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谢岗推荐申报一批非遗项目
东莞+-谢岗视窗 2024-07-15 16:25:26

为进一步健全谢岗镇非遗名录体系,培养更多优秀非遗人才,以非遗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文化振兴、赋能“百千万工程”,近日,谢岗镇积极做好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群体推荐申报工作,其中,字门拳、马灯舞、银瓶大包即为本次推介重点项目。

字门拳师傅潘艳辉受邀参加谢岗非遗进社区活动,现场教学生字门拳基本动作。 袁晓娴 摄

字门拳

我以赤诚传道法

字门拳是一种练拳与练气相结合的拳术,以“残、推、援、掇、牵、捺、逼、吸”八个字为其要诀,八个套路一百零八手;配合“太极、阴阳、子午、浮沉、吞吐、捋推、圆滚、抖落、进退、封闭、沾靠、插撒、扑捺、援引、拖抛、提拦、消纳、擒拿”等字门十八法来施展,形成一门攻防结合、蕴含中医思想的拳术,值得深入学习和练习。

字门拳自创始人余克让传至江西,在高安、丰城、萍乡等地盛行。萍乡一脉则以谢启平师傅为首,其弟子潘艳辉将该拳种传入谢岗。

历史上的谢岗有浓厚的尚武之风,民众以武强身,保家卫国,也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鉴于谢岗深厚的武术底蕴和土壤,南北技法在民间交流碰撞,为习武之风的掀起和复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流传于谢岗的字门拳已逐步发展成为深具内涵和技巧的武术流派。

为加大对字门拳的保护与传承,谢岗镇积极探索多方式多途径保护传承之路,不断组织项目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切实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和传承力,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传承中积极创新,让非遗焕发新活力,展现新魅力,在新时代绽放绚丽光彩。

马灯舞

骏马驰骋报福音

马灯舞,又叫打纸马,打马灯,是人们祈求国泰民安、向往幸福生活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因各地历史成因不同,以致南北方都有马灯舞的相关传承和活动。

谢岗镇马灯舞起源于龙川,随枫树坝移民迁居而来,是一种以净、末、生、旦、丑五大行为角色,运用彩车、纸马、花灯、幌、彩扇、灯笼等道具,结合民间锣鼓、乐器,进行载歌载舞的传统节目,具有武术、戏曲、山歌、服装等多种本土文化元素,表演时气氛激昂热烈,阵势多样且曲调丰富,骑竹马、唱小调、敲金锣、奏繁弦等表演方式极具地域性和观赏性,常常让观赏者沉浸其中。

1970年8月,为配合国家兴建枫树坝水库,龙川县部分原住村民因此离开故土,搬迁至各地新建家园,其中谢岗镇的五星村便是移民搬迁的一个村落。

起初村民都忙于新建家园,无暇兼顾曾经盛行的马灯舞,如今村民也都实现了安居乐业,曾经鲜活的记忆便成为深深的执念,后在谢岗镇文化服务中心与五星村的积极推动下,复兴马灯舞的传承和发展。

“物质没有了,我们还可以生产,精神文化和传统的仪式感没有了,那就有点忘本了,对后世也不好交代。”幸有袁月招、邹春丽、袁秋珍等技艺传承人的坚守,马灯舞得以在五星村存续发展。

现在,马灯舞在谢岗已逐步成为极具代表性的民间传统项目,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认可,也有了更多年轻人的加入,马灯舞也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随着国家对文化复兴战略的纵深推进,越来越多优秀的民间传统项目得到保护和传承,而谢岗马灯舞也在致力于展现新的面貌,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发展格局也在众人的参与中逐步呈现。

银瓶大包

薪火相传的蒸笼岁月

2015年,谢岗镇文化服务中心在开展历史文化挖掘过程中,发现了一家制作包子的老店——银瓶大包。传承人朱桂英技艺娴熟,全手工制作的“银瓶大包”颇受顾客青睐。

据了解,1982年7月,朱润欢与丈夫在谢岗光明北路创办了一家“红棉餐厅”,店内的“红棉大包”吸引了谢岗、樟木头、沥林、桥头等周边群众慕名前来品尝。“红棉大包”的手艺源自河南驻马店,朱润欢在其基础上探索出更加符合南方人的口味,无形之中完成了一次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朱润欢将“红棉大包”的制作方法传给女儿朱桂英,因新店铺开在银瓶山脚下而改名“银瓶大包”。绝佳的地理位置和以往积攒的人气,使她的“银瓶大包”如当年的“红棉大包”一样火爆。

“做吃的,好吃、卫生、健康、口碑同样缺一不可。”好品质经得起考验和时间的推敲,所以朱桂英制作的“银瓶大包”在选材用料上一点都不马虎,都是使用绿色、天然、无添加剂的食材。

为了适应更多人打包、网购等需求,朱桂英在产品设计、包装和运输方面加大了研发投入,将“银瓶大包”制作成为一份精致的手礼,好看、好吃、又具有历史底蕴。便携礼盒的推出,让“银瓶大包”在很多场传统美食的展销会上被一抢而空,使得传统美食和手艺在朱桂英的手上得到进一步发扬和推广。

如今,“百千万工程”省级示范建设点项目也落户南面村,村里多项传统技艺和习俗也迎来新的发展时期,以“银瓶大包”为代表的制作技艺,在非遗的加持下也焕发出新时代的魅力。

文字:谢岗镇文化服务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