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一线调研①|东莞产业立新柱 点燃经济转型“新引擎”
东莞+ 2024-05-15 20:44:35

编者按: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全面突破的关键之年。东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东莞日报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今天起推出“百千万一线调研”系列报道,展现“百千万工程”取得的新进展、新突破,为“头号工程”落地见效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激励党员干部“跑马争先、赛龙夺锦”。

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的开工建设备受关注,总投资近100亿元的OPPO智能制造中心正进入投用倒计时,总投资50亿元的赣锋锂电(东莞)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GWh新型锂电池及储能基地建设项目现场一派忙碌……

产业振兴,是“百千万工程”的重中之重。近日,记者深入东莞的企业生产一线和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所见所闻,无不透露出东莞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勃勃生机。

这一系列重大项目的推进和落地,是东莞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具体体现。通过加大投资力度、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能级等方式,东莞加快产业立新柱,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OPPO长安研发中心

强支柱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制造业领航,东莞夯实产业基础。东莞拥有超22万家工业企业,其中规上工业企业超1.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于东莞而言,深厚的制造业底蕴意味着什么?

“突出制造业当家,东莞不仅要培育新兴产业,也要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新旧动能的转换。”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看来,东莞应该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两大主题主线,进一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有效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等四个支柱产业集群,东莞如何增强产业支柱?

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东莞市出台了一系列精准有力的产业政策。针对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具、化工、模具等传统产业,政府制定了专项政策,扶持企业创新发展。

在莞邑大地,传统产业经过多年转型升级,早已蝶变新生,催生出新气象、新动态。

走进东莞模德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模德宝”)在松山湖的智能工厂,记者发现,这里拥有数十条全柔性制造自动化生产线,在无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工厂也能实现7×24小时的全天候生产。

模德宝智能工厂

“数字化转型不仅局限于操作设备,更在于操作整个数据系统。”模德宝副总裁王胜表示,公司深入研究和应用数字化技术,梳理从精益生产到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全流程。经过努力,实现了制造环节自动化率达90%的成绩。

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一批模德宝式企业不断增强自主研发和创意设计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东莞传统优势制造业发展壮大,进一步增强东莞产业竞争力。

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东莞市出台了一系列精准有力的产业政策。针对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具、化工、模具等传统产业,政府制定了专项政策,扶持企业创新发展。

在东莞葛天那鞋袋制造有限公司(下称“葛天那”),记者走进实验室,只见仪器有序运转,鞋底、鞋帮被反复折叠,测试出精准的数据。一双生产于东莞的安全鞋,要准确检测抗冲击性、耐压力性、稳定性等多项数据。据实验室经理胡小明介绍,葛天那东莞总部设有SATRA(鞋类贸易研究协会)认证的专业测试实验室,以及欧洲和亚洲的先进研发设施,最新的鞋类技术研发中心。“比最高标准还要高5倍!”胡小明表示,秉持着对个人防护行业最高检测标准的追求,葛天那公司在实验室的试验标准极其严格,以此确保每一款产品都能够通过全球标准的严格认证。

与此同时,广东亿鑫丰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亿鑫丰”)的生产车间内也是一派繁忙景象。模切叠片一体机高速运转,切割声此起彼伏,一个个储能动力电池电芯从一体机中“吐出”,组装后将送往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为电动汽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亿鑫丰的数字化转型布局正逐步显现成效,其中激光模切卷绕揉平一体机(大圆柱)更是其数字化转型的亮点之一。

“这款柔性模切机能够使用一套模具生产多种型号电池,操作简单,支持‘一键换型’,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降低了成本。”董事长吴松彦说。

亿鑫丰生产车间

2024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八大传统产业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三成、总产值的两成,我们要加快转型升级让其呈现新活力、焕发新生机。”

立新柱 优质企业梯次培育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重大项目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抓项目就是抓发展。

今年1至4月,东莞完成重大项目投资404.74亿元,同比增长20.5%,进度比去年同期快5.3个百分点。聚焦“投资年”行动,东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产业立新柱、持续释放新产能。

面向新型储能这一产业发展“风口”,东莞积极推动新型储能项目建设,不断加码布局产业龙头企业。2023年8月开工的赣锋锂电(东莞)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Gwh新型锂电池及储能总部项目便是其中一项。

