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母亲酷爱吃荔枝。她于前几年离世的,享年96岁。我的母亲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她说她从小喜欢听她母亲即我外婆讲关于吃荔枝的故事。母亲只读了几个月的私塾,一生勤劳俭朴,除了对荔枝情有独钟,对其他水果都不感兴趣,她说能吃饱饭就满足了。很多人都说怕吃荔枝上火,面对这个岭南佳果而不敢动情。中医也认为荔枝为温热之物,我母亲的体质是热底的,可我母亲一点儿不在乎,因为她有办法可以化解。
我也喜欢吃荔枝,是缘于母亲的影响。东莞人吃荔枝不是以斤计,也不是按颗算,有吃一“喉”的说法,大抵是吃到顶上喉咙为止的意思吧。小时候每到6月中旬,正是早稻收获时节,村里河堤外边百亩荔枝园的荔枝熟了。村民们忙里偷闲,按村民小组划分的荔枝树各组统一安排时间摘来吃。我随着母亲到荔枝树下,等年轻力壮的大哥哥们爬到树枝上把荔枝成簇采摘下来,有用竹箩筐装着的,有堆在地上的,年少的我拿堆在地上的荔枝就开吃了,等摘完,所有人围着坐下来正式开吃时,我已经吃得差不多了。大概是四、五十颗的样子,却饱到喉咙。大家吃罢将余下的荔枝,按人头分配,各自领回家去。
我老家是水乡粮食产区,很多家庭在屋前屋后种荔枝,但不多,品种也单一。村里当年的荔枝园早已被铲除盖了工厂。东莞丘陵地区的坡地,海拔不高,微酸性红土壤,种不了粮食,却是种植荔枝的好地方。记得有一天,父亲晨早起来就挑着两筐谷糠徒步两个小时到城里卖了换荔枝吃。中午刚过,远远看到父亲肩挑着两个竹筐装了半筐的荔枝回来了,那是我儿时最美好的记忆。父亲说刚好遇上了山区及埔田的荔枝大丰收,县城的囯营水果店标着牌价:当天摘的怀枝每斤一毛三分钱(即500克0.13元)。
父亲比母亲先走了三十多年。我兄弟姐妹们都各成家,晚年的母亲喜欢住在我家里,给了我和孩子们很多温暖的陪伴。每到荔枝季,她的儿孙们知道她的唯一喜好,都纷纷买荔枝给她吃。品种多为桂味、糯米糍之类的常见品种。母亲不知道荔枝属于被子植物、无患子科目,也不知道地球上有超过200个荔枝品种分布在南北半球和几乎全年有荔枝出产。但她知道如何吃荔枝不上火。
母亲告诉我吃荔枝不上火的两个步骤。吃荔枝前,先用少许盐放入清水将荔枝浸泡一会儿,可以清除荔枝壳上凹凸不平所藏的有害物质,可避免手指剥荔枝壳过程中接触到污物而带进口腔。捞出放果盘或者直接从装有盐水的盆子里捞荔枝出来剥壳也行。剥壳应先从尾端开始,将荔枝果壳剥掉,然后把尾部稍有棕黄色的部分咬掉不要。荔枝果连着枝的一端为头,对应核尖方向的位置为尾部,剥掉外壳后的果肉晶莹剔透,仔细看才能看到尖尾部位果肉靠内核周围,会有少许淡淡的棕黄色的果肉,很不协调。它相当于动物的内脏,吃了它不但苦涩而且微酸。如果不处理掉,把整个荔枝放入口中吃了,容易导致上火,且口感大打折扣,才吃几个,舌头容易起疙瘩,最好的荔枝也不想吃了。
东莞大岭山荔枝种植好手李寿华,大家都称他华叔,八十多岁了。他是改革开放之初从东莞中学辞去老师职务下海种荔枝的知识青年,文化人搞种植创新,成绩斐然,获奖无数。几十年来,华叔培植了大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荔枝品种,其中的岭丰糯是他得意之作。
岭丰糯的果型较大,外表鲜红,这个品种有稳产、抗裂果能力、且有耐储存性,小核率高达95%以上,远高于糯米糍、桂味。它们的果肉泛白半透明,肉厚多汁,细嫩爽口,甜酸比甚佳。我每次吃它,都有果肉在口中爆开的感觉,纯粹的果糖甜感充满着我的齿颊、口腔和舌头的每个部位,尤其是舌尖所探索到的饱和糖带正电荷的微妙碰撞,直接拉爆了满脑的内啡肽和多巴胺,仿佛一下子把夏日的炎炎热浪和天空中飘荡的云朵都驱散了。
华叔的荔枝园占地近两百亩,计有各个品种的荔枝树一千多株,有的一株树挂着两至三个不同的荔枝品种,蔚为奇观。园里的每一株荔枝树下都渗透着他四十年来的无数汗水。除了岭丰糯,华叔还引进有冰荔、观音绿、莞香荔、金钟、灵山香荔、草莓荔、情人荔等当家品种。华叔的全家人都热情好客,几乎每年都邀我去他家果园尝蜂蜜,品鉴荔枝。我每次把母亲带上,让她也感受到不同凡响的岭南佳果之美味。
