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教育 | 谁“偷吃”了我的毕业论文
东莞+ 2024-06-25 09:12:55

漫画/郑伟华

新闻:“谁把我的毕业论文给偷吃了?”据央视新闻报道,前不久四川一位农学生的毕业论文惨遭“毒手”。他辛苦种植的小番茄植株两侧各有七枚果实,不知道被谁摘掉了顶端的两个,设想中的“葫芦娃”阵型被瞬间打破,为了防止“论文”再遭不测,他在植株旁贴上了“告示”,保护自己剩余的“葫芦娃兄弟”。

评论:一场大雨、一阵狂风,都有可能让农学生的毕业遥遥无期。他们需要顶着大太阳浇灌农田,需要随时在田野一线肩挑手扛,需要与奇虫异兽为伴,农学生的日常无比充实,其中的辛苦也很难想象。

提起农学,人们马上会和种庄稼联系到一起。其实广义上的农学研究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多个行业。自20世纪50年代起,农学专业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在“试验田、种子田、丰产田”进行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等方面的教学实习和生产实践,俗称“种三田”,并将相关实习实践环节称为“三田实习”。

国内开设农学的高校大都有实验田,在“三田实习”阶段,授课是理论与实操相结合,老师会带领学生们亲自培育蔬菜水果、养殖鱼虾、喂猪放牛,这些内容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都要求较高。

农学泰斗袁隆平曾公开表示,自己带的研究生有一个要求,就是一定要下地,其更是身体力行,年逾九旬还亲自下田做科研,年轻的农学工作者更没有理由好逸恶劳,逃避风吹日晒雨淋。

日夜守护,避免毕业论文被吃,听起来略有心酸,但当一批批年轻的学子们沉浸于田间地头,奔赴山野之间,他们为此的付出和热爱也能不断为我国农学提供新思路,新观点,让传统农业生产迸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如今,众多农学毕业生们选择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在农业舞台上施展才能,在希望的田野上大放异彩、有所作为,这种助力乡村振兴的行为和精神,值得大力赞赏和肯定。

唯有发展农业科学,才能促进农业的整体发展。钻研一条鱼,一棵树、一亩麦苗,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的农学人才们,将会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字:记者 刘瀚擎 制图:郑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