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 舞惠州!全国龙舞大巡游惠州主会场现身这些“龙”
惠州头条 2024-02-23 14:53:35

舞动中国龙,相约在惠州!2月23日至24日,“舞动中国龙”——龙舞大巡游全国主会场活动将在惠州举行。届时会有哪些“龙”现身活动现场?快来先睹为快吧!

1、龙舞(金州龙舞)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龙舞——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金州龙舞又称“西门外龙舞”,流行于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地区,至今已传承九代,历史长达一百二十余年。金州龙舞多在农闲、节庆时作助兴之用,动作变化多端,已成为带有辽南地区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表演中,一支舞龙队由两条龙和一个龙珠组成,共19人。舞姿变化多端,花样近40种。伴奏音乐主要运用东北秧歌的曲牌,龙的形象剽悍俊美,不仅展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气、神,并伴有着浓郁质朴的乡土气息。

2、龙舞(直溪巨龙)

江苏省金坛市直溪镇巨村龙舞——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女子荷花龙——荷花龙,以湖水、荷花、天气等自然环境为背景,运用了传统舞龙技术的核心动作,结合现代舞龙的时代元素,通过湖水的碧波荡漾,荷叶的随风轻舞,祥龙的游腾穿梭,荷花仙子的轻歌曼舞,勾勒出迷人画卷。这支队伍也突破了传统男子舞龙的一贯格局,开创了更符合女子特色的舞龙形式。女子荷花龙,诉说着水乡情怀,也舞出了女子舞龙的新风采!

3、龙舞(长兴百叶龙)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百叶龙——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传统百叶龙多在庙会及节庆时表演,先从“游四门”、“圆场”等队形开始,当荷花灯聚成圆圈、相互连接以构成“龙”形时,外圈舞队热烈舞蹈,以遮引观众视线;“龙”一成形,即腾空跃起,众舞队立时散开,突出百叶龙,形成高潮。

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在瞬间突变成龙是其最显著的特点,由此将中国传统的舞龙转化成龙舞,通过湖水荡漾、荷叶摆动、荷花盛开、彩蝶扑飞、荷花变龙、蛟龙嬉戏、龙变荷花等动作和情节,完成一个完美的舞蹈过程,展现江南水乡的大美意境。

4、龙舞(奉化布龙)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布龙——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奉化布龙因起源和流布于浙江奉化而得名,是全国颇有影响的代表性龙舞之一。它由敬神、请神、娱神的民间仪式逐渐演变成为富有特色的民间舞蹈,迄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

舞得活、舞得圆、神态真、套路多、速度快是奉化布龙的主要艺术特征。所有舞蹈动作都在龙的游动中进行,能做到“形变龙不停,龙走套路生”,“人紧龙也圆,龙飞人亦舞”,造型生动,转换巧妙,动作间的衔接和递进十分紧凑。由于龙身轻,舞动起来速度快,龙圈环环相扣,龙身紧紧缠绕。奉化布龙传统套路多达四十余个,为一般龙舞所罕见,其中有的已被用作国家体育舞龙比赛的规定动作,为大江南北的龙舞所移植。

5、龙舞(手龙舞)

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手龙舞——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手龙舞原名“小龙舞”“芦水手龙”,是流传于绩溪民间的传统儿童舞蹈,起源于南宋代初期,绩溪县长安镇宋家、中屯两个自然村盛行此舞演出。民国时期在县内岭北地区盛行演出,建国后沿传至岭南。“手龙舞”为十一二岁孩童表演的儿童群舞。道具为用篾制作的小龙灯。手龙舞表演时,演员撑一条身长1.5米的小龙,在鼓乐声中群舞。一般为二十条小龙,十个小龙珠。表演时,孩子们穿戴短袄、裤、肚兜、银箍在鼓乐声中表演。“龙聚”“龙吟”“翻龙”“腾龙”“盘龙”“飞龙”“戏珠”“争珠”等一整套舞蹈动作连串表演,形式活泼、生动,充满生机与朝气,蕴含浓郁的徽文化韵味。

6、龙舞(火龙舞)

