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月”火啦!中堂以“龙舟文化”全力赋能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水乡中堂 2024-06-24 11:16:18
作为“中国龙舟之乡”
中堂镇2024年“龙舟月”受到广泛关注
农历四月初八的传统“起龙”仪式
农历五月十三
龙舟文化节暨龙舟锦标赛
从传统民俗、赛事活动、
产业拓展、文旅融合等方面
进一步活化用好“龙舟非遗”资源
持续擦亮“中国龙舟之乡”城市名片
赋能“百千万工程”
推动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片

图片

01

创新开展多项民俗文化活动

5月15日(农历四月初八),中堂镇举行起龙民俗活动。作为“龙腾湾区·潮游东莞”2024年东莞龙舟月分会场的“开场大戏”,也标志着中堂镇正式进入精彩的龙舟月。

图片

▲点击图片回顾精彩场景

“龙舟月”期间,中堂镇的传统“龙舟九景”趁景巡游精彩纷呈,每一景不仅吸引了群众驻足观看,也引来了不少周边“兄弟村”“世好村”的龙舟从四面八方赶来“探亲”,与招景村的龙舟一起进行游龙表演,江面上、岸上热闹非凡。

图片
图片

游龙趁景之后,大家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吃龙船饭,交流感情。现场强烈的节日气氛和浓厚的传统民俗文化,有力地凝聚了乡情、增进了友谊。

图片

图片

同时,通过“非遗展示+特色美食+潮流文化”“非遗研学之旅”等举措,进一步丰富“龙舟文旅”的内涵,大力拓展“文旅+”的外延,成功吸引大批市民、游客前来中堂旅游体验、打卡消费,共同感受东莞水乡中堂龙舟文化的魅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击图片回顾精彩场景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龙舟月”期间,共有5万多人次到中堂来观光消费,同时还接待了国家、省市30多家媒体和网红博主前来“打卡”、直播,有效助力中堂的文旅出圈火爆,而且,在“龙舟月”期间,推出了大型记录片《龙腾中堂》,通过全媒体全方位宣传推介为“龙舟月”营造浓厚的氛围,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和广泛赞誉。

 

图片

02

成功举办并组织参加龙舟赛事

6月18日,在中堂镇龙舟文化节开幕式后,立即举办男子传统龙舟1000米竞渡锦标赛,由中堂镇19个村(社区)组成的19支队伍,在东江上演竞技风采。这一高规格的赛事当天就吸引了近10万人次前来观看,同时在线上直播的观看人数达数百万人。

中堂镇以彰显地域特色文化的品牌赛事(龙舟竞渡),结合美食嘉年华、城市火柴盒TIME音乐晚会等系列文体旅促消费活动,在聚集人气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城市美誉度,促进了创新旅游产品形态,丰富了旅游内涵,激发了消费活力,助力全镇乃至全市的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此外,在“龙舟月”期间,中堂龙舟队还陆续参加了在湖南、深圳等地举办的大型龙舟赛事,且屡创佳绩、勇夺桂冠。2024年6月22-23日,中堂龙舟队更代表东莞市出征参加在丹麦哥本哈根举办的国际龙舟赛,努力以“赛事+”的方式促进与国内外各地在经贸、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助力中国龙舟文化出圈出海,大力推动文体旅有效深度融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击图片回顾精彩场景

图片

03

大力拓展“龙舟文化”全产业链发展
进一步完善已有的龙舟产业扶持机制,并通过向上级有关部门单位争取政策资源等支持,助力发展中堂镇全产业链龙舟文化产业,打响“好龙舟·中堂造”品牌。
图片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大力扶持全镇4间龙舟制造厂、10多家手工制作龙舟模型的工作室发展壮大。今年以来,其制作龙舟模型近200条,接到龙舟制作订单50余艘,龙舟生产量同比增长10%,产值900余万元。中堂镇政府还牵头联合东莞市广美文创研究院,结合传承人的专业技术支持,研发推出龙舟文创产品50多款,创新推出龙舟节系列文创产品礼盒、龙舟进校园系列产品等5个套装,小龙舟、小龙头等文创产业逐步成型,预计年产值达300万元。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目前,全镇共有20多名龙舟文创的从业者,主要从事龙舟模型、龙头摆件,还有龙桨、龙鼓等龙舟文创产品的研发生产与营销推广。而且小龙舟等文创产品成功入选首批“东莞礼物”,有力推动了东莞市和中堂镇的总体文旅产业发展。
图片
图片

 

图片

04

积极打造非遗研学文旅线路
中堂镇通过精心设计“寻龙探秘”龙舟非遗研学文旅线路,以 “1展厅+4基地”的载体,将中堂传统龙舟的非遗资源串珠成链,让更多人走进龙舟造船厂和大湾区龙舟展馆。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中堂镇正奋力打造融合美食民俗、研学体验、水上竞渡、文化交流于一体的文旅精品线路,努力形成特有的龙舟非遗研学文旅IP。同时,做好“非遗+”的大文章,充分整合潢涌村、凤冲村、斗朗社区、三涌村、袁家涌村和四乡村等各村(社区)的文旅资源禀赋,进一步丰富全镇的文旅业态和文旅消费场景,助推文旅更好融合发展。
图片
图片
据统计,今年“龙舟月”期间,共有1万多人次参加了非遗研学的相关体验活动,通过文旅精品线路,有效推广了中堂龙舟制作等非遗研学与文旅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