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日报9日报道,京粤深莞等七地正在开展电动自行车公共充换电设施统一团体标准制定工作,将在今年内发布。团标的制定,意在统一充换电实施标准,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电池起火隐患。同样是昨日,工信部等三部门发文加强电动自行车行业管理,以提高产品质量,全面提升电动自行车各环节安全水平。
目前国内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达3.5亿辆,电动自行车也已成为东莞市民短途出行的利器。且经过前期的上牌监管、安全宣教、集中整治等系列动作,以及推进非机动车道改扩建、充电设施建设等硬件打造,堵疏结合,让东莞的电动自行车购买、使用更加规范便利安全。
但东莞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大、增长迅速,使用和监管方面仍有诸多堵点待疏解。如东莞电动自行车保有量350万辆,但充换电接口却不足20万个,缺口巨大。而充电设施的建设,缺乏统一、详细的规范指引。如有小区居民反映,为避免消防隐患,充电设备需从楼栋架空层移除到小区外;但随即市政部门告知,充电设施占据了市政道路,需要继续拆除转移;而物业方面告知,由于居民意见不一,小区内部目前没有合适的地方建设充电设施……这对电动自行车的正常使用,带来不小的麻烦。
充电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涉及住建、公安、消防、城管等职能部门和运营企业、小区物业等多方,需要明确“谁来管”“怎么管”问题,也需要进一步发布选址、管理方面的标准规范,以推进充换电设施的高效建设。
统一团体标准的制定,对充换电设施的硬件建设无疑是利好。但也有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反映,充电设施APP普遍存在页面复杂难操作、收费偏高、诱导消费等问题,对消费者不友好。而这涉及到市场行为和市场监管问题,需要跨区域、多级市场监管部门出台约束规范,解决充换电设备软件乱象问题。
另外,道路通行方面的“堵点”也需要疏导。尽管道路改造和绿道建设优化了慢行系统,但东莞非机动车道天生不足,人行道容量有限,人车混行导致高峰期产生“慢行拥堵”,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加上道路施工以及机动车乱停放等问题,不少路段的电动自行车需要“借道”机动车道,也带来不小的交通安全隐患。这也需要职能部门以及社会各方从设计规划、道路环境、安全措施等方面多加考虑,持续推进软硬件建设,营造安全畅通的通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