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身高问题,一直是家长们关心的焦点,不少家长在育儿过程中遇到过困扰,都说长高从娃娃抓起,为了让孩子长高,个别父母开始选择使用“生长激素”来拔苗助长,这种做法可取吗?该如何选择?
东莞市人民医院医生表示,生长激素是不能随意注射的,否则容易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等问题,造成不良后果,建议家长们定期监测孩子的身高、体重等发育情况,并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生长发育评估。
家长想用“生长激素”助长 医生提醒不可滥用
小明(化名)升入初中后,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性格也开朗,唯独身高不理想。小明父母注意到身边几个同龄男孩都长到1米8,心想自家孩子营养也没落下,怎么就长不高呢?
某个偶然的机会,小明爸爸听闻朋友家的孩子原来也很矮,打了生长激素后,现在身高追上来了。于是也带着小明去看医生,询问是否也能通过生长激素来帮助小明增高。但医生的回应却出乎他们的预料,医生表示,小明的身高并不属于矮小范畴,不建议打生长激素。
据了解,“生长激素”是一种由脑垂体分泌的重要激素,它会在青春期中期到达高峰,青春期后期及成年后分泌逐渐减少,除了促生长作用外,对蛋白质、糖原、脂肪代谢、骨强度及免疫等均有重要调节作用。目前在临床上,生长激素被应用于帮助儿童解决身材矮小的问题,以及生殖、烧伤等多个医疗领域。
近年来,“生长激素”在家长圈颇受欢迎,有家长看到孩子身高低于同龄人,或想让孩子长得更高,便想到给孩子注射生长激素,以此来“拔高”。但其实生长激素是不能随意注射的,否则容易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等问题,造成不良后果。
确诊“矮小症”却耽误治疗时机
小敏(化名)读小学二年级时,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拍了许多精美的照片,家里人看了都很高兴。但小敏妈妈却感到忧虑,因为在所有照片中,小敏都是最矮的那个。
趁着暑假,妈妈决定小敏去医院检查,看看是否存在潜在的健康问题。就诊后,医生给出了诊断:小敏患有矮小症,并建议进一步完善检查和积极治疗。
然而,这个诊断在家庭中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小敏父母担心她的身高发育,倾向于接受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但小敏的爷爷奶奶却坚决不同意,他们担心治疗可能带来副作用,而且他们认为小敏还小,未来还有成长空间。
由于家庭意见不统一,小敏的父母没再带她去看医生。如今,一年过去,小敏仍然是班里最矮的孩子。
针对该情况,东莞市人民医院医生表示,建议家长们定期监测孩子的身高、体重等发育情况,并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生长发育评估。
科学“长高”的小妙招家长朋友们快来Get
长高的科学方法有很多,首先,应给孩子适当的增加营养,例如五谷、水果、蔬菜、鱼肉蛋奶等,都可以为孩子提供充足的营养,有助于孩子长高。
其次,让孩子享受运动,运动后人体内的生长激素会增加,而且运动也会对骨骼的发育有促进作用。
同时,可让孩子保持充足的睡眠,生长激素主要和睡眠时长、睡眠质量有关。只有休息好,才能对身高和智力发育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此外,若发现孩子的身高在班级中一直排倒数,或近年来身高增长特别慢,又或是伴随营养不良、频繁出现身体不适症状,或是有早发育的迹象,医生建议,应尽早带孩子前往正规医院接受专业检查,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
/知多D/
什么是矮小症?
矮小症是指在相似生活环境下,同种族、同性别和同年龄的个体身高低于正常人群平均身高2个标准差者(-2SD),或低于第3百分位数(-1.88SD)。


*备注:SD为标准差,表示距离均值有多远。身高在-2SD和+2SD这个区间内,都是正常的。
哪些情况下可以使用生长激素治疗呢?
目前在临床上,生长激素被应用于帮助儿童解决身材矮小的问题,以及生殖、烧伤等多个医疗领域。
在儿科中可考虑使用生长激素治疗的适应症有:生长激素缺乏症、慢性肾功能衰竭、特纳综合征、普拉德-威利综合征(俗称小胖威利综合征)、小于胎龄儿以及特发性矮身材等。
以下情况禁用生长激素治疗
1.存在活动性肿瘤、小儿面部红斑侏儒综合征、范科尼综合征、唐氏综合征等具有肿瘤风险的疾病。
2.患有活动性精神病、严重肥胖、未得到控制的糖尿病,或未得到控制的严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病症。
3.骨骺已经完全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