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力”特刊|紧盯民生五个位 惠及百姓千万家
东莞+ 2024-05-30 17:48:03

“现在有了床位,他的康复效果明显好转,让我们看到了希望。”5月22日,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康复科病房,昏迷两个多月的粟先生病情得到有效改善,目前能够自主转头和扶坐,这让家属格外高兴。

粟先生能够住上病房的背后,则是这家医院今年扩容,增加了50张床位,实际开放床位达到200张,成为东莞规模最大的康复中心,让更多患者获得康复机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持之以恒推进学位、医疗床位、停车位、养老床位、就业岗位“民生五位”建设,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023年,东莞新增医疗床位1290张,全市医疗总床位超过3.5万张,有效缓解“住院难” 记者 梁俊锋 摄

聚焦“五位”增进民生福祉

站上“双万”新起点,人口加速聚集为东莞带来红利,也给城市治理带来挑战。东莞如何破题?

2022年1月5日,东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全市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将更加健全,市民归属感持续增强,加快打造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东莞样板。2024年1月31日,东莞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提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锚定民生福祉,东莞将公共服务供给生动地凝练为“民生五位”,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更好地服务千万常住人口。学位、医疗床位、养老床位、停车位、就业岗位——这是东莞根据自身的市情民意,选择的最精准的目标和路径。

新增学位满足群众期待——“增加公办学位供给,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这一民生实事跻身2024年东莞市十件民生实事之首。教育扩容提质,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2023年,东莞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66所,增加学位6.7万个。进入2024年,东莞更是坚定不移推进教育扩容提质,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4万个,新建1所特殊教育学校,实现公办中小学科普副校长、科学实验课、“科普430”全覆盖。其中,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学位供给能够满足全市适龄儿童少年入学需求,让每一位东莞建设者的孩子都“有书读、读好书”。

医疗床位增多,病有所医——医疗床位,健康东莞,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2023年,东莞新增医疗床位1290张,新增国家级胸痛中心4个、省临床重点专科10项,全市医疗总床位超过3.5万张,有效缓解“住院难”。2024年,东莞持续优化生育配套支持政策,完善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转诊网络,推动新生儿医保“应保尽保”,新增婴幼儿托位数不少于1万个,加快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生育友好型社会。

养老床位增加,老有所养——持续健全“民生大莞家”救助体系,把养老床位“搬到家”,老人愉快享受“夕阳红”。2023年,东莞新增养老床位912张,总床位达7374张。同时,还加快“长者饭堂”建设,采取“集中供餐+送餐入户”大配餐服务模式,实现镇街(园区)全覆盖,48所长者饭堂日均服务群众超4000人,基本满足长者养老需求。2024年优化提升公办养老机构,新增养老床位500张,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不少于500宗,探索设立临终关怀服务中心,每个镇街至少建设一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示范点。

创新举措缓解停车压力——拥有415.9万辆机动车的东莞,通过增加供给、精细化管理打通城市动脉,多措并举解决“停车难”“堵车烦”。2023年新增停车泊位10.7万个,完成停车设施示范项目100个。全市排查梳理出的127个拥堵节点当中,已完工57个,“大排长龙”的频率变低了。2024年打造不少于100个停车规范管理典型村(社区),开放共享不少于5000个行政企事业单位内部停车位,新增不少于8万个停车位。开展不少于240公里的交通综合整治,新建改造20座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及1500公里非机动车道,完成不少于80个堵点治理。推动公交运营主体全面国有化,推广响应式停靠模式,提升市民出行体验。

拓宽就业岗位,稳定增收——让群众端稳“饭碗”,打造“就莞用”公共就业服务品牌,切实做好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稳就业工作,进一步提升就业质量。2023年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1.3万个,帮扶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2.09万人,让有就业意愿的人员都能工作。2024年还要新增就业9.3万人、创业1.3万人,实现在莞高校应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95%以上。东莞把就业优先全面落实到位,以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托举起千家万户稳稳的幸福。

东莞通过教育优先、创新管理、呵护健康、守护生命、就业为本等“组合拳”,不断改善民生福祉,让市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未来,东莞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推动民生事业再上新台阶,为市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锚定“融合”促进共生共荣

迈进新时代,促进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已成为东莞高质量发展亟需解好的“必答题”。

