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松桃自治县抢抓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机遇,紧扣医疗帮扶“四个明显提升”目标,以打基础、立框架、建机制为重点,深入实施“四大行动”,不断推动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县域卫生健康服务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就近看好病的需求。
实施“重点专科强院”行动,促进诊疗能力明显提升。夯实重点学科建设。制定县人民医院重点专科三年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完善重点专科投入和奖励机制,构建以肾病科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为引领、重症医学科等市级临床重点专科为支撑、介入科等县级优势学科为基础的临床专科体系。目前,已建成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和建设专科6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8个和建设专科6个。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以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和虎门医院对口帮扶县人民医院为依托,以胸痛中心等五大急诊急救中心建设为抓手,构建区域协同的重大急性病救治体系。帮扶以来,胸痛中心脏介入手术例数同比增长33.4%,创伤中心救治多发伤患者同比上升185.2%,卒中中心介入手术量同比上升66.9%。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以省级重点建设专科医学影像科为核心,建成“松桃苗族自治县虎门组团协作示范性医院信息化项目”,实现全县28个乡镇(街道)卫生院技术信息共享全覆盖,做到影像数据集中存储、统一管理、结果互认,该项目同时荣获贵州省2023年职工“五小”优秀创新成果三等奖。
实施“全民疾病预防”行动,促进健康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一体化”建强健康管理中心。依托县域医共体体系,建成以县人民医院为中心的健康管理中心与县乡村三级健康管理体系,有效满足全县健康管理及综合体检需求。积极开展“健康松桃、‘救’在身边”项目,在学校、社区等公共场所布置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深入乡镇、社区、学校开展急救专业人才以及社会救护员巡回培训,切实提升社会急救能力。“集成化”打造医疗服务体系。通过实施健康宣传、疾病预防、强化慢性病管理等措施,组织帮扶专家参与健康义诊,入户开展慢性病上门筛查、鉴定残疾等工作,建成以县人民医院牵头的县域第一医共体医疗卫生体系,与2家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成紧密型医共体,16家医共体成员单位实现家庭医生签约率、慢性病跟踪管理率、传染病宣传覆盖率3个100%。“立体化”构建健康宣传网络。充分利用县人民医院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媒体平台,加大健康科普知识宣传力度,着力推进健康宣教提质增效。截至目前,帮扶专家参与录制《健康松桃》栏目10期,通过建立“一网三号”发布健康科普文章210余篇,“一网三号”浏览量达55万余人次,持续扩大健康科普覆盖面。
实施“医疗队伍提质”行动,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在“引”上拓渠道。强化平台引才、以才引才、柔性引才工作机制,用活用好“人才蓄水池”“人才编制池”政策。近三年县人民医院引进紧缺专业人才86人、学科带头人2人、高层次人才3人,柔性引进医学博士1人,成立博士工作站1个,推动医疗人才质量稳步提升。在“育”出实招。实行“1+3+N”师带徒培养模式,累计培养业务骨干36名,带动9个受援科室近百名医护人员医疗技术水平有效提升,选派80多名业务骨干到省人民医院、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等三甲医院进修;创新“莞松医家论坛”学术交流品牌,开展线上线下各类学术交流260余次,推动“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转变。在“用”上搭载体。通过专家指导或联合申报、引进的方式,支持鼓励学科带头人和帮扶专家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申报,有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2022年以来,申报立项市级科研课题11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50项,其中种植牙、超声介入诊疗、复杂冠心病介入等技术填补了县内公立医院技术空白。
实施“管理争先创优”行动,促进医院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健全领导机制。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并将其纳入医院章程。不断健全完善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全面厘清党委会、院长办公会的议事范围、边界职责,确保“三重一大”事项由党委集体讨论、研究决定。健全管理机制。根据县域医疗卫生发展水平、疾病谱等实际情况,组织帮扶专家人才修订完善县人民医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帮助产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新生儿科、儿童重症等重点科室制定“一科一方案”,修订完善《松桃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应急预案》等制度35项,进一步完善县人民医院管理制度体系。健全运营机制。全面推行医疗质量“日巡查、月汇报、月反馈”机制,组织帮扶专家人才参与季度绩效考核运营分析会,借鉴帮扶医院先进管理经验,打好健全体系、规范流程、精准管控、严格考核等措施“组合拳”,有效实现运营管理效率和质量“双提升”。县人民医院在2022年度全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评价中,排名较往年上升53位,位列全省县级综合医院第6位、全市第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