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驱车驶入滨海湾新区,OPPO智能制造中心、欧菲光·湾区科创中心等一大批重大项目扎根发展,龙头企业牵引,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探索新质生产力的滨海湾实践。
欧菲光·湾区科创中心一期交付使用,16家高科技企业入驻,未来将构建“上下楼即上下游”的产业链格局;OPPO智能制造中心将于今年第三季度正式启用,其内的OPPO全球算力中心成为广大工程师、开发者开展算力创新的“试验场”;推动小天才、科兴科学园等项目一期于年内竣工投产,vivo智慧终端总部开工新建……
作为大湾区最年轻的战略发展平台,东莞未来30年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滨海湾新区向海而生,从“新”出发。记者近日探访东莞滨海湾新区获悉,近年来,滨海湾新区多维施策,多措并举,孕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走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滨海湾实践,勾画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未来场景,为东莞高质量发展贡献新区力量。

向海而“新”
与深圳一河之隔、与广州隔海相望,毗邻香港、澳门,“双区”叠加、“黄金内湾”……向海而生的滨海湾新区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和时代赋予的历史性机遇,为东莞向海图强提供了无限可能。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全面跃升,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在滨海湾新区首个投产的“工业上楼”M0项目——欧菲光·湾区科创中心的一栋大楼里,广东一航源精密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航源”)一片繁忙景象,一台台FPC(柔性电路板)自动化设备正在被打包、装车,运往全国各地。
▲广东一航源精密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这家供应链企业分布于长安等镇街的创新型企业,在FPC领域蹚出了自己的路径。其研发的冲贴一体机占据国内市场的7成左右,和华通电脑、景旺电子等行业头部企业均有深度合作。
当前,一航源正在依托滨海湾新区这一重大平台,谋划技术“出海”,以技术创新加大海外市场的拓展力度,开启企业新征程。
在欧菲光·湾区科创中心,如一航源这样的企业目前有16家,均为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企业,在滨海湾新区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奋楫前行。
“当前,欧菲光·湾区科创中心一期已经交付使用,入驻企业以深圳制造业企业为主,主要包括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及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等,未来将构建‘上下楼即上下游’的产业链格局。”欧菲光·湾区科创中心总经理余伟杰表示,接下来,科创中心将充分发挥欧菲光的龙头带动效应,强化光学和光电子领域的企业招商,加快形成以欧菲光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
▲欧菲光·湾区科创中心
欧菲光·湾区科创中心是滨海湾新区的重大项目之一。在这里,全球智能手机龙头企业——OPPO智能制造中心将于今年第三季度正式启用,涵盖移动终端设备及周边产品的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产品技术研发中心、5G产业研发中心、AI人工智能实验室、智能制造研发中心等。龙头企业牵引,为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活力;在这里,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一期将于9月底开建。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在这里,威远岛“空间革命”加速推进,为大学科技园北园落地建设提供保障。未来,这一科技园将重点发展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研发和健康管理服务三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之一。
▲OPPO全球算力中心外景
从一家企业的创新发展,出海开新局,到一个园区的产业集聚,孕育产业生态,再到一系列重大项目的落地发展,相映成辉……向海而生的滨海湾新区,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加速前进。生产力经历颠覆式巨变的时代背景下,滨海湾新区以龙头企业牵引,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走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滨海湾实践,勾画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未来场景。
从高空俯瞰,这个自2017年10月设立的新区,已然从一片荒芜之地蝶变成一座向海而“新”的创新创业乐土,把东莞向海图强的梦想落地成真,展开迈向未来的璀璨蓝图。
记者从滨海湾新区管委会获悉,2024年,滨海湾新区将重点推动OPPO、小天才、科兴科学园等项目一期竣工投产,vivo智慧终端总部开工新建,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新”出发
2020年春节前夕,一航源董事、总经理刘刚首次来到滨海湾新区,随即确立在此落地发展的计划。4年前的决定,4年后的入驻。刘刚对滨海湾新区的发展速度感受到了强烈震撼。
“4年前我来到滨海湾新区,当时还是一片荒地。今年4月,我带领团队迁入滨海湾新区时,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片荒地到一个产业、人才加速集聚的新兴城市。这也正是我们所看重的,优越的区位优势和政策的支持让滨海湾新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发展前景。”刘刚表示。
刘刚的直观感受既有来自于道路、公园、桥梁等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更有来自于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他感受到新区发展的勃勃生机。
