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标兵!东莞中青班赴苏州“充电”
东莞+ 2024-05-16 17:58:50

5月5日至15日,中共东莞市委党校2024年第一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全体学员,赴苏州进行培训学习,通过专题辅导、流动课室、实地调研、案例教学、结构化研讨等形式,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学习体会苏州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做法和建设经验。学员们深入思考、联系实际,学经验、找短板、拓思路、提能力,深感受益匪浅、收获满满。

▲东莞学员在联东U谷实地调研产业服务平台发展运营工作

苏州是经济大市、产业高地,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2.47万亿元。作为“最强地级市”,苏州就是东莞这座“双万城市”学习的标兵。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考察,首站便来到苏州,重点考察了解高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企业科技创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情况。

培训期间,学员们跟随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路线,感悟苏州新老城区协调发展之道,感受苏州深厚的历史人文“底子”、现代经济繁荣“面子”,并深入系统学习了苏州在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科技创新、招商引资、人才培养、营商环境优化、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做法。

▲东莞学员在昆山张浦镇金华村了解国资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苏州有关部门现职或退休领导干部等进行专题授课。其中,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部学术部长刘峰作“未来产业发展态势与重点领域解析”专题讲座;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原副书记、管委会原副主任杨建中以“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与招商——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为题作专题辅导;昆山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杜立新以“新时期昆山创新探索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为题开展案例式教学;姑苏实验室党总支副书记、综合管理部部长于年中以“深度推进五链融合,精准打造创新生态——以张家港为例”为题分享科创孵化与人才培养模式……

干货金句不断的课堂,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阔了学员们的思路眼界、提升了学员们的专业素养。

培训学习期间,学员们还走出课堂,前往产业园区、科技型企业、实验室、街道村(社区)等地实地走访调研。

▲东莞学员在苏州纳米城考察学习科技创新情况

中青班学员走进国家级纳米科技企业孵化器——苏州纳米城了解产业园区专业运营情况,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了解科技型企业发展特点,到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了解战略人才培养工作,到娄葑街道了解城市风貌改造、基层社会治理等工作,到昆山市张浦镇金华村了解国资助力乡村振兴情况……学员们边走边看、边学边议,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拓宽了思路。

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集中式培训,学程紧凑、内容充实,学习了苏州高质量发展的优势特色和先进经验,看到了苏州面向未来的蓬勃活力和强劲势头,体会到了苏州政府部门的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感受到了苏州干部群众的奋勇争先和昂扬精神,将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科学的方法、强劲的动力、过硬的本领,为东莞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学员声音/

东莞中青班学员,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树峰:苏州是一座值得钦佩的城市,发展理念先进,无论是规划先行、园区为基还是产城融合,都实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在这基础上,苏州洞察了产业发展的关键秘诀,就是“市场为主、创新为源、人才为本”,并形成高度共识和持之以恒的坚守,不论不同时期的政策战略如何,苏州党员干部都牢牢把握这几个关键秘诀,同时融合科技、金融、文化等元素来推动发展。学习苏州经验,关键在于找到秘诀、形成共识、持之以恒。苏州学习之行收获丰满,相信对我的未来工作有直接且实用的借鉴意义。

东莞中青班学员,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钟靖平:学习期间收获良多,体会深刻。苏州有很多先进经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科技产业互促双强,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一是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事业,持续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引进培育创新人才团队。二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因地制宜建设高校科研院所,实现了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三是科技金融紧密结合,国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小投早投硬科技,培育了科创企业梯队。四是科技园区专业化,打造科技创新小生态、形成大气候。我将好好消化吸收本次学习的内容,全面落实到工作上,体现到成效上,为我市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东莞中青班学员、市政协社会法制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专职副主任袁新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园区经验,“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奋斗奋进、创新创优”的昆山之路是苏州发展的“三大法宝”,其内涵丰富,值得学习。在产业转型中,苏州重点抢抓生物制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支撑起高质量发展。通过这次学习,深刻感受到,无论是城市规划建设,还是产业发展,都需要非常强的前瞻性,看准了就集中精力干,一以贯之抓落实。

东莞中青班学员,东城街道党工委委员、四级调研员梁桂荣:苏州以一流营商环境为产业发展赋能助力令人印象深刻,一句“一切没有需求的服务就是骚扰”给人很大触动,一项“一业一证”改革让企业群众少跑腿、不跑腿。在本次学习培训中,我更深刻认识到优化营商环境要紧紧围绕行业和企业所需,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真正做到“无事不扰、有事必应”。

文字:记者 周桂清 图片: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