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潮见|潮流东莞,以“荔”破圈
东莞+ 2024-06-23 21:36:56

东莞荔枝的种植历史源远流长。尤其明清以降,岭南迎来荔枝大发展,东莞荔枝崭露头角,并以优良质量后来居上,至民国已成为珠三角主要荔枝产区。历代诗文、典籍、文献、绘画等多有浓墨重彩记述,更是赋予了东莞荔枝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到而今,东莞人更是以“潮流文化”为契机,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打造“东莞荔枝”文化品牌,通过“莞荔+文化”模式不断提高东莞荔枝的有效传播影响力,让千年莞荔出深闺,走向了全国,并积极谋划走出国门,继续不断“破圈”。

大岭山镇优质荔枝品种“岭丰糯”

同时,随着“潮流文化”影响的逐渐深入人心,东莞人的生活方式也愈发新潮时尚,不断突破原有的生活边界,走在潮前。这一点仅从荔枝食用方式的进化,便可见微知著。

东莞荔枝文化源远流长

据东莞文史学者杨宝霖的《广东荔枝小史》记载,早在明代,莞城、茶山、石龙等地已出现了“千树荔”的大规模荔枝园。当时珠江三角洲一带出现了不少以荔枝命名的山丘、村落和庄园,其中东莞就有荔枝墩 (在大迳)、荔枝庄(村庄名)、荔庄(园圃名,在东湖一带,即今莞城东北),这些地方都是盛产荔枝的地方。

翻开清末民初张其淦所编著的《东莞诗录》,关于东莞荔枝的诗歌就不少。如“薰风骀荡景悠悠,几树鸣蝉白雨收。夹岸红云舟一叶,有人啖荔到湾头”(袁德裕《沙亭杂咏(其五)》)。据不完全统计,关于东莞荔枝的诗词和词曲,就有明代东莞学正利仁的《荔庄歌》、诗人钱璧的《题祁荔庄歌别号》、陈越的《题荔庄别号》等,清代也有屈大均的长诗《东湖走笔寄詹明府》《荔枝酒》、祁皋的《念兹堂诗草》荔枝诗十首,以及陈锡祺的《荔枝词》、何仁山的《〈荔荫园图〉,蒋吉云同年属题》。清末民初则有东莞诗人钟有誉的《横塘竹枝词·五月》、温如科的《竹枝词·舟过泮浦》、东莞学者陈伯陶的长诗《忆荔枝》等。

其中,晚清名道士、东莞人陈铭珪,更是著有诗集《荔庄诗存》。他因宋代郑熊《广中荔枝谱》佚失,徒留22种荔枝名,遂“各追咏以诗”,其中有一首写荔枝红透时,山峦就像火烧一样壮观:“层峦如烧布炎荒”;该诗又写荔枝为炎夏中清凉剂:“朱明丹饵本清凉”,由此隐喻修行可解世俗人热中名利之病。

同时,屈大均最广为人知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广东新语》,陈鼎的《荔枝谱》,陈伯陶的《胜朝粤东遗民录》,以及历代不同版本的《东莞县志》等典籍之中也多有关于东莞荔枝的记载。这些诗文、典籍、文献之中,记述了东莞荔枝的主要产区、种植方式、品种风味,以及围绕荔枝形成的文人雅集、诗词唱和和各类典故佳话,让后人看见了东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也留下了“霞杯”“紫囊”“白猿”“冰荔”“公领孙”“黑叶”“小华山”等或富有诗意或通俗形象的荔枝名字,映照出一段段活生生的历史。

此外,东莞作为荔枝之乡,历代画家也热衷创作“多荔图(多利图)”“橘荔图(吉利图)”“荔柿图(利市图)”等题材的题诗画作,赏荔、品荔、咏荔、写荔……“荔荔在目”。这些莞籍或非莞籍文人雅士笔下关于东莞荔枝的诗文图章,不仅表达了对东莞荔枝的喜爱,也赋予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让千年莞荔更具美誉度。

潮流文化赋能莞荔出圈

近年来,东莞扎实开展国家荔枝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聚力打好荔枝产业、市场、科技、文化‘四张牌’,打造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东莞样板”。不仅通过有效的产业转型和品牌打造,让“东莞荔枝”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与“西湖龙井”“阳澄湖大闸蟹”等具有“同等地位”,还正在全力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力推东莞荔枝走出国门,助推东莞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

樟木头镇观音绿荔枝文化馆

从“中国荔枝看广东,广东荔枝看东莞”这句广为流传的“赞誉”中,我们可以看见东莞荔枝的“江湖”地位。而从东莞各镇街的特色荔枝的热销,也见证了东莞荔枝的“给力”形象和品牌影响力:2022年广东省主推的十大荔枝品种中,观音绿、冰荔、岭丰糯、唐夏红等4种,均由东莞选育。当时东莞全市荔枝种植面积约16万亩,覆盖28个镇街。面积超过5000亩的有大岭山、大朗、厚街等10个镇。其中,1个镇获得全国“一村一品”(荔枝)示范镇,6个荔枝主产镇和17个村(社区)获评省级荔枝专业镇村。这些镇村的拳头产品,更是在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获奖,被认定为名优品种……优势产区已形成明显的产业带。

