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东莞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落地。3月20日,全市城中村改造工作推进会召开,划定10个市领导重点关注的城中村改造项目。这意味着,我市城中村改造项目按下“加速键”。
作为中央“三大工程”之一,东莞推不掉、逃不脱的历史责任,目前各镇街城中村改造进展如何?项目建设有哪些“硬骨头”要啃?改造过程中,村民工作怎么做,工作难题如何破,工作重点如何抓?记者走进项目改造现场,进行了实地调研。
村民工作怎么做?
从东莞CBD出发,沿东莞大道驶入水乡大道,在东莞西站路口转入望洪大道,大约30分钟,就来到洪梅镇氹涌村城中村项目改造现场。这是一幅热火朝天、新旧交替的建设场景。
已建成的锦绣华苑小区高楼耸立,楼栋之间道路平整,绿化齐备;在建的安置房二期项目“哐当哐当”,建筑工人忙碌穿梭;待拆的城中村巷道狭窄、光线昏暗。从高处俯瞰,待拆房屋的外立面上,大红色“拆”字,错落有致、蔚为壮观。
吴早威是氹涌村干部,也是氹涌城中村项目改造权益人。改造工作全面启动后,他第一批签约、第一批拆迁。今年1月9日,氹涌安置房——锦绣华苑首期集中交付,他搬进了150平方米的新居,成为首批享受现代化居住条件的村民。
锦绣华苑首期由东莞万科代建、中建四局承建,距离东莞西站仅1公里,毗邻水乡大道、洪梅大道,出门就是主干道,未来将实现城轨、地铁“无缝”对接。小区配备了地下车库、篮球场、游泳池,幼儿园、图书馆等学习场所齐全完善,建设品质、档次媲美万科同类小区,其层高、楼距、绿化等,令村民喜笑颜开。
但项目改造之初,村民普遍存在抵触心理。“主要是因为村民思想守旧,长期对村集体信任不足,把城中村改造简单认定为‘土地征收’,担心项目推不下去,拆一半停掉了。”吴早威分析。
工作的转折点发生在2020年9月份。当时,洪梅镇搭建起“1+13”党组织架构,成立临时党委,下设13个临时党支部,并召开东莞西站洪梅单元土地整备氹涌村户代表宣讲会,做到政策宣讲到位、氛围营造到位,凝聚起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强大合力。
一方面,积极争取村民对城市更新工作的支持,主动提供法律援助,对可能涉及的土地纠纷、产权争议、房屋面积计算、家庭内部分配矛盾分歧等问题,协助进行调解、疏导和处理,多方发力消除村民的各种顾虑,并通过“已签带动未签、党员带动群众、干部带动村民”实现破题。
另一方面,全方位做好舆论宣传工作,组织驻点团队、社区干部以及网格员形成百人团队,主动上门入户做好拆迁解释工作。在项目工地上形成吊塔林立、大干快上的工作氛围,向全镇彰显推动改造的强大决心。
改造难题如何破?
3月20日上午,全市城中村改造工作推进会召开,系统谋划“大中小圈”城中村改造体系,划定未来405个“大圈”改造项目,5年内统筹220个“中圈”项目,年内启动108个“小圈”项目,强化城中村改造的公共利益属性。
放眼全市,各镇街城中村人口密度不同、产业情况有别、地理位置各异。复杂多样的城中村改造,普遍面临着“动力弱、拆迁难、效率低、矛盾多”等四大难题,如何强化公共利益属性,啃下项目建设中的“硬骨头”?
“我们坚持政府主导,着力破解利益平衡难题和征地拆迁难题,实现城市建设和人民群众的多方共赢,打造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东莞西站洪梅单元土地整备指挥部综合办主任卢敏表示。
氹涌村城中村改造项目,是全市目前涉及面积最大、户数最多的政府主导整村拆迁类城中村改造项目。项目范围约1574亩,涉及权益人912户、2428人,被纳入为10个市领导挂点督导的重点城中村改造项目之一。今年初,还获得了住建部城中村改造首批专项借款37亿元。
得益于国家、省市的支持,氹涌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开拓性地按照“政府主导,连片统筹,整体攻坚,党建先行,民心至上”的工作模式推进,集市、镇、村三方之力,通过片区开发、利益共享,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卢敏介绍,在项目启动之初,统筹考虑商住、基础设施、公共配套等功能板块利益平衡问题,模拟整体开发建设成本测算,制定项目开发平衡方案,利用经营性用地开发收益,填补空地统筹、民房及厂房征拆成本,实现收益平衡。
在补偿方案中,明确无论是否建成四层房屋均可获得相应的“未建权益”,从源头上进行管控。依法组织实施典型“违建”集中强制拆除,以更大震慑力助推促签约工作。
“基础补偿+增值共享”的征拆补偿机制,让吴早威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由于政府提供了10年3.5亿元的集体经济保障,氹涌村股东分红从原来的2000元增加至8000元。吴早威一家的分红,从原来每年1.2万元增加至6万元左右。
政策加持下,氹涌村城中村改造工作势头迅猛。自3月28日洪梅镇召开城中村工作部署会议以来,新增民房签约120栋,整体签约1093栋,签约率迅速突破九成,安置房分三期建设,一期交付率近100%,二期今年底封顶,力争今年上半年完成签约,年内全面完成征拆。
工作重点如何抓?