河南省孟州市火龙舞——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火龙舞”又叫“五色火龙舞”,流传在河南省孟州市龙台村。民间传说,隋炀帝年间,天下大旱,民不聊生,唯独五龙庙周边依然鸟语花香,万物茂盛,庙内祥云缭绕,紫气升腾。隋炀帝生怕“五龙神威”压了他的“天子龙威”,便下令用铁链将庙内的五色巨龙紧锁在“锁龙柱”上。从此,五龙庙周边旱灾频频,百姓们穷苦不堪。龙台村民为烧毁锁龙柱,特意制作了五条“喷火龙”,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那天,在锁龙柱旁举办舞龙祈雨盛会,五条火龙同时喷火,将锁龙柱一举烧毁后,天降喜雨,百姓们重新过上美好生活。从此节庆期间表演“五色火龙舞”成为当地祈福习俗。

7、龙舞(三节龙)

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三节龙——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三节龙流传于云梦县伍洛镇一带,因其舞动的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节组成,并与几十名击鼓者同舞而得名。表演三节龙为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吉祥太平,因而又叫“太平灯”。表演由一条老龙和两条小龙组成一组。每条龙由三人分别舞龙头、龙身和龙尾;龙的周围由跳鼓队与之共舞,以跳跃击鼓象征雷声,祈求神龙保佑风调雨顺。

“龙头自咬其尾”,将龙舞成圆形,是该舞独具的动作特色。龙时而滚于地面,时而跃上条凳、石磙上表演。舞者上身的动律讲究圆,双手握把贴身,上下成弧线,反复绕成8字形,使之圆转不断,连贯流畅。特别是在条凳与石滚上的表演难度非常大,要求舞者动作娴熟,配合默契。

8、龙舞(地龙灯)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地龙灯——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地龙灯流传于武陵山腹地来凤县的大岩板、板沙界两个相邻的土家山寨,当地称为“巴地梭”,是土家族一种独特的民间灯舞。每逢春节和五月十五“中端午节”,两村的地龙灯舞队走村串寨,游舞四乡,深受群众喜爱。

地龙灯舞蹈套路和动作现存12种,演技难度大,表演性、观赏性很强,且舞法独特。大凡民间舞龙,都是用木棍举龙,而地龙表演不用木棍,由演员9人闷藏在龙衣内依次抓身前人的腰带,全凭感觉和默契配合,使龙翻腾舞动。当地有俗谚云:“巴地梭着走,活像真龙行。”其另一独特之处是龙、凤、虎共舞,后又加鱼、虾、龟伴舞,天、地、海洋的动物同场献艺。

9、龙舞(芷江孽龙)

湖南省怀化市芷江县孽龙——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土桥乡富家团村流传的民间传统舞蹈“孽龙”,是由二人表演的龙舞。表演时,一人手举用篾扎纸糊的龙首蛇身形的道具,另一人双手各持一柄篾扎的龙珠,在打击乐的伴奏下回旋起舞。

这种龙舞源于当地关于“孽龙”的民间传说:该龙原是南海龙王,性情十分暴烈,稍一动怒,就会翻江倒海。但它心地善良,从不损坏庄稼,并经常为当地百姓驱邪恶,因此人们对它十分崇敬。为了表达感激之情,每逢元宵佳节都要舞起孽龙在各村巡游表演,以震慑邪祟,祈求年丰岁熟。

10、龙舞(板板龙灯)

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板板龙灯——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慈利县板板龙灯起源于宋朝,一般在逢年过节或重大喜庆活动中表演。板板龙灯表演艺术形式独特,是农民群众自编自演的大型群众化表演艺术。

板板龙灯所用木板长5尺6寸,宽5寸,上面安有5个五方灯笼,两头均有圆眼,板与板之间,用一根小木棒穿插在圆眼里,进行连接,便成了一条长龙。龙头一丈二尺高,每隔50米旁安排一个乐队。表演时,板板灯像蛇一样的圈大盘,龙头顺左方向往内转,再又从中间顺左反转向外,慢慢的演变成“福禄寿喜”、“太平年”、“祖国万岁”等造型,参加表演的人数最多可达2000人,场面宏大,蔚为壮观。

11、龙舞(铜梁龙舞)

重庆的铜梁龙舞——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铜梁龙舞系流传于重庆市铜梁县,兴于明,鼎盛于清,在当代又重放异彩,享誉全球。

