提前转入秘密活动。24日,国民党东莞县政府发动“清党”行动,搜查中共东莞地委机关、县农会、县总工会和李本立的住宅,强制解散革命组织,悬赏通缉李本立、蔡如平、陈兆魁、袁昌善等共产党人,屠杀了蔡日新等一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东莞革命斗争遭受严重挫折,东莞党组织转入地下活动。
1927年夏,蔡如平、莫萃华根据中共广东区委指示,秘密返回东莞,重新集结隐蔽的共产党员。同年秋,蔡如平重新成立党的领导机构——中共东莞县委员会,机关设在常平屋厦。与此同时,在中共广东省委的领导下,中共石龙市委正式成立,机关设在园洲乡寮仔。在蔡如平等共产党员的努力下,东莞党组织活动得到恢复,逐步建立工农武装力量,为配合全省武装暴动准备条件。12月11日凌晨,广州起义爆发。因其很快失败,东莞县委未能如期举行暴动,处境艰难。为化解困境和整顿组织,东莞县委、石龙市委分别于1928年3月17日、4月29日进行改组,改组后坚持开展地下斗争。5月,东莞县委和石龙市委三次策应宝安县武装暴动,以大朗东山为中心,集结工农武装开展游击战争。东山的武装斗争活动停止后,东莞县委迁回莞城,组织秘密工会,开展职工运动。8月14日,为适应革命形势,东莞县委与石龙市委合并,组成新的中共东莞县委,赖成基任书记,机关设在莞城,下辖东莞全县党组织及增城县仙村党组织,有党员338人。重组后的东莞县委深入开展工农运动,积聚革命力量,以准备在新的革命高潮到来时争取武装暴动的胜利。
东莞党组织和共产党人在大革命时期的历程,是艰苦奋斗和成就辉煌的历程。在大革命时期,东莞党组织经受革命斗争锻炼和考验,政治威望得到极大提升;发动工农革命群众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革命力量得以壮大,为土地革命奠定了群众基础。尽管大革命的失败使东莞革命斗争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但东莞党组织在大革命时期播下的革命火种,使其在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后,继续团结带领东莞人民迈上新的征程,取得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