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突破!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实施首例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术
东莞+ 2024-06-02 18:49:41

近日,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肿瘤内科和血液科成功为一名75岁的患者实施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这是该院开展的首例,突破了以往上肢静脉置管的传统,填补了临床护理技术空白,为患者提供更多元化的护理服务。

这是一位年满75岁、确诊肺癌多年的患者,需在医院进行长达8期、持续数月的化疗。对他来说,建立一条有效、安全的输液通路是首要任务。

考虑到患者上腔静脉压迫,如果上肢置管,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若不使用留置针,治疗时间长会反复增加穿刺痛苦,增加药物外渗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开展长期静脉营养供给以及药物治疗,成为肿瘤内科和血液科医护团队的“难题”。

护士长周莉组织科室静脉专科医护团队,反复对患者置管条件进行全面评估,决定为其从下肢静脉实施PICC置管术。这项技术不仅难度大,技术要求高,而且在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尚无先例。

为了让置管顺利完成,周莉团队制定详细方案,包括置管皮肤准备、导管选择、患者心理指导、置管时患者的配合、置管后功能锻炼、注意事项等。

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周莉与静脉专科护士吴珊为患者行经大隐静脉行PICC置管术,期间使用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实时对导管进行尖端定位,避免导管异位及增长置管时间。整个置管操作一气呵成,后撤导丝,包扎固定导管。

最后行DR检查提示,导管尖端位于下腔静脉,置管成功,达到预期效果。

PICC置管就像一个插在手臂上的“留置针Plus”,让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免受反复扎针的痛苦。一直以来,PICC置管术是肿瘤内科和血液科护理领域的一项挑战,需要医护人员掌握丰富的理论指导、扎实的专业能力,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应对处理可能发生的穿刺失败、送管困难、导管异位等问题。

下肢大隐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成功开展,解决了患者需长期静脉输液和静脉营养治疗但双上肢难以穿刺或无法穿刺的难题,置管过程有效避开了腹股沟皮肤褶皱处及大腿的弯曲活动,让患者在整个带管期间活动不受限制,大大提高了患者生活舒适度。

 

文字:记者 刘召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