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19时,“与辉同行”在东莞松山湖开播。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和“与辉同行”负责人董宇辉在交流中表示,华为在全球有很多研发中心,东莞松山湖是一个重要的地方。
根据直播,余承东表示,东莞在30多年前是世界制造基地,到如今30多年后转型升级,华为在东莞松山湖聚集了来自全球的近3万名研发人员,包括通讯网络、华为终端等研发人员。“我们在全球有很多研发中心,东莞松山湖是一个重要的地方。”

华为和东莞“结缘”,起于制造。
2005年,东莞松山湖与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订项目投资协议,设立华为南方工厂,并于2009年正式投产;2012年,双方签订投资协议,设立华为终端总部……
全球每4部智能手机就有1部在东莞生产,OPPO、vivo都扎根于东莞。华为Mate 60、Pura 70均原产于东莞松山湖。
东莞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手机之城。手机行业长长的产业链,以及深厚的行业积累,东莞电子信息行业集聚发展态势已成,成长为万亿级规模的支柱产业。

华为和东莞的“双向奔赴”,不止于制造。
曾经,东莞因其强大的制造能力,“东莞塞车,全球缺货”,赢得“世界工厂”的声誉。如今,制造业立市的东莞,在科技创新领域也已声名鹊起,和华为“双向奔赴”处于一个“升维”的过程。
自2019年起,连续6年,华为开发者大会在东莞举行,全球开发者云集,见证鸿蒙从横空出世,到“纯血”鸿蒙的诞生。
2021年10月,华为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揭牌。实验室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聚焦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吸引生态伙伴落户集聚,为东莞“科技+体育”“运动+健康”的产业集群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023年4月,全国首个“开发者村”,松山湖开发者村正式“开村”,打造全国开发者创新交流、服务平台,实现企业数字化创新,带动产业升级。这背后是东莞城市转型升级的需求和华为发力数字经济的双向奔赴,不谋而合。
此外,东莞和华为在智慧城市等领域同样有深度合作,形成城市和企业互为成就的典型样本。
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代表企业之一,华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不断进阶,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持续发力和东莞科技创新的发展同样互为辉映,相互成就。
2020年7月,松山湖科学城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成为新时期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战略平台。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继安徽合肥、北京怀柔、上海张江等科学城之后,全国第四座国家级科学城。东莞科技创新跃升为“国家队”。
早在2018年,全球第四台、东莞第一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中国散裂中子源一期工程通过国家验收并投入正式运行。截至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完成1500余项(含港澳台地区及国外100余项)用户实验课题,涵盖了能源、物理、材料、工程等多个前沿交叉和高科技研发领域,在航空航天关键部件应力检测、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结构、稀土磁性、新型高温超导、功能薄膜、高强合金、芯片单粒子效应等重点领域取得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
今年3月,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启动建设,主要建设11台中子谱仪和实验终端,建成后中子谱仪数量将增加到20台,并新增国内首台缪子实验终端和高能质子实验终端。同时,中国散裂中子源加速器打靶束流功率将从一期的100千瓦设计指标提高到500千瓦。
在东莞松山湖,阿秒科学中心揭牌、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将于今年动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取得多项重大科研进展,科技成果转化“松山湖模式”育成;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投入使用。
今年4月,东莞科技创新再添人才支撑。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即将于今年9月开学,迎来首批学生;另一所高水平大学,大湾区大学(筹)松山湖校区正式启用。
……
在今年1月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中,东莞在101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中位列第22位,剔除增加的4个直辖市因素后,东莞市排名较2022年再进一位。
栽梧引凤,正因为东莞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不断进阶,逐步构建起“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东莞才能引来更多的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科创型企业扎根东莞发展。
凤栖梧桐,也因为华为作为全球科创企业的代表,持续在多领域砥砺前进。东莞和华为“双向奔赴”的故事才能持续上演精彩篇章。
双向奔赴,互为成就,东莞和华为的城市叙事将持续向深、向高处迈进,迈向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