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企石 | 走近企石的“水利长城”
印象企石 2024-03-18 17:50:02

 

它是一座桥,是一座专为流水而修建的桥。

它的名字渡槽,即在河渠、洼地和道路上设立架空水槽以输送水流。这样一种空中水道也被称为“过水桥”。

 

图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面对土地贫瘠、农田灌溉用水短缺、农作物产量低的生产生活状况,全国各地大规模修建了各种结构和样式的渡槽,与水库、提灌站、干渠、支渠等,构成了完整的农业输水系统。

据《东莞市企石镇志》记载,上世纪70年代初,企石镇大力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建设,引水开渠,解除旱涝威胁,提高农作物产量。

 

修建渡槽,便是兴修水利的其中一环。

 

时至今日,企石仍有几处渡槽旧迹,主要位于清湖、下截等村。它们以“活文物”的身份,记录着一个时代。

 

图片

图片

近日,记者走进清湖、下截村,在田间、山头见到高高耸立的渡槽。槽身由砌石、钢筋混凝土等制成,结构呈U型,槽身与其下排架柱相互支撑、结实耐用。

“因为东山村的地势较高,生活条件艰苦,需要引水灌溉水田。为了让村民更好地生存,当时政府发动全村人参与建设,无论男女老少,有力之人都要参与其中。”今年72岁的东山村民姚叔在1971—1973年参与了渡槽的建设。

回忆说,建设渡槽在当年是个大工程,建设时间长达4年。那个年代没有多少机械设备,全靠人工修建。每个人都有分工,挖方、撮土、碎石、担石轮番作业,工地上的建设热火朝天。

图片

下截村的陈婆婆正在渡槽下的地里做农活。陈婆婆告诉记者,她在1974年参与了渡槽的建设,当时全村人一起担石材建桥,建成后从东江、东丫湖抽水上桥,运到经过的村里“润田”,让良田在旱天时也能顺利灌水,保障农作物有适当的水分生长。

图片
图片

水是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必需条件。据《东莞市企石镇志》记载,上世纪70年代,企石镇先后修建了博夏大坟丁灌站、东平一级站、渡槽等水利设施。每遇干旱季节,有关部门就会启动抽水,对水田和其他农作物实施灌溉。

根据历史资料统计,从1967年起,由于水利工程在农田灌溉中发挥作用,企石未出现因旱成灾的现象。

图片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社会的发展,企石辖区内的大量农田转为工业用地,渡槽逐渐失去灌溉功能,大部分已被拆除。但仍有多段渡槽静静地屹立在田野山间,桥身长出青苔、榕树,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气息,成为历史的见证、时代的记忆。

 

图片
图片
企石
渡槽

遥望渡槽,每一块条石,每一寸桥身,都凝聚着当年企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战胜困难的坚定信仰,见证着劳动人民在艰难岁月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程。

时至今日,渡槽不仅成为了乡间田野的一道美丽风景,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散发出穿透时代的精神力量。

如果你想近距离了解“爷爷奶奶辈”“父母辈”农田水利建设的故事,不妨走近渡槽的旧迹,感受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吧!

图片

📍定位指引导航至清湖花木场处,目的地在企石环镇路“青山牌坊”直行200米左右(东清湖湿地公园旁)。

🚇附近有停车位,市民可自驾前往。

推荐路线如下
↓↓↓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字: 黄希雯、薛艳丽、 张毓铿、欧阳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