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课程”,东莞这所小学创新学科融合新视角
东莞+ 2024-06-18 20:01:14

走进大朗镇新民小学,114棵荔枝老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该校以荔枝为载体,融合语文、数学、英语、劳动、科学、音乐、美术等多个学科,培养跨学科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打造出别具一格的融合课程。

6月18日,大朗镇新民小学举行荔+学科融合教研展示活动暨第一届荔枝文化节活动,展现了学生们在跨学科融合学习中的所思所获,也打开了学科融合的创新视角。

特色课程彰显融合魅力

当天上午,一堂别开生面的四年级语文课,在大朗镇新民小学进行。语文老师叶晓莹幽默风趣,她用自己的激情和智慧,巧妙地将荔枝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元素融入教学中,创设了“争当新民荔文化推广员”的情境任务为驱动,设置回顾“荔文化”,观察“美荔枝”,写好“荔美文”三大关卡。

课堂上,叶晓莹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互动,齐唱童谣《荔枝红》、观品荔枝、探究写荔锦囊、为荔枝代言等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们深入了解荔枝的文化内涵,提升了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体现荔枝+语文学科融合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及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要求。

叶晓莹的精彩课堂,充分展示了大朗镇新民小学荔枝与语文学科交融的魅力和成果。在该校的语文+荔枝融合课程中,通过荔枝这一自然元素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一到六年级分别设置不同的课程,引导学生欣赏以荔枝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讲述有荔元素的手工艺品制作过程、 创作荔枝植物卡片和说明书、创作并讲述与荔枝相关的故事、进行荔枝主题诗歌创作会……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构建多元化立体课程体系

将语文课与荔枝结合起来是大朗镇新民小学探索荔枝融合课程的一个缩影,数学、英语、劳动、科学、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等学科也与荔枝相结合,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探索特色课程。

大朗镇新民小学校长黄映凤介绍,大朗被誉为荔枝之乡,火红、甘甜且茂盛的荔枝与学校“和谐生长、博雅致远”的办学理念和“仁爱文雅,诚信有礼,乐学阳光”培养目标高度契合。同时,校园内114棵荔枝老树,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历程,承载着未来的无限希望,成为学子学业有成和教学成果的真实写照。

随着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学科融合已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大朗镇新民小学秉承“持真致雅,以雅育雅”的课程实施理念,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和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独特的校园资源,创新性开展“荔枝+学科融合课程”,构建出一个以国家课程为根本、学科融合课程为枝叶的多元化立体课程体系。

黄映凤介绍,“荔枝+学科融合课程”以校园荔枝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巧妙融合语文、数学、英语、劳动、科学、音乐、美术等多个学科,构建以低、中、高三个年段为单位的荔枝+学科融合的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将荔枝文化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全方位,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打造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荔枝飘香,大朗镇新民小学深耕细作,以“荔枝+多学科融合课程”为纽带,编织了一幅幅精彩纷呈的教育画卷。

黄映凤表示,接下来,该校将继续深化融合教育改革,从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和兴趣习惯出发积极创新课程内容,继续深化课程内涵,拓展课程领域,整合教育资源,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推进融合课程特色内涵发展,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赋能学生成长。

“大朗镇新民小学创新荔枝+学科课程,不仅是学科融合教育的有益尝试,更是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种创新探索,将成为学校的一个特色品牌。”大朗镇教育系统党委书记韩淑儿介绍,当前,大朗镇第三届“荔枝红了”文化周系列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民小学以荔枝为载体,推行学科融合教研展示活动,正是对大朗镇文化活动的有力响应和生动实践。

韩淑儿表示,希望有更多的学校积极行动起来,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深化“一校一品牌”建设,积极探索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将本土文化资源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打造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大朗镇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文字:记者 刘召 图片:记者 李梦颖 视频:记者 李梦颖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