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外专家学者聚莞共探高中小语种特色学科建设
东莞+ 2024-04-18 16:19:50

近日,第二届大湾区高考小语种教学研讨会在东莞市众美中学举行。

来自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的专家教授,与大湾区开设小语种的学校骨干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小语种教学策略及未来发展方向。众美中学多语种教师和学生、家长代表参与研讨学习。

研讨会由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副理事长陈海东博士主持。

专家为小语种教研“掏干货”

研讨会上,各大高校的外语专家带来他们的最新教学研究成果报告,并与多所中学的小语种教师就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小语种教学进行了深入探讨,分享高中小语种学科建设研究成果,交流高中小语种教学经验。

今年的九省联考,为新高考俄语改革正式落地拉开了帷幕。其中,最引⼈关注的是语言知识和写作命题的改革。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汪隽分享了《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中学俄语写作教学策略》的专题报告。在她看来,面对新高考背景下俄语作文命题方式呈现出来的新变化、新趋势、新特点,应进一步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助力学生写作能力的不断提升。报告中,她对相关写作测试试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俄语写作教学提出建议和思考。

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本科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亚非语言专业分委会副主任委员佟君带来了《高考日语新题型与日语教学应对策略》专题分享。他对高考日语变化、广州一模考题进行了分析,为学校备考知名方向,给老师教学方法更新启示。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语系教师、北京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博士马丽亚则就西班牙语高考改革的教学探索进行了研究成果分享。她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尝试由传统的知识讲授向任务导向、兴趣导向、问题导向转变,引导学生自主、自发学习,强调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马丽亚与会师生共同解读“新课标”、解析“新高考”、解锁“新课堂新教材”,从以上三个层面探索“双新”背景下西班牙语教学提质、增效的新路径。

探索多元语种人才培养新机遇

曾参与教育部“高中德语课程标准研制”项目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副教授葛囡囡也受邀参加,带来了她的小语种学科教学研究成果。她表示,依照“新课标”,外语科在原有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了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英语以外其他语种的考生数量随之逐年上升,日语涨幅最大,其他语种的中学学习者数量也在新课标颁布后激增。以德语为例,中学德语学习者人数至2020年底超过2.3万。2023年底在若干省份开展的德语学科高考适应性测试,无论从结构还是内容上都依照新课标进行了改革,呈现了新特征,也展示了未来高考德语科的新方向: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凸显创新思辨能力。她认为,高考综合改革和考试内容改革旨在将课堂教学回归基础、回归应用,也为中学德语学习者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武汉大学中法非三方高等教育合作联盟副主席王战则带来了《“⼩语种+”复合型⼈才培养及就业分析》专题报告。面对市场需求不断的变化,传统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正在探索改变与转型。他认为,“小语种+”是目前各个高校开展转型的一种有益尝试。即在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基础上学习政治、经济和法律等专业知识,培养既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沟通,又能够驾驭国外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现实问题的高水平人才。目前,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就业市场上,外语+复合型人才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研讨会上,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大使衔代表杨进博士对专家报告进行了点评,并从多个维度全面阐述了学校引进小语种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他认为,小语种教师应明确外语专业教育发展与评价的改革方向,加强对新时代外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理解,为推动大湾区多语种教育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互动交流环节中,众美学子向专家们提出了很多学科高考备考上的问题,各高校小语种专家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耐心指导。

文字:李春燕 图片:学校供图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