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香园|陈磐紫:烟火向星辰,所愿皆成真
东莞+ 2024-07-02 16:59:59
烟火向星辰,所愿皆成真

——纪念东莞烟花炮竹业的一对“神仙眷侣”

作者:陈磐紫

《东莞烟花炮竹志》记述,东莞烟花炮竹在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兴起,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至今仍为不少老莞人津津乐道的是,东莞烟花炮竹厂于1986年代表国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第二届国际烟花比赛上夺得朱庇特金像奖,这是当时我国轻工业产品少有的国际等级奖项,从此东莞烟花扬名海外。1987年底,东莞烟花炮竹业年总产值达2.12亿元,占当年东莞GDP(35.29亿元)的6%,成为东莞当时支柱产业之一。根据东莞烟花炮竹厂的统计数据,当年厂内职工18923人,厂外加工户人数36693人,处处都是家家户户祖祖辈辈做炮竹的东莞人,他们当中很多人都认识一对外来的大学生干部,男的学化工原理,女的学分析化学,上世纪60年代一到烟花炮竹厂便挑起了技术攻关的大梁,他们堪称东莞烟花界的“神仙眷侣”。

一、世界冠军

“喂喂,是宝霞吗?”

“喂,是我。”

“我们成功了,拿了金奖,我这边凌晨了,家里几点?”

“那就好,发火头没受潮吧?我们刚吃过午饭,快1点了。”

以德从烟花燃放现场回到宾馆,迫不及待给家里打去越洋电话报喜。那是1986年5月的一个夜晚,中国队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参加国际烟花比赛的竞技场上一举夺魁。参赛单位东莞烟花炮竹厂技术副厂长温以德躺在这个异国他乡的宾馆里,端详着眼前金光闪闪的奖杯,奖杯是一座精美的立体雕塑,在金碧辉煌的圆形体育场上空,几个金灿灿的五角星在空中画出绚丽的轨迹,仿佛五星红旗飘扬在空中。

△陈磐紫翻拍自《东莞烟花炮竹志》

这是一场体现长城与枫叶友谊的比赛。赛场的一幕幕不断在以德的脑海中回放,几个小时以前,焰火燃放现场欢声雷动,中国大型架上烟花“中加友谊”在一秒钟之内全部点燃,前下方是100米长的银色长城和仅枫叶就长达30米的枫叶旗,后上方是两束巨大的盆珠,交射在一起,像两只紧握在一起的大手,每一个细节都按照预设的方案完美呈现,连月来的辛劳终于得到了回报,想着想着,他心满意足地进入了梦乡。

在加拿大获大奖后,以德领着他的团队凯旋,在烟花厂的大门,妻子、安全科科长钟宝霞参与到了夹道欢迎的队列中。这时的烟花厂门口,装饰着巨大的庆祝胜利的红色横幅,红旗招展,两侧大门写着“开拓奋进、为国争光”。厂门口上面的二楼平台,展示巨大的奖杯雕塑,在1986年的艳阳中金光闪闪、熠熠生辉。

烟花厂笑盈盈地迎接着凯旋的人儿,他们踏着门口欢庆的鞭炮燃放后在地上形成的厚厚的“红地毯”,像英雄一样走进了烟花厂。

△陈磐紫翻拍自《东莞烟花炮竹志》

仰望星辰,这一年,星空中值得纪念的事情是哈雷彗星回归地球,它仿佛带着使命,微笑着见证地球绚烂的烟火,它下一次回归是2061年。

二、青春之歌

1965年,29岁的以德和23岁的宝霞第一次踏进东莞烟花炮竹厂的大门,他们按照以德那个知识分子父亲的建议,辞去广东省化工学校的教职,夫唱妇随来到老爷子曾经工作过的县城。夫妻俩坐在东莞县委组织部接待室等待工作分配,宝霞时不时摸摸肚子里的胎儿,心里盘算着,最理想是重拾教鞭,到东莞中学教书,最好别去氮肥厂了,毕竟此行业完全从未涉足。

组织部干部到了,一看履历:温以德,中共党员,毕业于广东工业学院大专;钟宝霞毕业于广东省化工学校,曾于华南理工大学进修分析化学专业课程。“哇,难得两个大学生,烟花炮竹厂正需要你们这样的人才,明天就去那里报到吧。”组织部干部先是掩不住惊喜,继而露出“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得意神情。完全服从组织分配,是那个年代年轻人的思想觉悟,于是他们当天就在工厂附近的山头上一间无窗户的临时瓦房住了下来。

这下他们才知道,原来还有一个比氮肥厂更糟糕的选项——烟花炮竹厂。烟花炮竹厂技术人员因故调走了,厂方正愁着招人的事。烟花炮竹厂是东莞县的重要工厂,县里的组织部门一直在物色技术人才,始终没有合适的人选,眼看着烟花炮竹厂技术研发处于停顿的状态。在柳暗花明的时候,忽然来了两个懂技术的大学生,大家都喜出望外。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以德从来都是一名博闻强识的优等生,他当然能一字不漏地背出这句诗,然而,亲身经历一遍又是另一回事。

三、天降大任,以德服人

厂里来了大学生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以德看起来并不神奇,走在车间的工人当中毫无辨识度,身穿一件半旧不新的纯棉衬衣,脚蹬一双水陆靴。

