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停顿的东莞|激荡改革之力 助推高质量发展——东莞全面深化改革系列综述之一
东莞+ 2024-07-10 09:29:42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东莞日报推出“不停顿的东莞”系列报道,讲述近年来东莞改革开放取得的重点成就,为东莞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实践凝心聚力。

东莞,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坚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经济社会发展动能澎湃,成为全国第十五座“双万”城市。站在“双万”新起点,东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持续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实践新篇章。

■东莞以“头号力度”推进“头号工程”,打好“百千万工程”改革组合拳,构建了“百千万工程”典型引领工作体系。图为东莞首个“百亿村”凤岗镇雁田村 资料图

改革不停顿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今年2月25日,总投资3亿的高展光电总部智造基地项目在道滘镇开工,项目从洽谈到“拿地动工”仅用100天,实现“摘牌即动工”。这是东莞推进投资项目落地机制改革的一个生动事例。

改革开放是东莞最鲜明的标识。

近年来,东莞以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为统揽,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统筹推进集成式改革、引领型改革,实施一批重大改革试点和重点改革项目,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东莞坚持产业立新柱、促转型相结合,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发展,在基地内综合实施“标准地”、基金招商等改革,去年产值突破千亿元。连续以市政府一号文形式,推动数字经济、新型工业化等,入选国家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对18个产业领域“一业一策”给予针对性政策支持。

东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了“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创新体系。松山湖科学城被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中国散裂中子源一期已投入使用、二期正动工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重大技术进展。全市R&D投入强度提升至4.1%,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同时,吹响“是人才 进莞来”号角,截至去年12月,全市人才总量315.7万人,高层次人才23.6万人,拥有各类人才平台1500多个。

“科技创新+先进制造”需要空间支撑和金融活水。东莞创新连片土地整备模式,完善现代化产业园区建设机制,规划建设60个现代化产业园,启动超1000万平方米高品质、低成本产业空间建设。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成立了建市以来最大规模的2000亿高质量发展基金体系,覆盖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发展需要。

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商事制度改革已经成为东莞的一张名片。去年东莞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打造与广深一体化的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建立重大项目全链条快速落地机制,持续深化商事制度全流程改革,推进政务服务全城便利化改革,政商关系健康指数连续5年排名全国地级市第一。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高质量发展中的“头号工程”。东莞以“头号力度”推进,打好“百千万工程”改革组合拳,构建了“百千万工程”典型引领工作体系。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探索新型集体经济多元实现形式,全市村组两级实现经营总收入310亿元,增长4.3%,凤岗雁田成为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广东涌现的第一个“百亿元村”。

一系列改革举措落地生根,东莞内生动力源源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去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4万亿元。今年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752.68亿元,同比增长5.5%。

开放不止步

不断塑造扩大开放新优势

作为横跨内地与香港两个关贸区、全球首个直达机场空侧的跨境海空联运项目,“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以下简称“空港中心”)运行已经一年多,入选首批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

这个整合了香港物流资源与东莞制造优势的项目,与传统陆运模式相比,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出口路径,节省约30%的物流综合成本,货物离开工厂最快15个小时便可完成打板、清关、安检、装船、装机发运等环节。

截至今年6月19日,经空港中心出口货物可飞抵全球220个国家和地区、98个海外机场,已有544家企业通过空港中心开展进出口业务,进出口商品种类扩展到627种,进出口货值已突破50亿元,包括一般贸易货物、保税货物和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商品。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东莞把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纲”,主动对接融入广深两大中心城市,创新升级新时期与港澳的协作模式,大力集聚湾区优质人才、项目、资本、技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深化“软联通”改革,1300项政务事项实现“湾区通办”,东莞银行、东莞农商行获批“跨境理财通”试点。

东莞加快内外贸一体化,为传统制造业探索电商业务赋能,助力莞企品牌出海、货通全球。努力巩固欧美日韩传统市场,积极开拓中东、中亚、俄罗斯、拉美等新兴市场,推动企业参加境外展会。出台《东莞市全面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工作方案》,支持全市加工贸易稳定发展。推进多式联运发展,打造中欧班列高效顺畅的通关环境,全力保障大湾区优质产品从东莞走向全球。

东莞是台商进入大陆时间最早、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去年,《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同意,成为全省首个国家批准设立的对台工作重大平台。近日,《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全力打造富有东莞特色的两岸融合新路径。

去年,东莞跨境电商超过900亿元,保税物流超过30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居全国前列。今年1-5月,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0%。东莞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不断塑造扩大开放新优势。

惠民不停歇

以改革之力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今年6月1日开始,《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实施,入户东莞门槛大幅降低,更多人实现入户东莞。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东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改革更好惠及民生。

东莞连续多年坚持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近年来,东莞更是围绕“学位、医疗床位、停车位、养老床位、就业岗位”等“民生五个位”,以改革之力,落民生之实,交出一张张幸福答卷。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东莞构建“就莞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分级分类服务。去年,“就莞用”成功入选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城镇新增就业11.7万人。

东莞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推进教育扩容提质,建立公办学位供给与商住用地出让联动机制。仅去年,全市就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66所,新增公办学位6.72万个。

深入打造健康东莞。打造“医养一张床”模式,形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服务体系,成功入选广东医改十大创新典型案例。在全国首创健康副厂长模式,定点社卫机构100%接入异地就医结算平台。

兜牢兜好社会民生底线。打造“民生大莞家”品牌项目,获评全国首批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去年解决民生微心愿3.9万宗。同时,去年新增养老床位超400张,上市供应3348套共有产权住房,开工建设37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完成道路交通综合整治353公里。

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实施“四馆一剧院一空间”工程,火柴盒音乐会入选首届全国群众文化品牌优秀案例,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获评首个“中国潮玩之都”称号,更好满足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东莞突出多元共治,深化“数字化+网格化”治理,以建设“1+6+N”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为引领,全面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东莞实践,构建矛盾纠纷事前事中事后闭环处置工作机制和非警务矛盾纠纷处置工作机制,推动实现基层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发现、调处化解、依法处置、全链条闭环处置,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

东莞让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改革大潮,浩浩荡荡;重任千钧,扬鞭奋蹄。东莞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改革部署,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实践,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文字:林朝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