铜梁龙舞包括龙灯舞和彩灯舞两大系列,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连,具有套路丰富、动律谐趣的特点,伴奏音乐独特,道具构思巧妙,造型夸张,服饰俭朴大方,舞者参舞自由,退舞方便,群众参与性极强。铜梁龙舞体现了团结协作、造福人类、奋发向上、与天地共生的精神,同时具有娱神娱人、赈灾辟邪、威振四方的功能。

12、龙舞(泸州雨坛彩龙)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雨坛彩龙——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四川泸州雨坛彩龙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浪漫的龙舞表演艺术被誉为“东方活龙”。清光绪十八年左右,当地艺人将原有的“草把龙”改成彩龙,到1919年,出现了第一条雨坛彩龙。自此每逢年节或婚丧嫁娶,当地百姓都要舞彩龙。

雨坛彩龙的表演重在一个“活”字,“人龙合一”。表演时舞者“动于中而形于外”,“心有性情,手衍神色”,“手随眼动,眼随心动”。在川剧打击乐的伴奏下,龙与“宝”交织缠绵,紧紧呼应,在龙舞中对龙的个性特征、生活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雨坛彩龙按连绵不断的太极图案行进表演,套路变幻莫测,表演活泼灵动,变化多端,或脱衣,或翻滚,或叹气,或擦痒,极显龙之性情。在此过程中,舞者与龙的情感融为一体。

13、龙舞(安仁板凳龙)

四川省达州市安仁县板凳龙——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安仁板凳龙又被称为“草把龙”,是一种以板凳为道具的汉族民间游艺活动。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板凳龙,安仁板凳龙的扎制、用料、表演均具象征意义:采用该地常见的稻草、苞谷壳、麦秸秆、高粱秆、苎麻这五种农作物制作,寓意“五谷丰登”,通常以竹篾条作龙骨,弯制成龙头,龙身、龙尾的雏形,再用包谷壳扎成龙须、龙鳞,用稻草捆成龙身,用苎麻丝或铁丝固定在板凳上,工艺原始而简单,形状古朴而奇特,似龙非龙,如狮非狮,神态温顺,憨态可掬。以板凳的四只脚作为龙爪,寓意“四季平安”“四季发财”;由三名男性表演,寓意“三阳开泰”。

14、元宵节(苗族舞龙嘘花习俗)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舞龙嘘花习俗——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舞龙嘘花”是苗族人民祈福新年好运的古老传统,有上百年的历史,是贵州省台江县最隆重的民间文化狂欢活动,舞龙手在低温下的活动中赤膊接受火药嘘花筒的洗礼,洗去晦气,祛除百病,被誉为“勇敢者的游戏”。

从正月初五开始到十七结束,有严格的仪式仪轨,有制作龙、灯和嘘花的技艺。人们把龙当作吉祥、幸福的象征,每年在元宵节就用篾条编扎出金角老龙,带领用白纸裱糊彩画的千姿百态的金鱼、龙虾、金龟等水族众将花灯,花灯内点蜡烛看起来栩栩如生,老百姓们通宵达旦尽情玩耍、热闹非凡,给辛苦一年的人们带来欢乐安康、幸福吉祥。

15、中国香港--幸福飞天龙

舞龙是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这支幸福飞天龙队伍,让我们一起感受香港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欢迎。

舞龙在香港已不仅是表演项目,近年来更是深入学校和社区,成为市民强身健体的运动。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年青人加入到舞龙队伍,感受团结、奋进、乐观与勇毅的团队精神。

16、中国澳门--祥龙献瑞

舞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澳门,此项活动长期由各民间体育会传承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除作为民俗表演外,亦渐演变为澳门的特色体育竞技项目,2001年举办第一届全澳舞龙公开赛,而团结奋发、不屈不挠的龙狮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澳门人。

祥龙献瑞队伍舞龙矫健灵动,连贯利落地展现盘、游、翻、滚、穿、腾、缠、戏等龙形。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将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糅合于技巧中,通过不同的动作组合,传递出龙的精神气韵,将舞龙的观赏性、艺术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17、龙舞(醉龙)