茶山镇南社古村落文化旅游开发公司的谢进球老总,也常邀我去南社品尝当地名贵的“紫囊”荔枝。所有荔枝的壳与果肉之间有一层薄薄的囊,其他荔枝的囊都是白色的,唯有南社村有少量几株树是这个品种特别,囊是紫色的。这是大自然给予这片神奇土地的馈赠。紫囊荔枝的果肉也呈白色半透明状,甚是清爽甘甜。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曾在多个荔枝季客居于此,对紫囊荔枝赞赏有加,在他著的《广东新语》中有记载。紫囊荔枝最大的特征是特别耐储存,不知道是不是这层紫色的囊有着神奇的保护功能。除紫囊外,南社还有黑叶荔枝和细核槐枝也是不错的。这里还有米枝、玲珑荔和水晶球等品种。我把这些荔枝品种带给母亲品尝。
听说大岭山镇杨屋村拥有最为密集的荔枝古树群,还有当地荔枝达人何茂荣培育的无核荔枝,我连忙带上母亲驱车前往,想一尝为快。当来到杨屋马鞍山荔枝公园时,眼前被这一片三百多年前古荔枝树震憾了。这些古树形态各异、风格各具特色,或清奇俊逸、或孤高繁盛,都有着岁月磨砺的独特美感。何茂荣领着我们来到一株黑叶荔枝下,树上有他嫁接的无核荔枝。老树+新品种,尝第一口,那股独特的清纯洒脱,如甘泉般滋润心田,简直无以言表。我母亲说也是她第一次吃到这种味道。
何茂荣向我介绍,距离杨屋十多公里外的大朗镇水平村,有当地名荔红绣球,并告诉我去找当地荔枝种植户邝永伦。几经周折,终于找到邝永伦。也见到了传说中的著名荔枝红绣球。一颗颗圆润饱满的果子挂在枝头,像一个个小灯笼,在微风中摇曳着。当邝永伦知道我的来意后,他说这株荔枝树上的荔枝不能卖,因品种稀少,已经被人订购了。看到我带着九十多岁的老母亲,一路颠簸而来,很爽快答应我,可以随意摘来吃,不收钱。红绣球的果实呈短心形,果皮鲜红,肉质黄蜡色,多汁,有蜜香味,果皮较厚且软,核小,的确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良品。
广州增城区的刘镜锋先生曾邀请我去他家果园吃荔枝。增城的挂绿原树的荔枝果名扬天下,曾被列为军事管理区作为重点保护对象。有售价为65万元两棵的纪录,消息称是一位颇成功的做牛仔裤的老板为孝敬母亲,作为生日礼物拍下的,带有一份慈善拍卖的行为。可我从来没有机会品尝过。不得不说,增城荔枝真正的代表是仙进奉。进奉荔枝可与东莞的冰荔媲美,进奉荔枝蜜味鲜明,冰荔入口软糯清凉,皆可冠入顶级名荔之列。刘先生的果园还有鹅蛋荔,白腊、蜜糖罂等常见品种,也有挂绿,却是挂绿原树嫁接出来的孙辈了,外形保留荔枝果外表呈现红紫相间颜色的基因,果身上也有一条直贯到底的绿色线条,口感只是一般。
我曾把我收集到的几款荔枝名品快递给远在上海的沈爷沈宏非大师、北京的“美食大伽”董克平先生,还有隐居在神农架深山老林种茶写作的古清生老师。曾有几年的荔枝季,我直接把几款名优荔枝拿到香港送给蔡澜老师点评。记得蔡澜先生曾郑重其事地问我,东莞为什么有这么多好吃的优秀荔枝品种?我只能说东莞地处北回归线阳光直射地区,南边有武夷山的余脉银瓶山、梧桐山、观音山及水濂山的遮挡,低海拔、微酸性红土壤、锐角坡地等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因素。特别是六月初的立夏与夏至之间,东莞惠州增城一带的荔枝树,能够享受阳光由早上的五点多到晚上七点多十六个小时的全方位普照,充分的光合作用发挥了巨大的能量效应。另外这个时间节点刚好是南半球的隆冬,刮来了寒冷空气,这些冷空气经南太平洋洋面向北半球推进途中,沿着伶仃洋向珠江口东岸掠过,与热燥的季风互相融合,变得温柔妩媚起来,使这一荔枝种植带荔枝果实成熟前关键期,受到特别关爱。主要是在荔枝果实里的酸性碳水化合物,能否最大限度地转化成果糖,是标志荔枝品种优劣的分水岭。这个阶段昼夜气温的振幅,要求相对平稳,在摄氏温度为24~29度之间较为适宜,十五到二十天的窗口期。难怪大多数著名的优良荔枝品种都在6月中下旬果熟的。白天气温高了容易爆果,夜间气温骤降会导致果实里的酸性物质生成果糖的转化率偏低,果肉的酸度就偏高了。东莞真是块福地,具备了能孕育好荔枝的所有条件,且台风暴雨常常绕开而过,清甜爽口少酸的荔枝佳品自然而成,得天独厚也。
想到九百多年前,苏才子在罗浮山下吃到的荔枝,不外乎是一些黑叶、槐枝之类的品种,较为豪华点的只有桂味及糯米糍了,却留下了“不辞长做岭南人”的千古名句。
唐代诗人杜牧所述杨贵妃吃到的飞驹贡品荔枝,那是 “一骑红尘”的“妃子笑”而已,这个荔枝品种的特点是早熟,个头大,有香气,但酸感明显且涩。
我的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四年多了,我愿将她教我吃荔枝的技巧和她所喜爱的荔枝品种与更多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