锚定“融合”,就是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与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用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的向心力。

从大处着眼。东莞的千万人口中,常住非户籍比例位居全国第一,超过70%。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下,常住人口也要能够享受到与户籍人口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

从细处着手。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多元化需求得到满足,市民群众才更有归属感。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2020年6月,东莞推出“民生大莞家”服务项目,细分成“民生微心愿”和“民生微实事”两个部分,整合了原本分散的10多个诉求收集渠道,做到“多口收集,一口办理”。

其中,“民生微实事”着眼于群体利益,主要包括环境美化、设施修缮等便民工程和公益服务项目,项目立项后,则需在6个月之内完工;“民生微心愿”着眼于个人诉求,主要包括生活、医疗、教育等临时救助和社会工作服务。群众有任何困难和诉求,可以通过市镇村三级线上线下不同的渠道提出,“心愿”点亮后,最快在24小时以内就可以办结,最慢也不会超过1个月。

家人突发疾病、遭遇火灾、交通事故、意外伤害、重大变故等原因导致家庭出现生活困难,居民群众遇到这些问题怎么办?可以通过“民生大莞家”平台寻求协助。

郭春芳就是“民生微心愿”的受益者。居住在东城的郭春芳,一对子女身患重疾,婆婆也患有尿毒症。虽然郭春芳在东莞生活工作了20年,但由于户口和社保挂在湖南老家,东莞原有的民生保障政策无法为她提供救助。看到“民生大莞家”宣传海报,她鼓起勇气拨打了海报上的电话。

“第二天就接到他们的电话,叫我过去填表,递交一些资料,填了‘民生微心愿’的申请表。”郭春芳说,“五天后就收到两万多元的救助款,东莞的好政策帮我们渡过难关。”

“民生微实事”项目则为东坑镇角社村注入新活力。结合公厕翻新改造项目,角社村村委听取了村民的心声,申请了“民生微实事”项目,盘活了旧公厕周围的空地,规划建设一个村民活动的室内空间。如今,新建立起的一层建筑被命名为“村民活动中心”,与户外活动广场形成“一动一静”的公共空间。公厕增加了无障碍通道、扶手等设施,村民活动中心添置了图书角、活动室,这让村民格外欢喜。

截至目前,“民生大莞家”共办理“民生微实事”3900余宗,其中3075宗涉及村(社区)人居环境改造,成为东莞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切实优化乡村人居环境的缩影。而“民生微心愿”让上万人受益,而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也实现个人价值。

与此同时,东莞还用心用情促进异地务工人员就业。围绕扩大容量、提升质量、青年就业、民生兜底、效能提升五个方面推出16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对异地务工人员等重点扶持对象的支持力度,促进异地务工人员等各类群体在莞创业。2023年以来,累计发放各项就业创业补贴(已含贷款贴息)2.82亿元,惠及20.87万人次、1.32万家次企业。

特别是今年以来,针对新就业群体,东莞组织实施“四季有爱”“莞邑领蜂”行动,以学习培训提升能力、以权益保障凝聚人心、以服务治理增强信心,让新就业群体更好地融入东莞、爱上东莞。

近年来,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加速发展,聚集了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网络主播等大量新就业群体。其中,在东莞的新就业群体就超过12万人,他们坚守各自岗位,用智慧和汗水助力大家追求美好生活。

东莞高度重视新就业群体服务工作,今年还出台“暖工稳产促消费14条”政策,以最快速度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满工满产,并安排7000万元用于发放返岗交通补贴和新增就业补贴。同时,策划开展市内市外、线上线下各类招聘活动,依托各类载体和渠道,为全市170家新业态企业发布6600多个新就业群体岗位,成功招聘新就业群体超7000人。

目前,全市已有310家爱心机构参与“四季有爱”活动,这批爱心机构通过捐赠物资、提供培训等方式,已累计收集学历技能、创业培训、法律政策、安全救援、健康知识、兴趣爱好等6大类近170场爱心机构提供的培训课程,切实解决新就业群体遇到的问题及困难,推动千万人口与城市共生共荣。