广东省中山市醉龙——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醉龙,又称转龙头、舞木龙、舞柴龙、舞龙船头,是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的传统舞蹈。

中山醉龙的表现内容包括拜祀、插金花、请龙、三拜九叩、喝酒、席间舞龙、灌酒、巡游等,带有仪式舞蹈的明显特征。表演道具为硬木雕制但不连体的两截龙,由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两人为一组,据不同场合可分四、六、八、十组不等。舞时龙头与龙尾不必连接,而是采用南拳马步和对打招式的组合形式,按龙头高则龙尾低、龙头左则龙尾右的规则对应而舞。

伴奏则随舞龙鼓点,以“三星鼓点”为主,乐器有大鼓、大钹、小钹、高边大锣等,吸收了醉拳的表演套路,让舞者个个模拟似假亦真的醉态,在不断变化的队形中,高举木龙,上下翻飞,左右腾跃。

18、龙舞(湛江人龙舞)

广东省湛江市人龙舞——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广东省东海岛东山镇东山圩村的人龙舞素有“东方一绝”的美称。表演时,青壮年和少年们身穿短裤,以人体相接,组成一条“长龙”。每逢春节、元宵、中秋佳节和一些重大喜庆节日,东山圩村必连舞几个晚上“人龙”,东西两街户户张灯结彩,家家倾巢而出,人流如潮,热闹非凡。

湛江人龙舞有起龙、龙点头、龙穿云、龙卷浪等独具特色的表演程式,为中华龙文化延伸与发展做出了贡献。表演者练就了快速托人上肩的稳健动作和步法,队形流畅多变,动作一气呵成,远望动感十足,近观粗犷雄壮。

19、龙舞(乔林烟花火龙)

广东省揭阳市龙舞(乔林烟花火龙)——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潮汕民间,人们以烟花火龙表演来祈求平安兴旺、吉祥如意。在历代艺人的发展加工和民众的参与下,乔林烟花火龙融舞蹈、服饰、潮州音乐、武术于一体,表演风格刚强威猛,语言动作洒脱干练,呈现出独特的潮汕民间艺术特征。一条龙需三十多位青年组成队伍表演,舞动中有许多花样套式。表演中,掌珠人在前面引导龙首前行,龙身、龙头、龙尾均火花四溅,十分壮观,曲折蜿蜒,高低起伏,时而盘龙,时而腾云驾雾。

20、英歌(普宁英歌)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英歌——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普宁英歌是广东省普宁市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舞蹈样式,由清乾隆年间垾塘人成技创编“英歌舞”传教于民,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深受群众喜爱和推崇。它起源于人民群众劳动之余喜好习武,借以消除疲劳、健身壮体,后又在习武的基础上,根据宋朝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创编了“唱英歌”,后代代相传,发展为南方地区优秀民间传统舞蹈。

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步法、身法、槌法、阵法。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果敢、坚强、团结战斗、勇往直前的可贵品格和精神风貌,舞出了中华民族之魂。

21、苏东坡传说

惠州市苏东坡传说——2022年被列入广东省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惠州苏东坡传说,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惠州的经历演变而来的民间文学。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惠州,开启了他寓惠近三载的生活。在惠州地区流传的苏东坡传说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生活趣事类,主要讲述苏东坡与家人、朋友交往的趣事;二是爱护百姓类,讲述苏东坡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帮助百姓排忧解难的故事;三是婚姻爱情类,主要讲述苏东坡与王朝云在惠州相知相守、相濡以沫的经历与故事;四是地方风物类,主要讲述苏东坡与惠州的地方风物相关的传说故事,包括本地区历史遗迹、名胜古迹、地方风物的形成,以及其与苏东坡之间的关联等。

苏东坡的传说故事将惠州社会文化纳入苏东坡的人生经历,有力地弥补了苏东坡在惠州乃至岭南地区的经历,对于研究与考据岭南地区社会文化发展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和口述文本。

22、麒麟舞(小金口麒麟舞)

惠州市惠城区小金口麒麟舞——2009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小金口麒麟舞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融诗句对联、声乐鼓点、美术和武术于一体,其表现方式细腻、风趣幽默,动作夸张、具有戏剧性的舞步和诙谐逗趣情节,极具生活气息。

