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了去年底莞产音乐剧《东莞东》的首演,半年后看到提质升级后的全国巡演版,比想象中精彩。
此前,在东莞市文联举办的重大题材规划会上,我曾提出应重视改革开放题材,因为东莞改革开放初期在全国有影响,最有作为,有许多重大事件可挖掘;而且改革开放内容离我们近,易引发共情。

《东莞东》涉及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的故事,体现了东莞人顶硬上的创新精神。“三来一补”贸易形式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地位重要,其为中国后来的经济发展和工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
太平手袋厂属于东莞改革开放题材最耀眼的明珠,终于有了音乐剧作品!
东莞自2007年率先在国内提出打造“音乐剧之都”的概念,坚持办音乐剧节,并制作了多部莞产音乐剧,包括《蝶》(2007)《爱上邓丽君》(2010年)《王牌游戏》《三毛流浪记》(2011年)《钢的琴》(2012年)《妈妈再爱我一次》《王二的长征》(2013)《下一个出口,望牛墩》《聂小倩与宁采臣》《蔬菜总动员》(2014年)《啊!鼓岭》《海的女儿》(2015年)《青蛙远征队》《虎门销烟》(2016年)《少年觉醒》《少年袁崇焕》(2023年),等等。
然而,纵观莞产音乐剧,本土题材弱,更缺乏改革开放题材为其短板,《东莞东》弥补了缺陷。
该作品根据东莞剧作家秦川的原创故事改编,中国戏剧的顶流品牌麻花制作团队承制,口碑出圈的主旋律音乐剧《觉醒年代》金牌团队为主创,交出了完成度较高的作品。
其中,纪录片与音乐剧融合的创意表现形式先声夺人。20余首原创歌曲及丰富多彩的舞蹈,涵盖了爵士、流行、disco等多种风格,让观众沉浸体验20世纪90年代的真实氛围。青春风暴点燃现场的激情,又传递着复古情怀。
反复打磨的剧作音乐舞蹈与剧情充分融合,选取1992年、1998年、2008年的关键节点,强化企业面对危机化解的磕磕绊绊。两女一男的黄金组合,讲述成长、友情与梦想的话题。呈现性格各异的矛盾纠纷,香港老板审时度势,把握机会,追求结果。其成熟可爱,幽默风趣,负责搞笑轻松;罗姐女儿身男性化,风风火火,代表创新力量;农村逃婚出来的愚笨女孩,凭勤奋好学上位成为高管的王雪英代表成长,同时有自己的局限,比较传统与守旧。三者矛盾冲突完成音乐剧的“剧”之张力。
饰演罗姐的演员歌艺在线,其歌声赢得掌声如潮。主打歌曲《人潮人海》音乐悦耳,歌词煽情:“故事开始飞驰的时代,轨道不断变换,无人可以离开。人潮人海你我皆在,终点的方向,只有自己明白……”令人马上进入热火朝天、翻天覆地的激情岁月。
《传奇》这一章对东莞太平手袋厂的歌颂,是对东莞城市形象最好的推广,而粤方言、粤语歌及东莞腊肠等风物的植入使音乐剧地方特色鲜明。
如果硬要谈点遗憾,那就少了点爱情的佐料。有打工妹对香港老板的暗恋,可惜浅尝辄止,无疾而终,后面没有呼应,其实当上主管后的小妹可以向老板表达心迹,即使被拒绝亦有戏。罗姐的结局也有点让人意难平,她在金虎手袋厂做自己品牌失败后黯然离去。其实如果“安排”她去其他的厂实现了梦想,更完美,也更让观众对未来充满希望。实际上东莞许多企业完成了从代工到自创品牌的蝶变!
当然,一部剧不可能十全十美,有时候让观众留点遗憾,反而是一种“缺憾美”,让观众对作品印象更加深刻,更具回响。

我最惊喜的是,东莞为推广音乐剧而策划的大型活动——“寻找2亿分之一《东莞东》邀您故地重游”。邀约十多位在东莞曾经的建设者代表和在莞建设者代表重聚东莞,畅游东莞新景,寻梦东莞的青春岁月,感受东莞城市的成长与蜕变。代表们得到书记市长的接见,并一同观赏音乐剧《东莞东》,当年他们来东莞第一站即东莞东站。
音乐剧《东莞东》结尾,十多位代表被请上舞台,主持人隆重介绍并选取代表谈东莞工作的感受,表达感恩之情,令人感动,完成了戏中戏的精妙植入。
东莞是世界制造工厂,属于打工之城。说出出进进东莞的打工者有两亿之众,实不为过,因为我们在全国各地都能遇到曾与东莞结缘之人。让打工者与《东莞东》融合,既与剧情匹配,实现两段时空对接,强化感染力,又促进了音乐剧传播的叠加效应,实为高招。建议接下来在广州、北京等城市的巡演,依然可以招募与东莞的“有缘人”观看。
音乐剧的创作很重要,音乐剧的传播更值得重视,好策划为传播赋能,功莫大焉!
从《东莞东》出发,怀念飞驰时代,歌唱梦想飞扬,人海人潮,你我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