拆除改造,确保资金来源是重点,也是难点。据介绍,包括氹涌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在内,我市已有44个城中村项目获得国家专项借款。这意味着,城中村改造项目的“资金网”正在织密。
织密城中村改造“资金网”,还要引入更多经营主体。聚焦重点,我市围绕44个专项借款城中村项目,“10+5”全市重点城中村、现代化产业园项目,强化镇街(园区)政府的主导作用,推动“一把手”下场,形成了政府主导、政府统筹做地和市场化的三种城中村改造模式。
位于东莞大道旁的旗峰新村,毗邻黄旗山和民盈国贸地标建筑群,地理位置优越。该改造项目共涉及拆迁房屋298间,建筑面积总计约5.2万平方米,也是10个由市领导挂点督导的重点城中村改造项目之一。
“我们突出‘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由东城街道作为做地主体,负责组织开展前期工作,推进协商谈判、拆迁补偿、留守户征拆处置等,项目地块形成‘净地’后公开出让给市场主体。”东城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政府统筹做地城中村改造模式,既能体现城中村改造的公共利益属性,又能吸纳社会资本拓宽资金渠道。
聚焦处置各类历史遗留问题、回迁房建设、权益人补偿款支付和产权证注销工作等工作重点,旗峰新村项目快速推进。目前,整个项目已签房屋269间,移交房屋219间,争取6月底前完成拆除工作。
东城街道火炼树项目,是我市首批“头雁计划”项目,位于市中心城区“黄金双轴”交会的核心地带。项目引进央企华润置地作为改造主体,打出了一套“规划先行+拆赔入心+宣传走心”的“更新组合拳”。
着眼城中村改造的公共利益属性,针对拆迁难题,火炼树项目在补偿协议签约率达用地面积和签约人数“双90%”后,探索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通过“集体收回土地+拆除”的方式,于今年2月实现了第一期用地征拆“清零”。
东莞的城中村改造,不仅是旧村改造,还有现代化产业园区建设。当前,“百千万工程”如火如荼展开,城中村改造是东莞加快历史违建整治、带动产业配套、提升人居环境的重要战场和重要抓手,随着一批项目的快速推进,全面掀起城中村改造热潮,促进居民生活品质、产业发展能级双跃升。
【延伸阅读】
明确公共利益属性 加快城中村改造
城中村,被视作“城市里的村庄”,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历史产物。
早在10多年前,东莞就以市场为主体,启动了“三旧”改造工作。但一方面,市场“吃肉留骨”,部分低利润,甚至无利润的项目无人问津;另一方面,以往多以自下而上的拼凑式小面积改造为主,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往往难以落实。
“这不仅是民生工程,还是民心工程、发展工程。”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城中村改造蕴含着城市发展逻辑的深刻更迭。他说,如果说城市化的“上半场”,是用廉价的要素吸引企业,企业吸引就业和人才。那么“下半场”的逻辑是,优质的城市生活和公共服务吸引人才,人才吸引企业,企业创造繁荣。
2023年,中央出台政策,鼓励“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今年以来,国内多个城市宣布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落地,东莞也已有44个城中村项目获得国家专项借款,这为全市城中村改造项目按下了“加速键”。
而在前不久,东莞市发布《关于深化空间革命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的实施意见(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加快推进东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立法工作,打造东莞特有的城中村改造模式。
上述负责人表示,城中村改造政策设计的核心,就是明确公共利益属性。在国家鼓励支持的大机遇下,东莞逐步打通“钱、地、人、产业”等改造堵点,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既可以让城市“旧貌换新颜”,大幅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又能消除安全隐患,提供更多宜居宜业的生活生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