但是,不久之后,大家被他的专业素养和钻研精神所折服。以德进入烟花厂后,数十年如一日,不舍昼夜地攻克一个个烟花技术难题。白天不是在进行试验,就是去县图书馆查资料,他甚至在抗日战争时期农民的土炮制作方法上得到灵感。

晚上回到厂里分配的蜗居后,忙碌了一天的以德有一个习惯,就是在摇椅上躺下来,叫家人不要吵他。他一边慢慢摇着,一边全神贯注地继续思考技术问题。

宝霞也是烟花厂的化学品成分分析专家。化验是宝霞的拿手好戏,她坐镇化学实验室,一个日本进口的烟花样品拿到手后,便进行严谨的化学成分分析,然后找到产品背后的配方。

“红色用高氯酸钾,绿色用硝酸钡,白色用硝酸钾和铝粉,要烧出来看颜色,根据颜色不断调整比例。”宝霞现虽已年届八十,对于自己经手的产品的化学成分依然记得一清二楚。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工人们亲手种下的老龙眼树迎风挺立,时时提醒劳动人民最光荣不知多少次,以德、宝霞和师傅们在实验室对出的一片空地上做试验,化学剂点燃后,熟悉的熏人气味、浓烈颜色袭来,两人聚精会神,闻其声,观其色,直到对的氧化剂和对的还原剂出现,他们便收工回去,路上一阵风吹来,空气中飘着愉快的化学元素。

在艰苦的环境下,以德和宝霞多年来和厂里的师傅们一起研制了更具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高氯酸钾炮竹、红绿白三色手持燃放烟花等,其中,最大的挑战是研发高空大型烟花的发火同步器,以自动取代了手动点燃方式,大大提高了燃放的效率和安全性,也正是有了这个技术,东莞烟花炮竹厂后来才拿到了国际比赛的入场券。作为一名精益求精的烟花高级工艺师,以德一直步履不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重大庆典活动后台里。

四、人间烟火,宝霞似锦

以德专心研发天空的烟火,宝霞默默承担起了人间的烟火,她包办了全家人的吃喝拉撒、柴米油盐。有一次,以德一位广州的同学来访,正好宝霞撸起袖子在洗楼梯,同学连忙夸奖:“以德,你真有福气,两个保姆真勤快!”以德哈哈大笑,说道:“别搞错,这是我老婆和女儿。”宝霞就是这样的一位“贤内助”,她还成功为以德治好了脱发,在烟花厂一时传为美谈。

不惑之年的以德因操劳过度已过早地秃顶了,日常总是戴一顶帽子,本人工作太忙也顾不上尴尬,但是宝霞看到心里焦急,带他去卫生院看过一次门诊,她便在家里翻看医书,埋头研究治疗脱发秘方。

“内服七宝美人丹加减方,侧柏叶煮水外洗,涂酒精止痒,期间要留意茸毛的长势,根据效果不断调整药方。”整整三年,宝霞煮药,以德服药,小两口又一次共同做实验,头发一天天长起来,直到以德被评上高级工程师拍照时,已拥有一头浓密乌黑秀发。宝霞后来还为不少工人治好了脱发,多年来她像化学魔法师一样,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给厂里工友做手工洗发水,给女同志配药水烫发,为兄弟工厂手工制作工业蒸馏水。

五、经流年,梦回曲水边

看烟花绽出月圆

光阴荏苒,2022年,东莞开启了万亿GDP、千万人口的“双万”新赛道,提出了“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定位,烟花炮竹生产和加工这份特殊的产业已成为一段遥远的回忆。

过去,烟花炮竹产业的老人们常常有这样的对话。“什么时候最孤独?”“一个人放烟火,万人欣赏,盛世烟火由你而放,他们都在看烟花,无人想起你”。

人们不会忘记曾经为东莞烟花界作出巨大贡献的这对夫妻。东莞烟花炮竹厂的老厂长以德早已乘鹤仙游了,往后二十年退休在家的宝霞与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偶尔听人提起东莞烟花炮竹,宝霞总会想起自己无悔的青春,2022年10月宝霞也到天上与以德相会。宝霞最后一次神志清醒,分享感悟是在2021年2月20日,那是宝霞术后出院前夜,宝霞和儿媳(笔者)在病房里看冬奥会闭幕式,那场冰雪嘉年华即将结束,儿媳要去关电视,可宝霞还意犹未尽,她叫住儿媳,“我想看看节目最后结束的样子”,果然鸟巢上燃起了烟花,密集、隆重如当年在加拿大上空燃起的东方烟花。

1986年见证了以德和宝霞高光时刻的哈雷彗星,将于2061年再次回归,那时世上早已没有了以德和宝霞,这对“神仙眷侣”的佳话,将超越时间,在大湾区流淌。

烟火向星辰,所愿皆成真。

△《东莞烟花炮竹志》封面 陈磐紫翻拍

作者简介:

陈磐紫,广东东莞人,长期从事国际交流工作,擅长非虚构写作。长期专注“湾区故事”的主题,聚焦大湾区和东莞的视角,收集身边的口述历史,挖掘各种有代表性的人物奋斗故事,寻找时代的印记。

文字:陈磐紫 图片:陈磐紫 编辑:陈秋宇 实习生 熊祎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