小金口麒麟舞的动作多样,且模仿猫狗吻脚、吻尾、吻身、挠头等动作。通过这些动作表现麒麟寻青、采青、吞青、沙仙戏麒麟、沙仙驯麒麟、八仙桌上采酒青等表演情节。传统的麒麟舞有三个基本套路:拜年贺岁舞、麒麟贺丰年和大头佛戏麒麟,套路表演必须10人以上才能完成。

23、李家拳(惠州李家拳)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李家拳——2013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惠州李家拳是岭南五大名拳之一,也是岭南地方拳种中独具一格的南派武术种类,距今已有250年的历史,在惠州、河源、新会、佛山、东莞等地广为流传,在广东武术界有较高的地位。

李家拳主要以单肩侧身、虚步、吊脚为主,讲究攻防,活动线路广阔,拳法刚劲,掌法多变,多跳跃,擅腿法,动作活泼矫健,以灵活多变著称。武术套路分拳术、器械、对练、麒麟舞四大类,其中拳术主要有八卦拳、四星拳、三门拳、小十字、大十字、赤练拳、独脚连环拳、五形散手拳等套路;器械有:单头棍、单双夹棍、长龙棍、南双刀、单刀、双铁尺、沙刀、春秋大刀、缨枪、双匕首、散手扇、三节鞭、条凳等套路。

24、龙形拳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龙形拳——2009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龙形拳是岭南拳术的一大流派,19世纪末由“东江二虎之一”的惠州人氏林耀桂在惠州小金口金鸡村英头始创。龙形拳多短打近攻,腾空起落,动作迅速,勇猛刚劲有力,同时刚中有柔,灵活多变,身法敏捷。讲究精、气、神与手、眼、身、腿、步的配合,对姿势的要求极为严格,强调头顶项稳,沉肩坠肘,身正腹收,紧档沉胯,腰松马小,轻灵稳固。

25、惠州咏春拳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咏春拳——2015年被列入惠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咏春拳是清初福建南少林寺的五枚师太所创始,近代咏春拳不断发展和融合,逐渐形成佛山、广州、香港、古劳四大咏春拳传播中心,并发展出各具风格的不同流派。

惠州咏春拳属广州岑能咏春拳流派的分支,于20世纪50年代由岑能宗师嫡传弟子李志河传入惠州,自此咏春拳得以在惠州地区广泛流传,在惠州传承多年后,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惠州咏春拳。主要有:单练套路、对练套路、器械套路、养生功法、辅助功法五部分组成。

26、东江龙醒狮

醒狮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民间文化活动,东江龙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讲究技巧和武术功底,做到马步稳扎稳打,灵活多变,舞动时威风凛凛,气势非凡。东江龙醒狮队长期活跃于桥西、桥东、江南、江北等区域,常常受邀参加庆典、庙会等活动,为东江百姓送去欢乐和吉祥。

27、芦村争富节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芦村争富节,又称“正月节”“正富节”,是流传于惠州东江沿岸芦村村落,在每年正月末举办的一种通过请神、祠祭、宴客、游艺、游神等活动仪式,为离乡奋斗晚归的游子“再过一次春节”的民间节日。其区别于春节,氛围更为浓厚,鼓舞村民齐齐争富追求美好生活,民俗特色鲜明突出,是一项群众参与度很高的民俗活动。

芦村争富节活动历史悠久。每年,村民从外地赶回芦村,参加争富节的人数达千人。该活动联络沟通了黄氏宗族绵长深厚的情感,表达了全村人对家乡兴旺发达的朴素愿景,在构建和谐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对节庆文化的重视与推动,这一传统民俗活动逐渐在惠州周边镇区形成文化影响力,成为一张风情独特的文化名片。

28-1、客家山歌(惠阳皆歌)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皆歌——2013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惠阳皆歌用客家方言演唱,是客家山歌中独立的一种,曲调简朴,悠扬委婉,易于传唱。演唱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是即兴编词,富有客家语言特色。可以清唱,也可以用乐器伴唱;可以独唱,也可以齐唱;还可以分开对唱,众人伴唱。不受场地条件限制,使用快板式的词语,曲调欢快,它特定的衬词很容易吸引观众参与和互动,往往台上刚唱完第一句,观众就马上大声接唱衬词;台上唱完第二句歌词,观众同样大声接唱。所以惠阳皆歌不仅具有浓厚的喜庆特征,而且具有男女老少皆宜的群众性特点。

