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荔380元/斤,仍供不应求。”6月15日,在2024东莞荔枝文化周启动仪式上,厚街荔农王仕兰带来的20盒冰荔被“秒抢”。

东莞有千年荔枝栽培史,不断攀升行业高端,成就“中国荔枝看广东,高端荔枝看东莞”的美名,正是新质生产力赋能荔枝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
东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的殷殷嘱托,进一步提高荔枝种植、保鲜、加工等技术,持续打好荔枝“产业、市场、科技、文化”四张牌,创新高位嫁接、水肥药一体化、田间冷库保鲜等技术,将“科研果”转化成“致富果”,推动荔枝成为“百千万工程”促进强村富民的重要抓手。
高位嫁接
——矮化树体,便于管理和安全采摘;优化品种,避免扎堆上市“果贱伤农”。
高位嫁接,老树发新芽。
王仕兰是东莞市厚街镇人,1986年开始种荔枝,2021年被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传统荔枝种植面临重大挑战,荒年量少,丰年价低,2005年荔枝大丰收,‘黑叶’的价格暴跌至8毛/斤。”王仕兰说。
主栽品种结构不优、产期相对集中、生产技术滞后等问题,成了东莞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如何研发出更具竞争力的新品种,避免“果贱伤农”?

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成立果树研究室,还组建农技“轻骑兵”到田间地头,一起为荔枝“把脉开方”,努力选育适应性广、特色明显的优质新品种。2011年,东莞农科研究员马锞与果农合作,通过嫁接改良品种,成功培育出高端荔枝品种“冰荔”。“肉质通透、口感清甜、核小无渣、入口即化。”马锞告诉记者,“2012年,厚街举办荔枝节。当年三棵冰荔树挂果30斤,但一斤冰荔拍卖成交价2000元,从此一炮走红。”
王仕兰自告奋勇,2012年将优质的冰荔母本引进果园,然后在冰荔树上嫁接牵枝苗。三个月后,牵枝苗会长出根,随后再长出树苗。“拿这些树苗再种植,三年后就会开花结果,一亩地的荔枝能结1000斤果。”
冰荔嫁接,三年后才挂果,中间的空档期,荔农没有收入,传统的嫁接育苗方式,时间长,挂果少,并没有得到荔农的重视。

对此,马锞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东莞荔枝老树多、传统品种多,采摘不安全,生产效率低。”如何在原有老品种的枝干上改接优良品种?马锞带着团队通过嫁接等技术,对黑叶、怀枝进行品种改良。经过多次试验,他们研发出荔枝高位嫁接换种技术。
“我们从稳产三四年的荔枝树上,选择一年生的健壮的枝条作为接穗枝条,然后嫁接到二三十年的老树上。”马锞坦言:“相对于原来的传统小枝嫁接,高位大枝嫁接优势明显,根系养分集中供养接穗,长势强,树冠形成快,品种更新效率高。”
站在自家果园,王仕兰扳着指头说:“高位嫁接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矮化树体,东莞荔枝老树多、树龄长、树干高,锯掉老枝嫁接,树高控制在三至四米,方便采摘;二是优化品种,选择冰荔、观音绿、岭丰糯、糯米糍等优质品种,形成早中晚熟品种搭配的梯次种植模式,化解扎堆上市风险;三是嫁接育苗期间,不影响原品种的生长,仍有收入,调动荔农积极性。”
王仕兰正是高位嫁接的受益者,2020年全国优质荔枝擂台赛,她选送的冰荔斩获“金奖”。她算了一笔账,以前种60亩的黑叶、怀枝,一年的利润只有1万元左右,如今换成冰荔、糯米糍等品种,每年纯收入能超过100万元,这更坚定了她种好高端荔枝的信心。
智慧管养
——“水肥药一体化”改善土壤,提高荔枝产量,提升经济效益。
智慧管养,省时省力。
在厚街大迳兰姐果园,王仕兰拧开水池旁的开关,水从滴管里缓缓地流进荔枝树根部。“以前荔枝林,挖沟修渠,有时还靠背扛肩挑,人辛苦、效率低。”
马锞带着团队,结合地形和荔农经验,探索出“水肥药一体化”系统,指导农户“靠技术和管理吃饭”。借助机械设施,灌溉与施肥、用药融为一体,利用山坡地形压力,将可溶性固体废料或液体肥料配兑而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均匀、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
如今,兰姐果园荔枝林,全部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站在山坡上,马锞自豪地说:“‘水肥药一体化’高效,省时、省力、省心。”一方面,滴管灌溉方式告别了传统大水漫灌,由“浇地”转向“浇作物”,节约用水还省人工;另一方面,可直接把肥料随水均匀的输送到荔枝的根部,使其“细酌慢饮”,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增加荔枝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一亩地滴灌设备投资大概2000元,但是从长远考虑,节水节肥,还省钱。”60多亩的荔枝林,以前靠人工打药、施肥,十个人得忙两三天;现在,一个人调好肥料、配好药水,三四个小时就完成了。王仕兰还算了一笔账,一年下来,这片荔枝林,相比人工操作,用机械化手段管理荔枝,效率提升4至5倍。
“水肥药一体化”是东莞运用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先进的农业技术,彰显了东莞卓越的农业科研创新力。当前,广东省主推的十大荔枝品种中,观音绿、冰荔、岭丰糯、唐夏红等四个均由东莞选育。在东莞种植的15.6万亩荔枝中,优质品种面积占比超过80%。
智能保鲜
——“冷库+检测+分拣”一站式采摘保鲜体系,促进荔枝行销五湖四海。
荔枝不易保存,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东莞荔农围绕保鲜各显神通,并形成独特的“法宝”。
“我种了30多年的荔枝,丰收次数不少,盈利的年头屈指可数。”王仕兰坦言:“荔枝采摘时间较短,若没有及时销售,就会坏掉,只能拿去肥田。”

