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广东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发展大会在莞闭幕
东莞+ 2024-05-16 16:49:28

5月16日,“2024广东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发展大会”在东莞闭幕。大会以“创新驱动,应用赋能”为主题,围绕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等重点产业链,为上下游制造业优质企业提供政策解读、行业交流、经验分享、合作洽谈的交流对接平台。大会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东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

记者从大会获悉,近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快速增长,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并且连续两年市场份额超过全球一半。在工业机器人方面,2023年广东省工业机器人产量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全国每3台工业机器人就有一台“广东造”。在东莞,作为智能装备典型代表的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制造企业近4700家。

但大会也表示,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机器人产业在技术积累、原创性研究、理论研究、关键零部件质量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尚存在一定差距。摸索出一条机器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已经刻不容缓。

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已经进入到了系统性攻坚提升的关键阶段,在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方向的产业规模也在持续壮大。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工业机器人覆盖了国民经济的60个大类和168个行业中类,其销量已占全球一半以上,连续10年居世界首位。

智能机器人产业是当代科技进步与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交汇点,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战略高地。据统计,过去五年,全球机器人产业的平均增速为11.5%。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二级巡视员苏葆莉在大会上表示,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水平的重要标志。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坚持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基础提升、融合发展大力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现代化体系提供强力的支撑。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党委书记、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熊梦表示,在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整机研发及批量制造能力不断增强,目前迫切需要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创新来提质增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是面对新一轮产业变革不断释放创新动能的信号。我国要实现进一步的产业创新,亟须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双向促进,要加大培育人工智能新业态,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打造大湾区智能机器人创新高地

广东作为制造业强省和数字经济产业大省,为通用人工智能的落地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在工业机器人方面,2023年广东省工业机器人产量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全国每3台工业机器人就有一台“广东造”。为进一步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广东省积极实施培育智能机器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

东莞市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稳步向好,机器人生态链上的本土生产、集成应用、核心零部件研发等各个环节均在东莞有布局。2023年底,东莞发布《东莞市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行动计划》,将进一步推进制造强市建设的工作部署,加快发展壮大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新高地。

东莞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光滨表示,东莞市委、市政府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不动摇,下力气抓好实体经济,目前东莞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作为智能装备典型代表的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制造企业近4700家。未来将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机器人和智能装备制造向更加专业化、精细化方面发展,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和支持政策,还将推动工业母机、先进制造、装备制造等行业的发展。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陈磊介绍,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高度重视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研究制定出台了培育智能机器人和未来智能装备的行动计划,加快推动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创新发展。他表示,机器人和智能装备将迎来广阔发展空间,要树立长远眼光,瞄准产业体系领域,加快抢占机遇,聚焦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将持续打造创新品牌优势,汇聚产业人才,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大力推动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

两位院士探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本次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围绕“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作主旨报告。谭建荣深入分析了智能机器人的国内外发展趋势以及关键技术,重点介绍了基于视觉的环境三维感知识别技术、多源多通道传感器异构数据融合技术以及基于环境理解的全局精准定位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的相关理论与实际应用。

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孙立宁围绕 “人形机器人创新与发展”主旨报告。孙立宁表示,在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的底层关键技术包括智能装备、智能产品、互联网和大数据,而机器人是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的核心技术之一。孙立宁就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发展、未来机会、人形机器人与人类的互动等话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秘书长兼机器人分会执行理事长宋晓刚表示,近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已经连续10年名列世界第一,我国自主品牌机器人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产业化引领都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已经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但是,我国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偏低,高端产品不足,还难以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向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宋晓刚表示,此次大会集聚资源促进关键技术创新,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切中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方向。东莞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既是拓展机器人应用的巨大市场,更是机器人技术创新的沃土。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高级顾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司原司长、稽查专员江德元表示,近年来,全球医疗器械、医疗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我国医疗机器人技术水平与全球水平相比在核心零部件、共性技术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中国医疗机器人未来需要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整体的性能水平,强化国际竞争力。

本次大会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器人分会副秘书长雷蕾宣布机器人企业遴选成果。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器人分会副秘书长陈丹,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机器人与仿生标准技术部部长、高级工程师秦修功,东莞市投资促进局四级调研员李日强,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CTO张禹,遨博(北京)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营销总监马泽彬,七腾机器人有限公司CGO王承承,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深圳研究院副院长庞建新,佛山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华南营销中心总经理张健健,广州市昊志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机器人事业部营销总监周广作主题演讲。

5月16日,大会还举办了“智能制造融合与工业机器人创新论坛暨机器人行业优质企业培育交流会”和“智慧医疗机器人应用研讨会”。参加本次大会的还有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机器人产业链重点优质企业代表,来自行业协会的领导和负责人,以及来自多家科研院所、研发机构的专家和代表。

【相关新闻】

两大展览将于5月17日闭幕

虽然“2024广东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发展大会”今日落下帷幕,但与大会同期开幕的两大展览——第八届CMM电子制造自动化资源展、第五届中国(华南)国际机器人与自动化展还将持续1天,将在17日闭幕。这两个展会,是目前华南地区机器人品牌参与度最高、集聚最多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技术和应用的展会之一。

两大展会聚焦先进制造业领域,展示、交易、交流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推动机器人与自动化及智能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展会面积4万平方米,设有四大精品展区,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展区、协作机器人和智慧物流展区、自动化及应用解决方案展区、电子制造展区。

两大展会吸引了500多家机器人与自动化及电子制造行业企业参展。共邀请来自中国、德国、日本、丹麦、瑞典、韩国等六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企业参展。机器人品牌涵盖了发那科、安川电机、埃斯顿、新松多可、钱江机器人、优傲、遨博、节卡、艾利特、非夕、长广溪智造、仙工智能、配天、梅卡曼德、柴孚等国内外知名机器人与自动化企业将悉数到场,展示在电子制造行业的全新应用。

发那科带来了7套智能制造创新解决方案,包括电子产品抛光工作站、电子产品组装、检测机上下料、SMR移动复合机器人、CRX“工业”协作机器人体验区、全新ROBOGUIDE演示系统、机器人监控维保解决方案iCare。

此外,展会现场5000㎡整线真机展示无人化车间,为目前行业最先进的真机展示电子制造无人化产线之一,从SMT到DIP段、到检测及组装段,最后包装段,生产线长度超过120米,由现场近百家设备企业提供了数百台最新的生产设备集中展示,助力推动工厂无人化。

文字:曹丽娟 官小群 图片:郑家雄 赵浛锐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