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幸福河湖!中央、省、市10多家媒体齐聚东莞
东莞+ 2024-03-24 20:09:45

3月23日,“我为幸福河湖代言”暨东莞市“同饮一江水共建幸福河”主题宣传活动在东莞樟木头镇启动。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新社、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东莞日报、东莞广播电视台等媒体的10多名记者,在为期两天(3月23日至24日)的采访行程中,深入河涌一线、行走万里碧道、探访东深供水工程、与基层河长交流,一起感受东莞治水成效、挖掘治水好故事、总结东莞持续深化河湖长制工作及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的经验成效,引导更多市民群众积极参与爱水护河,推动越来越多的河湖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活动由水利部河湖管理司、广东省水利厅、东莞市人民政府指导,东莞市水务局、中国水利报社联合主办。

见证东莞治水成效:臭水沟蝶变幸福河湖

水清岸绿,鹭鸟群飞,东莞治水成效看得见。

在石马河樟木头段,不少市民沿着河涌漫步,一边游玩,一边观鸟,让孩子近距离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奥妙和树立绿色生活理念。

经过三年多的综合治理,石马河水质明显好转,石马河旗岭国考断面水质达到Ⅳ类。如今,石马河变成“鹭鸟群飞、鱼翔浅底”的幸福河。樟木头镇党委委员、镇级河长蔡群珍告诉记者:“针对治水难点,我们积极开展综合治理,解决了治水痛点、打造了治水亮点。”

如今,樟木头镇辖区内的石马河旗岭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Ⅳ类,11条重点河涌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全部消除劣V类水质,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同时,构建融合森林休闲、文化体验、生态修复于一体的滨水生态岸线。通过开展“河湖保洁日”“我为碧道种棵树”“微马跑”“徒步赛”等碧道+文体赛事活动,全力打造樟木头水生态品牌。“对比以往,现在‘水更清、河更畅、岸更绿、景更美’。”蔡群珍如是说。

沿着石马河漫步,记者看到不少市民趁着好天气,带着家人来此或休闲散步,或趣味放风筝,享受惬意的周末时光。微风吹过,石马河波光粼粼,浅水区的鱼群任意遨游,湖面时而有白鹭飞过,构成了一幅美好的春日图景。

其实,早在几年前,石马河还是大家口中的“臭水河”。自2016年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起,东莞坚持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兼顾水生态修复、智慧流域打造,举全市之力推进石马河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经过多年的努力,石马河已蝶变成“鹭鸟群飞、鱼翔浅底”的幸福河。

“以前都不敢沿着河道赶路,味道很难闻。现在整治好了,漂亮了很多。”说起石马河的变化,樟木头镇官仓社区党总支书记、村级河长蔡仕明深有感触:“我是本地人,见证了石马河的蝶变。几年前,石马河还是黑臭的水体。如今水质明显改善,沿岸还新建了生态廊道景观,每天都有不少市民沿着河边绿道跑步锻炼,往日的‘臭水沟’已蝶变成一道风景线。”

石马河从“臭水沟”蝶变“幸福河”,这是东莞系统治水、全面推行河长制的缩影。截至2023年底,东莞600多条河涌重现水清岸美,全市7个国考断面水质稳中向好,市级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53条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黑。东莞环境治理、河湖长制工作先后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还荣获“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水环境质量处于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好水平。

感受东莞供水贡献:为香港用水保驾护航

水自东江来,润泽大湾区,东莞供水贡献让人记忆犹新。

今年是东深供水工程开工60年。位于塘厦镇的东深供水工程纪念园,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把媒体记者拉到1964年开工建设的火热场面。

东深供水工程北起东莞桥头镇东江取水口,南至深圳水库,途经东莞、深圳两地的主线绵延68公里,担负着香港、深圳以及工程沿线东莞8个镇三地2000多万居民生活、生产用水重任,为香港、深圳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东深供水工程纪念园,10多家媒体的记者通过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原创视频,详细了解东深供水工程三次扩建、一次改造的发展历史。东深供水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为了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而兴建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该工程从1965年3月建成至今,不间断安全供水超600亿立方米,扛起港深莞三地2400多万居民生活、生产用水重任,成为真正的“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