28-2、客家凉帽制作技艺(淡水客家凉帽制作技艺)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淡水客家凉帽制作技艺——2013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凉帽是客家人的一种穿戴习俗,其源流可追溯到宋朝苏东坡在惠州任职时期,有千年历史。淡水客家凉帽又称“苏公笠”,以选材讲究、制作精巧、手工细致、造型美观等特点在客家妇女中享有盛誉。其制作包括开料、织笪、扫油、剪圆、扎藤、染布、褶布等工序。

淡水客家凉帽作为客家妇女的文化符号,系统展现出客家社会中不同年龄层女性的风韵与特色,对研究客家妇女摒弃“女人不抛头露面”的古中原遗风具有一定的参考和研究价值。

29、沙田舞麒麟习俗

惠州市惠阳区沙田舞麒麟习俗——2013年被列入惠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惠阳沙田舞麒麟已有100多年历史。每逢年节或庆典盛会都会请麒麟助兴。惠阳沙田舞麒麟的道具麒麟头以竹篾,纸为主要材料,先用竹篾扎成麒麟头形状,糊上纸朴,晾干后,涂上各种颜色,再上光油定形。麒麟在造型上最大的特点是头上多一角。麒麟头最重的有5至6公斤,最轻的都有3至4公斤。麒麟被传统的长度有3至4米,为了舞动灵活,改为2米左右。麒麟是祥瑞之兽,象征着和平安宁与智慧勇敢。

30、惠东渔歌

惠州市惠东县渔歌——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惠东渔歌起源于宋朝,是由福建沿海渔民迁徙而传入惠东的一种浅海渔歌,是疍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论在海上捕鱼、回港避风,或是节日、祭祀、婚丧等场合皆有渔歌。

惠东渔歌大多采用福佬话演唱,曲调品种繁多,有独唱和齐唱之分,多以“答歌”形式出现,歌词结构多为上、下句,一呼一应句式,一般为七言四句,八句为一节,旋律具有浓厚的地方戏曲音乐和庙堂音乐韵味。人们以歌解忧、以歌自乐,祈求平安,惠东渔歌承载着渔民们美好的精神寄托。

31、狮舞(惠东盖子狮)

惠州市惠东县盖子狮——2022年被列入广东省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惠东盖子狮源于明朝洪武年间,是海防军队的军傩,其造型威猛,红额青面、口阔、目大、鼻短,面额正中写有“王”,其头部状似锅盖而得名,在狮班中享有很高的地位。舞盖子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武功,舞动时注重马步,观赏性强,极具地域风情。

惠东盖子狮的表演分两部分进行,上半场“行狮”,进行狮舞表演,下半场“打拳”,即武术表演。盖子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物,每逢节庆或重大活动必有舞盖子狮助兴。

32、舞鲤鱼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舞鲤鱼——2013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舞鲤鱼又称鲤鱼追春,流行于惠东县平海镇,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舞鲤鱼一般在每年农历元宵节、三月三、九月九或节庆日表演。

舞鲤鱼表演,由5个身穿武服的少年男子依序出场,他们手持5条鲤鱼模具,分别为红、粉红、黄、青、蓝五种色彩鲜艳、娇小玲珑的鲤鱼,随着锣鼓和鞭炮声的响起,众鲤鱼在头鱼的带领下,模仿鲤鱼的各种动作,时而在水面悠然游动,时而相互嬉戏,时而急速翻腾,全力拼搏跳跃寓意鲤鱼跃龙门的好意头和好年景。

33、元宵节(元宵舞龙)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元宵舞龙——2015年被列入广东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元宵舞龙是广东省惠州市吉隆镇特有的民间传统习俗,从明朝开始一直流传至今。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十六日两晚,当地都会举行隆重的舞龙仪式。元宵舞龙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有固定时间,舞龙在元宵节下午五点钟开始,因为这是传说中祥龙出现的时刻;二是有固定程序,有请龙神、开光、起龙、舞龙、穿龙架、化龙等整套流程;三是表演形式独特,注重驱邪避秽,祈福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国泰民安。