据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介绍,赣锋锂电年产10Gwh新型锂电池及储能总部项目落地东莞,总投资50亿元,用地面积约325.5亩,主要研发生产磷酸铁锂、半固态电芯、轻型动力电池、户外便携储能电源、户用储能、工商业储能系统等。项目建成后年产10Gwh新型锂电池,预计年产值达110亿元。

为进一步加快推动新兴产业能级跃升,更好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求,东莞一批重大项目热火朝天地建设着,靠前布局、力争领跑发展。

高埗电厂燃气热电联产改扩建项目

2021年开始,东莞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作为产业立新柱“一号工程”。时不我待,久久为功。2023年,全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首次实现年产值破千亿元大关。

如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成型成势、挑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梁?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7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东莞在空间整备、产业招商、战新基金等方面取得全面突破。东莞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总投资额达65亿元,东莞塘厦东益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达20亿元,祥鑫科技新能源汽车部件研发中心及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额达10亿元。

新阶段、新征程,东莞要转变发展方式,寻求新动力、新路径。东莞入选首批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并建成了113家智能工厂(车间),推动了6407家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数量居全省首位。

智能工厂(车间)

近年来,东莞突出集群引领,智能移动终端、高端装备制造和泛家居产业先后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突出分级培育,东莞认定了首批94家市级单项冠军企业,拥有54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排名全省第三;突出专精特新发展,建设专精特新产业园区,为优质企业提供发展空间。突出技术创新,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智改数转、绿色转型等方面,重点支持产业链的链主和专精特新企业的技术改造。

促转型 政府施策招商引资

实施“百千万工程”,东莞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3年,“招商年”的东莞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全面落实相关工作部署,着力推进“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引进协议投资3680.4亿元,增长9.4%。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优质企业体系,促进经济转型升级,2024年,“投资年”的东莞如何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2024年,东莞出台《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 构建大招商新格局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以及《关于组建“1+1+N”产研招商组团和重点地区招商工作组的方案》,即大招商2.0行动方案。东莞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奋力实现“大招商”工作目标,四大战略平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将重点招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2023年的东莞全球招商大会上,东莞推出了建市以来最大规模的两千亿产业基金群,条件最成熟、连片规模最大的万亩土地。如何用好2000亿高质量发展基金推动招商引资,将其转化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能量?

为此,东莞制定以投促引、产业导入、落地东莞为导向的母基金管理制度,加强与有资源、有项目的团队、基金机构合作招商;加快推动12000亩产业用地挂榜招商。建立工作专班和提前介入机制,开展土地收储整备等工作,实现“土地等项目”。挂榜地块可享受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政策,“一地一策”招引龙头项目。组织镇街(园区)赴市外先进地区举办万亩产业用地供需对接活动。

随着相关产业配套政策持续完善,东莞如何“下好先手棋”?围绕技术、资金、用地、人才等生产要素保障,东莞还出台了一系列优质企业扶持政策,成效显著。

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东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速,为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作为全国知名的制造业城市,东莞深知数字化转型对于产业升级的重要性。为此,东莞市以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为契机,聚焦智能移动终端、纺织服装和食品饮料等重点优势行业,联合一批优秀的数字化牵引单位,共同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为确保数字化转型的顺利推进,东莞市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从资金支持到专家指导,从企业咨询诊断到数字化平台建设,每一项政策都旨在帮助中小企业顺利实现数字化转型。

大数据厅实现智能中控

值得一提的是,东莞市工信局出台的《东莞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咨询诊断工作指引》,为首批200家拟改造企业提供了免费的数字化咨询诊断服务。这一举措不仅帮助企业准确识别了自身在数字化转型中的问题和需求,还为后续制定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奠定了基础。

“数字化转型不仅为东莞中小企业带来了转型升级的机遇,也为整个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胡敏认为,东莞市应该积极推动产业政策的协同和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水平提升。通过实施一系列专项政策和通用政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壮大发展;同时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建设,提升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这些举措将进一步促进东莞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文字:记者 杨梓跃 聂伟 图片:记者 梁浚锋 杨梓跃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