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水文年过半百,头发花白,清瘦干练,目光炯炯有神。他是东莞市石碣镇实验小学教导处副主任,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多年来,他尤其注重培养学生“读”与“写”的训练,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2023年8月,廖水文暂别东莞,只身来到惠来县兵营学校支教。支教期间,他多方调研,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了各项工作,用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来诠释一名支教教师的义务与责任,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

让学生有N个9年的独家记忆
兵营学校是惠来县一所全日制学校,该校位于葵潭镇省道旁边,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学校分小学部和初中部两个校区,孩子们遵守学校纪律,遵守公共秩序,校风正,学风浓。
学校校舍尚好,校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廖水文在调研时发现,校园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等方面亟待提高。一是校内外围墙标语有些脱落,陈旧,需要更新,添加。他与校方领导多次研讨交流,将借帮扶的东风,以“兵营”两个字做文章,美化小学部内外围墙;二是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培养学生写稿、播报的能力。
他认为,要让“制度育人”“文化育人”双管齐下,让学生在校9年,离校有N个9年的独家记忆。要营造精神抖擞、气宇轩昂、神采飞扬的兵营校园文化,以此来丰富师生们的身心。
借“工作坊”为教师传经送宝
廖水文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于2023年12月成立了“莞揭廖水文教师工作坊”。工作坊成立以来,他积极开展活动,开创性地上作文研讨课《心理活动的三种表达方式》,工作坊成员以及葵潭片区老师、兵营学校老师参加了研讨活动,受益匪浅。
他组织兵营学校老师以及工作坊成员学习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着重解读了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教学的章节。
“在习作中学会习作。”在一次研修活动中,廖水文用多年习作教学的经验娓娓道来。在他的带动下,参与研修的老师学习热情高涨。他表示,2024年,将以工作坊学习研修为契机,助力揭阳教师成长再上新台阶。
工作坊自成立以来,廖水文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先后在惠来县兵营学校、普宁市梅林镇第一小学开创性地开展习作片段研讨课,工作坊成员以及周边学校老师纷纷参加了研讨活动。他还积极组织兵营学校老师以及工作坊成员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着重解读了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教学的章节。他把东莞品质课堂的教育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带给当地教师。
“萤火虫”点燃孩子们希望
作文教学历来被称为难啃的骨头。作为语文老师,廖水文善于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当他发现山区的孩子对语言表达和作文写作都比较畏惧时,他降低习作难度,鼓励孩子写“百字”周记,每周评选10篇最佳周记给予奖励,以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渐渐地,他在孩子们的周记中看到了可圈可点之处。
于是,他创办了班级作文报《萤火虫》,鼓励孩子们大胆用我手写我心。他常常在深夜修改学生的文稿,进行作文报编辑排版和校对,如今,班级作文报已经出版了九期,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的文字化作铅字,对写作的兴趣和信心都更加饱满了。“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上学期,他辅导学生黄慧娜的作品《红眼病》发表于《广东第二课堂》。
《萤火虫》班级作文报在兵营学校小有名气,它虽然稚嫩,但是吸引了一批小粉丝。如今,《萤火虫》班级作文报已办了九期了,全班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在报上亮过相。
用件件实事诠释一名支教教师的责任
去年11月28日,廖水文在家访中发现黄同学家境困难,生活拮据。
他了解到,黄同学是本村低保家庭,虽然享有低保待遇,但是生活依然很清贫。其父亲年纪比较大,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其母亲因家庭困难离家出走,至今联系不上,黄同学和她的妹妹、父亲三人住在一间低矮破旧的小屋里。
廖水文将黄同学一家的情况向学校领导以及身边的朋友进行讲述,校领导和他的朋友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兵营学校为孩子们购买了爱心台灯以及一批文具;湖南省株洲市的帅老师、易老师分别寄来了一批新衣服;东莞市石碣镇吕女士寄来了牛奶;廖水文为孩子们购买了沐浴露、洗发水等日常用品。
支教一年来,廖水文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与当地的教师结对帮扶,辅导老师们写论文,辅导孩子们参加竞赛。他辅导黄晴匀同学参加朗诵比赛荣获片区二等奖,他辅导黄慧娜同学写的佳作发表省级刊物《第二课堂》。
他用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诠释了一名支教老师应尽的义务与责任,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