元宵舞龙是保留了客家地区,尤其是粤东客家人民间信仰的传统民间文化,是研究粤东客家地区民众世界观和生活状况的重要依据。因惠州舞龙习俗地方特色鲜明、群众基础浓厚,惠州被赋予广东省“舞龙之乡”的称号。

34、稔山女子白字戏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稔山女子白字戏——2024年被列入惠州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白字戏起源于元末明初,正字戏传入闽南、粤东后,与当地的潮调、泉调及汉族民间艺术相结合,并用方言演唱而逐渐形成。当地称中州官话为“正字”,称本地方言为“白字”,故名白字戏。稔山女子白字戏演员清一色女性,人人身兼表演多种行当。

白字戏以文戏为主,通过滚唱、帮唱和民歌特色,以展示激越的情感、阔大的排场,演出讲究虚拟性和程式性。此外,白字戏的伴奏和间奏音乐丰富多彩,表现力强。

35、万潭瑞狮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万潭瑞狮——2024年被列入惠州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万潭瑞狮千年传承、历史悠久,在惠东县白盆珠镇、海丰县一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已成为当地最具传统特色、群众最为喜爱的文体活动。

据传,瑞狮源于《西游记》的一段故事: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路过一山庄,见瘟疫流行,在观音菩萨指引下用长命草逗引沉睡的千年雄狮,令雄狮绕山庄一周,病魔便除。唐僧师徒依指引而行,果然奏效。狮舞中的和尚便是沙僧,猴子便是孙悟空。

瑞狮突出和为贵、善作魂,瑞狮遇到其他舞龙、舞狮活动时,会把自己狮头放低一点,向对方表示尊重。舞狮由两人组成: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有铜锣皮鼓伴奏。狮子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相应表现的动作有仰、摆、滚、跃、抢等。表演内容含参拜大小门、参神、打四门、瞌狮、睡狮等。万潭瑞狮表演套路充满了诙谐、幽默,极具本地客家风情。

36、梁化蓝氏集艺馆斗牛狮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梁化蓝氏集艺馆斗牛狮——2018年被列入惠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梁化集艺馆斗牛狮是哑剧的面具舞,属于傩舞一类,融音乐、舞蹈、武术为一体,是根据《西游记》孙悟空、沙和尚智擒牛魔王的故事编排而成,它由斗牛狮、阿佗、沙僧、猴子组成, 全场有舞狮, 武术表演两个环节。

每次斗牛狮表演之前需由长者主持到宗祠祭祀祖先,长者持柬盒,以小幅度戏剧性舞步,带领斗牛狮队进入宗祠拜祭。另外,新斗牛狮头在启用前要择吉日进行点睛开光仪式,才可以进行表演。表演结束后,也由长者主持到宗祠祭祀祖先,将斗牛狮、猴子、沙僧等道具送回祠堂封存。

37、增光舞龙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增光舞龙——2019年被列入惠东县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惠东增光舞龙民俗源远流长,距今已有约500年的历史。增光舞龙习俗的形成与增光独特的地理、自然和人文环境有关。增光地区以客家话为主,先民多从外地迁来,在民间多神信仰的推动下,形成了在农历正月初四增光舞龙的民俗。

增光舞龙民俗祈福喜庆欢乐、祥和美好,以村小组为单位,有固定的仪式时间和完整的程序。

增光舞龙的组成一般分为舞龙队、扮景队、狮鼓队三个部分。有起龙、请关圣爷开光、请龙神、敬神灵、祖祠、走街过巷、参拜各家各户、送龙下海等舞龙程序,有“钻龙身”的美好寓意,具有很强的娱乐性、竞技性和仪式感。

38-1、葛洪传说

惠州市葛洪传说——2022年被列入广东省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葛洪传说是由东晋时期道学家和医药学家葛洪在罗浮山修道炼丹、行医救人的历史事迹衍化而成的民间传说。

