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龙门:“做棚”开席宴宾客 欢聚古村抢“炮头”
惠州头条 2024-03-01 11:46:18

古色古香的祠堂里,热腾腾的蒸气直往外冒,迈进门槛一瞧,烧水的、炒饭的、洗菜的,大伙忙得热火朝天,好不热闹。2月27日,农历正月十八,是龙门县永汉镇官田王屋村的“做棚”日。每年这一天,村里都会上演“抢炮头”这一特色民俗活动,吸引了大批宾客慕名而来,成为该村旅游发展和振兴乡村的得力助手。

 

龙门“做棚”已有300多年历史

 

 

“做棚”,是龙门县民间习俗节日,是惠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棚”这种流行于永汉、龙华、麻榨等地的习俗,从明末清初开始,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做棚”一般是在春节之后,各村选定一个固定日子,村民搭起棚架,准备好丰盛的菜肴、美酒,宴请亲戚朋友,后来,村民们把这种习俗简称为“做棚”。

 

2月27日,农历正月十八,是龙门县永汉镇官田王屋村的“做棚”日,村民搭起棚架,准备好丰盛的菜肴、美酒,宴请亲戚朋友。

“做棚”期间,各村助兴的节目不尽相同。有的舞狮子、有的请戏班,永汉官田王屋村则有颇具特色的“抢炮头”。据村里老人介绍,“抢炮头”又称“抢猪仔”,是将绑着“彩礼”的冲天炮点燃后射向天空,随即落下。人们乘机争抢有标识的炮头。据说谁家抢到炮头,寓意全年顺利、好运、平安、发财。

精彩的醒狮表演。

永汉镇官田村王屋村小组每年“做棚”的活动地点都安排在具有近500年历史的文佑王公祠前。晌午时分,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男女老幼近千人汇聚到祠堂门口。等待备受大家期盼的“抢炮头”环节到来。

精彩的醒狮表演。

“抢炮头”活动开始后,点炮人手拿着沙罐分别插上裹着利市封的冲天炮,准备点燃放炮。“抢炮头”的“主力”都是身强力壮的男子,他们三三两两地分散在炮头可能会降落的位置,一边谈笑,一边密切关注着炮头降落的方向。

官田王屋村的“抢炮头”活动,点炮人手拿着沙罐分别插上裹着利市封的冲天炮,准备点燃放炮。

随着炮头落下,一群人一齐俯身抢拾。

“啾—嘣”一声,“炮头”冲天而起,在空中划过一道白烟弧线飞向地面,参与者便一路欢笑拼命追炮、抢炮。随着炮头落下,一群人一齐俯身抢拾,这一场面与橄榄球比赛的抢球画面颇为相似。经过一番激烈角逐,冲天炮在热闹欢乐的场面中燃放完毕,迎接大家的是兑换奖品的激动时刻。据了解,今年奖品颇为丰厚,主办方置选了3只猪、10只鹅与20只鸡,赠与炮头获得者。炮头获得者打开炮头中夹带的纸条,即可根据内文所示兑换鸡、鹅、小猪等丰厚奖品。

炮头获得者兑换奖品。

 

 

传承优秀民俗构建和谐农村面貌

 

 

当天活动吸引了许多广州、深圳、佛山、惠州其他县(区)的游客慕名前来。来自惠城区的黄先生带着一家三口前来感受热闹氛围。他说,在城市里见不到这样的场面,民间文化的传承很重要,希望能一直保留下去。他带着6岁的儿子过来,想让他多了解一些中国的民间文化习俗。

人们围在一起观看醒狮表演。

“官田‘做棚’风俗据记载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春节的一种延伸方式,是龙门传统的民间习俗,极具地方特色。”官田王屋村相关负责人介绍,“做棚”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龙门县农村春节民间习俗,是春节的一种延伸方式,极具地方特色。同时,“做棚”也是亲朋好友一年一次的重要聚会,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好平台,可以促进大家交流经验。随着活动顺利开展,大家对今年的生活、生产充满了信心,希望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越来越红火。

活动当天,前往官田王屋村参与做棚的村民和各地宾客除了“抢炮头”、观醒狮、赏烟花、看文艺演出外,永汉镇禁毒办支起摊位开展禁毒宣传,向来往群众讲解毒品种类、危害,告诫大家要有警觉戒备意识,提高群众对毒品诱惑的警惕性,坚决拒绝毒品,号召群众积极参与到禁毒活动中来。

 

文字:黄宇翔 特约通讯员 黄伟光 图片:汤渝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