特写

“植物人”住进康复病房开始苏醒

康复病房一张难求的现象正在改观。东莞持续增加医疗床位,让更多人病有所医、康复有位。

5月22日,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中医康复科,医务人员正在为患者粟先生进行针灸治疗。粟先生家属曹女士坦言:“他现在已经有视物追踪了,虽然还不能说话,但是你说什么他已经有反应,有意识地跟人交流,虽然头不能完全抬起来,但已经可以75度地抬起来了。”

据介绍,今年2月,粟先生因突发脑梗死而陷入昏迷,病情一度严重至被医生评定为“植物人”状态。“当时大家都慌了,四处求医,但床位一直很紧张。”曹女士如是说。

4月底,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传来好消息,中医康复中心有床位了,还可以接受粟先生入院开展综合康复治疗。“短短20多天的时间里,精神状态和反应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他的精气神和反应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让我看到了希望。”曹女士激动地说,“如今,他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改善,能够自主转头和扶坐。”

粟先生能够入院康复治疗的背后,则是东莞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编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的结晶。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康复科今年再次迎来“扩容”,第四个病区正式开放,床位再添50张,实际开放床位达到200张,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康复中心。

康复中心充分挖掘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为粟先生制定个性化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案。其中,针灸促醒治疗成为关键的转折点。康复科主任王小寅介绍,针灸促醒是科室的特色疗法之一,通过长针透刺颈部和头部,有效改善了粟先生的脑部供血状况,从而促进了他的苏醒。

粟先生的苏醒,点亮了一家人的希望,是东莞医护人员辛勤付出的结晶。他们用专业的技术、细致的服务和无私的奉献,为每一位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和可能。

据介绍,两年来,在康复中心通过促醒针法苏醒过来的患者已超60人。这些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逐渐恢复了意识,开启了新的生活。“东莞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重新点燃了我们生活的火炬。”曹女士如是说。

东莞深入打造“健康东莞”,目前全市有8.1万名医务工作者悬壶济世。东莞还在全国首创健康副厂长模式,市人民医院BNCT治疗中心、市妇幼保健院扩建工程完工,定点社卫机构100%接入异地就医结算平台,进一步编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

记者观察

“微服务”体现“大民生”

民生从来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就业、收入、住房、教育、医疗……这些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生活日常,承载着每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微心愿”的实现,温暖了湖南老乡郭春芳,让她走出人生阴影; 一张床位让“植物人”苏醒,挽救了一个即将崩溃的家庭。

除了“好就业”“上好学”,人民群众还期盼看病更方便更实惠。为有效破解一直以来困扰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东莞大力推进健康东莞建设,促进了公卫体系不断完善、医疗服务加快扩容提质、基层医疗优化升级。

健康就是无数个“0”前面的一个“1”。聚焦“看病更方便”,东莞先后高规格召开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全市中医药大会,启动高水平医院建设,建设多所区域中心医院,引进高等院校签约共建,促进镇街医院转型,推动社区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点滴之间,大家从“微服务”间感受到东莞的温暖。为了让看病更实惠,东莞还聚焦群众医保服务的堵点、痛点、难点,深入医保重点领域改革,除“医保电子凭证推广”“降药价”之外,在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提升医保待遇水平、异地就医结算、医保管理服务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突破。

东莞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为先。在补齐民生短板上持续用力,在帮扶困难群众上善作善成,在促进共同富裕上久久为功,确保既定的利民惠民实事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学位、医疗床位、养老床位、停车位、就业岗位……东莞以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为带动,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难事办妥,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群众生活更有质感。

东莞数据

学位——2023年,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66所,增加学位6.7万个。2024年,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4万个,新建1所特殊教育学校。

医疗床位——2023年,新增医疗床位1290张,新增国家级胸痛中心4个、省临床重点专科10项,全市医疗总床位超过3.5万张。2024年,新增婴幼儿托位数不少于1万个。

养老床位——2023年,新增养老床位912张,总床位达7374张。2024年,新增养老床位500张,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不少于500宗,每个镇街至少建设一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示范点。

停车位——2023年,新增停车泊位10.7万个,完成停车设施示范项目100个。2024年,新增不少于8万个停车位,开放共享不少于5000个行政企事业单位内部停车位。完成不少于80个堵点治理。

就业岗位——2023年,新增就业岗位11.3万个,帮扶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2.09万人。2024年,新增就业9.3万人、创业1.3万人,实现在莞高校应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95%以上。

文字:周桂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