作为大湾区最年轻的战略平台,滨海湾新区的“新”,新在政策的从0到1再到N,新在体制机制的创新实践,新在产业的从无到新——经过6年多发展,滨海湾新区经历了“从启动区看新区”“从展厅看新区”到“从基础设施看新区”,滨海湾新区正走向“从产业看新区”“从科创平台看新区”“从龙头项目看新区”的飞跃。
▲OPPO智能制造中心
培育新质生产力,滨海湾新区构建了一系列的政策体系,护航成长。近年来,滨海湾新区先后出台了总部经济、利用资本市场、新型储能、生产性服务业、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一批产业扶持办法,重点围绕企业经营建设、服务平台、开展活动、人才配套等方面,给予企业全生命周期支持,为加快构建滨海湾新区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基础。
飞跃的背后,是滨海湾新区依托大湾区先进制造发展基础,围绕打造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目标定位,从“新”出发,向“新”而行的谋划布局,更是担当深化制度创新及打造开放高地的重大使命的具体行动。
作为东莞未来30年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滨海湾新区如何培育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区坚持以开放创新链接全球高端资源、以高端创新引领未来发展,布局建设高端科研平台集聚区、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区、科创金融发展集聚区、高端创新人才集聚区、形成‘一中心四区’发展格局。”滨海湾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叶绍强表示。
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方面,滨海湾新区将加快建设大湾区大学、大学科技园、滨海湾青创城、国际开放创新创业社区等科创载体,吸引推动国内外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在新区转移转化并产业化,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生态链,建设大湾区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高地、未来产业策源地、开放创新引领地。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滨海湾新区2024年提出16项年度重点改革任务,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制度保障。其中,在创新市场化招商引资新模式方面,滨海湾新区目前联动多家平台型企业成立第一批“滨海湾联合招商中心”,设立了首期规模10亿元的产业招商基金,全面打造“招商中心+招商伙伴+招商基金”的招商矩阵。同时,滨海湾新区创新多元化人事管理制度,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人事制度管理体系,研究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选人用人机制,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立足区位优势,滨海湾新区将充分发挥“香港科创+东莞智造”的突出优势,加快探索建立香港科技成果到滨海湾转化的直通机制,借助“香港科创+东莞智造”的突出优势,努力打造成为莞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高地。
过去几年,滨海湾新区主要领导多次赴香港开展经贸交流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加强与香港特区政府部门、商协会、企业、高校等各个层面的合作,并初步确立了沟通联系机制。
面朝大海,创新创业。作为东莞未来30年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随着一大批龙头项目的建成投产、高水平大学的开办,以及体制机制的日趋完善,滨海湾新区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将涌现出更多新动态、新现象,成长为新质生产力的集聚发展区域。
【“新”中有数】
重大项目是点燃新质生产力重要引擎。滨海湾新区重大项目建设进入“井喷”期。
19.49亿元:今年1-5月,滨海湾新区完成重大项目投资19.49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45亿元)的43.3%,高于时序(41.7%)1.6个百分点。
230亿元:2024年,滨海湾新区力争完成总投资超160亿元的项目开工建设、一批总投资超230亿元的项目陆续建成投产、一批10亿元以上龙头产业项目签约落地。
45亿元:滨海湾新区将全力招引“顶天立地”的龙头项目、“开天辟地”的创新型企业、“铺天盖地”的小巨人企业,争取全年完成招商引资协议固投超45亿元。
【“新”观察】
滨海湾新区:探索打造新质生产力的东莞“试验田”
从粤港澳大湾区横空出世,到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黄金内湾”等历史性机遇的到来……回望过去6年多的发展历程,2017年“出生”的滨海湾新区一直沐浴在时代前行的浪潮中,定位为“东莞未来30年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的新区,成为东莞抢抓时代机遇的前沿阵地。
新质生产力,这一代表先进生产力演进方向的重大时代课题为滨海湾新区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学只有转化为技术并应用于生产,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滨海湾新区具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6年多来在重大项目引进、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持续发力,取得阶段性成果,人才、资本、产业等生产要素加速集聚。滨海湾新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拥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可落地、可实践、可实现能级跃升的生产要素,成为东莞探索打造新质生产力的一块“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