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全国“我为幸福河湖代言”首站为何选定东莞?
东莞+ 2024-03-25 21:19:25

3月23日,“我为幸福河湖代言”暨东莞市“同饮一江水共建幸福河”主题宣传活动在东莞樟木头镇石马河畔启动。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新社等10多家媒体的记者,连续两天行走东莞,见证东莞治水成效、感受东莞供水贡献、共享东莞治水红利,积极宣传全面河长制工作,倡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幸福河湖建设,推动更多河湖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这项由水利部指导的全国性活动,为何选择在东莞启动?关键在于东莞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度重视幸福河湖建设,坚持系统治理、水岸联动,依托万里碧道打造幸福河湖“东莞样板”,全社会爱河护水氛围日益浓厚,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层经验。

东莞共建幸福河湖蔚然成风

今年是全国各地全面部署开展幸福河湖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东深供水工程动工建设60周年。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现实需要。

东莞高度重视幸福河湖建设,坚持系统治理、水岸联动,依托万里碧道打造幸福河湖“东莞样板”。石马河是东莞碧道建设、幸福河湖建设成效突出的重点河流,同时也是东深供水的主要输水渠道,承担着对港供水的重大任务,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

“水利部高度重视幸福河湖建设,不断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幸福河湖建设的渠道,让广大群众了解河湖长制工作、参与幸福河湖建设,在共建中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水利部河湖管理司副司长杨世君坦言:“东莞全力推进幸福河湖建设,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社会爱河护水氛围日益浓厚,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层经验。”

东莞高度重视河长制工作。2016年起,东莞把全面推行河长制作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聚焦绿美水系建设、万里碧道建设,全力推进幸福河湖建设。

在东深供水工程纪念园,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把媒体记者拉到1964年开工建设的火热场面。为解决香港的“水荒”,1964年2月起,数万名建设者汇聚东莞,以“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气概,肩挑手抬,硬是为香港打通一条“供水生命线”。

“东深供水工程九成以上的工程集中在东莞。如今,香港八成的日常用水来自东莞。为了向香港供水,东莞放弃了许多工程和项目,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作出了贡献。”广东粤港供水公司塘厦管理部负责人陈晓岭表示:“东深供水工程就是共建美丽河湖的典范。”60年来,工程历经三次扩建和本世纪初的全面改造,年供水能力由初期的0.68亿立方米提升到24.23亿立方米,输水系统由石马河天然河道升级为全封闭的专用管道,彻底实现清污分流、“量”“质”双保,为香港、深圳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东莞不断完善“民间河长”机制,打造“河莞家”志愿者服务品牌,推动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一大批市民群众积极参与幸福河湖建设。

东莞全面建立市、镇、村三级河长制组织体系,全市600多条河湖都配齐河长,解决诸如支流整治、界河清淤、生态补水等现实问题,破解了过去城市间“单打独斗”,碎片化治理的困局。

其中,2023年,市级河长累计深入基层调研督导河湖整治工作34次,1019名镇级、村级河长巡河超7.2万人次,解决河湖问题超1.63万个。东莞还创新推行民间河长制度,依托“民间河长”“河小青”等社会群体,充分发挥社会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实践活动,引导万名民间河长、护河志愿者,成为东莞美丽河湖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见证者。

全力做好水生态文章,共建幸福河湖,东莞成效明显。截至2023年底,东莞600多条河涌重现水清岸美,环境治理、河湖长制工作先后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 还成功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获评“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有力支撑东莞迈入万亿GDP和千万人口“双万”城市行列。

千万人口共建共享幸福河湖

共建幸福河湖,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3月23日,沿着石马河漫步,记者看到不少市民趁着好天气,带着家人来此或休闲散步,或趣味放风筝,享受惬意的周末时光。

其实,在2016年之前,石马河还是大家口中的“臭水河”。“以前都不敢沿着河道赶路,味道很难闻。现在整治好了,漂亮了很多。”说起石马河的变化,樟木头镇官仓社区党总支书记、村级河长蔡仕明深有感触。2016年,东莞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坚持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兼顾水生态修复、智慧流域打造,举全市之力推进石马河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石马河已蝶变成‘鹭鸟群飞、鱼翔浅底’的幸福河。”蔡仕明如是说。

石马河从“臭水沟”蝶变“幸福河”,这是东莞系统治水、全面推行河长制的缩影。好消息不止于此,东莞在幸福河湖建设目标的基础上,突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坚持“水、城、人”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万里碧道,谱写水环境治理新篇章,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东莞市水务局局长陶谨专职负责石马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坚,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石马河的综合治理发生蝶变,关键在于建立市—流域—镇三级治水指挥体系,协同推动石马河流域综合治理,同时结合水生态补偿机制、优美碧道建设等多种举措,提升石马河的水生态环境质量。

经过综合治理,石马河水质明显好转,国考断面水质达到Ⅳ类,主干堤岸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建成的近100公里碧道,成了周边市民群众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

如今,从茅洲河到石马河,从东引运河到磨碟河,从黄沙河到穗丰年水道,东莞600多条河湖重现水清岸美。截至2023年底,东莞沿着河湖累计修建碧道560公里,打造人水和谐生态廊道,让人们切实共享治水“红利”,吸引一大批市民群众加入爱水护水行列。今年,东莞还要修建碧道80公里、森林步道24公里、“口袋公园”160个,推动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让更多市民群众看得见水、望得见山、记得住乡愁。

“在东莞启动‘我为幸福河湖代言’活动,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杨世君表示,希望通过“我为幸福河湖代言”,向全社会展示基层幸福河湖建设的亮点举措,让越来越多的河湖成为群众的亲水空间、城市的生态空间、社会的发展空间,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文字:记者 周桂清 图片:记者 周桂清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