这个漂亮的成绩单,得益于近年来东莞对“东莞荔枝”品牌的打造:一方面是从“品质”着手,大力优化品种结构,加大荔枝良种繁育和推广,全市优质品种占比率处于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东莞荔枝以品种优良、品相优美、品质高端、品牌响亮,成为广东荔枝的一张亮丽名片。其中“冰荔”“观音绿”等更是公认的荔枝中的“贵族”,备受关注。

另一方面则从“美誉度”着手,结合“潮流东莞”,用新质生产力,充分挖掘东莞荔枝历史文化内涵,讲好“中国荔乡”故事,提升东莞荔枝文化价值。如在积极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国家级岭南荔枝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同时,通过举办荔枝文化节、荔枝旅游文化节,通过动画展示、云品鉴、云推介、荔枝精品旅游线等方式,以“莞荔+文化”模式不断提高东莞荔枝的有效传播影响力,不断“破圈”,赢得全国消费者青睐。

6月15日,“美荔东莞 给荔中国”2024东莞荔枝文化周启动仪式在东莞大岭山镇红岭驿站举行

比如今年6月15日举办的“美荔东莞 给荔中国”2024东莞荔枝文化周活动,就融合了荔枝文化和潮流文化,不仅发布了国潮餐饮IP“东莞荔枝宴”,还举办潮跑、集市、音乐节、嘉年华等活动,力图通过潮流文化赋能东莞荔枝出圈。

在饮食中看见东莞潮流

屈大均《广东新语》有言:“天下食货,粤东几尽有之,粤东所有之食货,天下未必尽有。”从侧面反映出粤东食材之广,大有“万物皆可食”的意味。身处粤东的东莞,盛产荔枝,品种多样,其食用方式也颇为多样化,充满想象。比如佐菜、煲汤、糖水、沙拉、干果、酿酒、入药等,乃至于荔枝烧鹅、荔枝蜜等也皆闻名遐迩。

就佐菜而言,随着东莞城市潮流文化的兴起,以荔枝为食材的新品菜式不断被挖掘和研发出来,甚至不少地方还组织了荔枝菜的比赛。其中较为经典的荔枝菜就有荔枝牛肋骨,通过系列爆炒和焖烹,让荔枝的清甜中和牛肉的咸腻,使得整道菜清甜而不腻,回味无穷。

东莞高端荔枝品种“观音绿”

众所周知,荔枝好吃,也热气。但这怎能难倒东莞本地“饕餮”。一般而言,对于家庭主妇喜拿荔枝做糖水或煲汤,最为常见;年长的男人爱新鲜荔枝酿酒,亦是一种期待;而对时下的年轻人而言,新鲜、新潮的食用方式才是最佳。尤其在燥热的夏天,以荔枝为原料的沙拉、甜点自然少不了。

比如,用荔枝和其他水果做成沙拉,封上保鲜膜,放入冰箱冰一下再品尝,可以带来一片甜甜的清凉世界,让身心愉悦一整天。再如,将小时候常吃的、满满是记忆的炼乳,挤进剥壳去核、经过盐水冲洗的荔枝果中,放入冰箱冻一冻,一道简单易操作又超有人气的炼乳冻荔枝就可以出炉了。这道DIY小甜品老少咸宜,尤受青年、儿童喜欢,因为品尝的时候就像在吃冰激凌,且一口一个,一咬一个爆浆,这冰凉爽感让人爱不释手。

用荔枝打开东莞的夏天,可不能缺少饮品这一大项。在东莞,与荔枝有关的饮品,除了传统的糖水之外,利用荔枝蜜、荔枝酒的调制新潮饮品也逐渐到了年轻人的碗里来。荔枝蜜以大朗、谢岗、大岭山等地最佳,气息芳香馥郁,味甘甜,琥珀色,微带荔枝果酸味,既有夏日荔枝爆汁般的甜润,又减荔枝之燥热。其食用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可简单地用温水冲调,也可以调制各类口味的冰爽果茶,有美容养颜、清热解毒、促进消化、镇定安眠和提高免疫等功效。而用荔枝酒调制一款新式饮品同样让人身心愉悦,尤其是对那些只想小酌微醺或不胜酒力的文艺青年,可把泡好的荔枝酒倒入半杯,再舀一颗荔枝,加上冰镇的苏打水,让酒精味清淡爽口,一杯入喉,情调、滋味皆有。

谢岗镇南面村的荔枝王树

此外,荔枝干的制作也别有讲究。东莞人在漫长荔枝生产生活实践中,摸索出了一种传统、独特的烘焙荔枝干方法(市级非遗),产品色泽黄褐,果肉醇厚香甜,除当零食直接食用外,更多的是被用来煲汤、制酒、泡茶、送礼等,广受岭南人的喜爱,甚至远销国外。

东莞人对荔枝的爱从骨子里生长而出,历经千年,不断丰满,并紧跟城市发展的步伐,通过独特的方式不断延伸,不断“破圈”,历久弥新。

文字:沈汉炎 图片:梁浚锋 郑志波 程永强 大岭山 谢岗 编辑:郭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