王仕兰算了一下,过去,大量荔枝鲜果还没来得及运走就成为次品;在山上和运输途中的损失,至少占到产量的四分之一;因为大小果参差不齐,导致品质下降被迫贱卖的,至少有一半以上。
王仕兰的烦恼,折射出荔枝流通“最先一公里”的一块短板——保鲜预冷。2020年,王仕兰在果园立起田头移动冷库,这样的“大冰箱”有效解决荔枝保鲜难题。
采摘荔枝,就是与时间赛跑。在没有田头移动冷库的时候,高温、挤压、密闭的仓储环境,会让果子以小时计快速腐坏。如今,荔枝采摘后,半个小时内就进入冷库保鲜。
这几天,王仕兰带着团队,将冰荔摘下后,迅速移进冷库,然后分拣出大、中、小三类果,工人们当即包装,放入冰块,快递人员当天打包运走,真正实现“才下枝头,就入舌头。”
与此同时,东莞还充分利用“先进制造+科技创新”优势,开发荔枝分拣机、建设智检小站、组建物流团队,为荔枝产业赋能增效。其中,广东标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就量身定制蔬果分拣机。“将荔枝自动筛选出大、中、小三类果,还能检测出含糖量。”该企业工程师刘建滨告诉记者,“通过人工智能的手段,鉴别外观、硬度、味道、甜度、酸度,然后筛选分类,效率高、损耗小。”
东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所把“智检小站”建在果园,帮助果农提前掌握荔枝农药残留情况,在采摘前自主检测,保障荔枝质量,擦亮东莞荔枝品牌。
高端荔枝出东莞!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厚彬见证了东莞荔枝的高质量发展。“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调研茂名时指出,科研工作者要深化研究,力争在品种改良、冷藏保鲜、病虫害防治等领域取得更多技术新突破,助力荔枝产业优势更优、效益更好。‘冷库+检测+分拣’一站式采摘保鲜模式,加上高位嫁接、水肥药一体化系统,让东莞高端荔枝行销五湖四海。”陈厚彬说。
“在东莞种荔枝,一年四季都有生意,当季卖鲜果、闲时卖荔苗、平时卖荔枝深加工产品。”王仕兰还开通了直播,推介东莞、推销荔枝,吸引数万粉丝,“希望果农的日子过得像荔枝一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