历史上,香港淡水来源主要靠本地雨水,基本无法满足用水需求。1963年,香港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干旱,连续9个月滴雨未降。

遇山建隧、平地搭渠,没有重工器械,就手挖肩扛……粤海水务生产技术部总经理李迎春回忆,为解决香港的“水荒”,1964年2月起,数万名建设者汇聚东莞,在物资和技术都比较匮乏的条件下,将6座拦河坝、8座水泵站全部建成,将东江水从海拔2米提升至46米。

“硬生生令高山低头,让河水倒流,完成了难以想象的艰巨任务。”李迎春称,1965年2月25日,全长83公里的东深供水工程完成。1965年2月27日,在东莞塘厦举行的落成庆祝大会上,香港有关方面向大会赠送两面锦旗,题词为“饮水思源,心怀祖国”和“江水倒流,高山低首;恩波远泽,万众倾心”,表达了香港同胞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感激之情。

一泓东江水,浓浓粤港情。1991年至今,广东省人大、省政府先后出台了10多个法规及文件以保护东深供水。东江沿线的上游城市,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努力。“东深供水工程九成以上的工程集中在东莞。如今,香港八成的日常用水来自东莞。为了向香港供水,东莞放弃了许多工程和项目,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作出了贡献。”李迎春如是说。

共享东莞治水红利:碧道构建人水和谐新画卷

系统治水,持续改善生态,水清岸绿持续释放治水红利。

在樟木头,沿着簕竹排水库碧道漫步,沿途的紫荆花开得正艳,压满枝头,一丛丛、一簇簇连在一起,远远看去粉嫩嫩的一片,好一派美不胜收的“紫荆花海”,引来路人驻足拍照。

簕竹排水库碧道位于樟木头镇金河社区,蜿蜒在广东九洞森林公园内,长度为约10公里,沿途增加了护栏、石凳、亭子等设施。在逸心湾,原有的水沟处放置了大量景石,种植了观赏植物,生态旱溪景象油然而生;戒指雕塑、生态石滩、特色廊架等景观设施为游客提供了休闲打卡好地方。

簕竹排水库碧道属于自然生态型碧道,碧道建设与河湖治理、生态保护与修复、文旅产业紧密相结合,实施景观提升和完善配套设施工程,建设休闲舒适的生态廊道,营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环山碧道。

“簕竹排水库碧道充分融合了水库和森林公园资源,利用石马河九洞森林公园现有的慢行道和部分休闲设施等资源,通过打造景点、绿化、生态修复等工程,打造了一条南北贯通的客家风情文化碧道。”蔡群珍坦言:“碧道建成了,移交给森林公园负责日常维护,真正实现了‘投资较少、成效很大、群众很喜欢’的效果,让群众看得见水、望得见山、记得住乡愁。”

媒体记者沿着簕竹排水库碧道漫步,映入眼帘是水库四面环山,形成了碧水叠潭、水天一色的美景。沿着碧道行走,大家欣赏到峡谷崖陡壁峭、山水相伴的景致。一路上,大家听蛙鸣蝉叫,看绿意盎然,观鱼翔湖底,闻花香沁脾,别有一番惬意。

优美的风景、完善的设施、特色的碧道、络绎不绝的游客……簕竹排水库碧道是东莞扎实推进万里碧道建设的样本,既建设一条景观优美的生态旅游走廊,又满足人民群众健身休闲的生活需求,治水成效释放的生态红利,让更多市民群众流连忘返,自觉推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如今,从茅洲河到石马河,从东引运河到磨碟河,从黄沙河到穗丰年水道……东莞河涌沿线的碧道成了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截至2023年底,东莞累计修建碧道560公里,打造人水和谐生态廊道,让人们切实感受东莞治水“红利”,吸引一大批市民群众加入爱水护水行列。2024年东莞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2024年新增碧道80公里、森林步道24公里、“口袋公园”160个,让群众更深切感受优美林相、秀美城乡、绿美山水的变化。

文字:记者 周桂清 图片: 周桂清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