历代记载传说的文献有《晋书·葛洪传》《广东新语》《博罗县志》《罗浮山志会编》等,内容主要包括三大主题——葛洪采药炼丹、悬壶济世和飞天成仙。传说中采药炼丹主题的故事数量较多。相传葛洪与妻子鲍姑在罗浮山采药、洗药、炼丹,留有洗药池和稚川丹灶等古迹。悬壶济世主题的传说以葛洪施行医术、治病救人为主要内容,主要有《活命水名扬岭南》等故事。飞天成仙主题的传说主要有《遗衣化蝶》,讲述葛洪服用自炼九转金丹得道升仙时,身上道袍裂为无数碎片,幻化作五彩蝴蝶,罗浮山便留下了“蝴蝶洞”的遗迹。

葛洪传说流传千余年,内容丰富,情节生动,不仅补充了《晋书》等正史文献记载的不全面之处,还为研究道教文化、化学、中医理论、中药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和依据。

38-2、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

惠州市博罗县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是指采集多种岭南地产药材,经过蒸馏、过滤、配制等工艺制作成疗效显著的百草油的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体现了罗浮山道家医学特色。

百草油处方来源于晋代医药学家葛洪。明代罗浮山黄龙观道士陈伯辉将百草油处方加以整理,加工定型,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赤脚医生叶国经等人收集研制百草油技艺的方法,创办药厂实现批量生产。技术人员陈新泉和廖志钟在继承传统制法的基础上,研究和优化关键工艺参数,使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不断发展。

罗浮山百草油是道家医药文化和炼丹炼油技艺的结合体,它的研制、传承和革新见证了岭南地产药物的发展,对研究岭南医药和罗浮山百草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39、龙华大鼓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龙华大鼓——2015年被列入广东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龙华大鼓是博罗县龙华镇民间原生态打击乐表演艺术,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表现力丰富、风格独特,成为东江流域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种传统民俗。

龙华大鼓以村、姓氏为单位组成大鼓队,表演形式为一人打大鼓、两人敲大锣、几十人敲小锣,个别大鼓队还有彩旗配合表演。表演时,一面大鼓放置场地中心或人抬车载,鼓手站于鼓前,众人敲打铜锣伴奏,音调和谐,浑然一体,犹如龙腾虎跃,气势雄壮,振奋人心。

40、公庄龙舞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公庄龙舞——2024年被列入惠州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龙舞”是公庄镇民间流传一项传统舞蹈表演活动并代代相传。公庄“龙舞”已经形成一套独特的表演方式。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它不仅暗含驱瘟避邪的意愿,还演变为欢庆丰收和祈祝新年行好运的游艺活动。

公庄龙舞象征吉祥,每年正月,人们通过舞龙活动迎接新的一年正式开始,祈祷新春风调雨顺,百业兴旺,祈愿千家万户平安幸福,前路康庄。

41、园洲粤曲(剧)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园洲粤曲(剧)——2016年被列入博罗县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粤曲、粤剧作为岭南传统文化的代表,是惠州文化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资源。园洲粤曲、粤剧的发展历史悠久,是园州人萦绕耳畔的乡音。清朝末期,粤曲、粤剧在园洲盛行,逐渐发展成排大戏、搭戏棚,粤曲、粤剧演戏等多种形式。目前,全镇共有7个曲艺社,粤曲、粤剧艺术在挑战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在这里焕发出新的青春和生命力,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载体。

42、铁场邹氏醒狮

惠州市博罗县铁场邹氏醒狮——2019年被列入博罗县第十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铁场邹氏醒狮,又称铁场邹氏舞狮,源于清朝的传统南狮。清朝期间,邹氏族人邹庭章中武举进士,在村中开办武馆,传授武术。邹屋村武术以套路多、技艺高而名誉四方,为更好地发扬这种武术,邹屋村人通过舞麒麟的形式进行展示及表演。

邹氏舞狮从醒狮到睡狮,有着完整的套路,特别是狮子出山、腾跃、跌扑、翻滚、直立、走梅花桩、跳台角等动作对撑狮子头和摆尾二人的体力和技术都有较高的要求。

铁场邹氏醒狮不仅艺术欣赏价值极高,更象征着不屈雄健的民族精神。

43、王赛春堂舞貔貅

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王赛春堂舞貔貅——2018年被列入惠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王赛春堂舞貔貅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融合舞蹈、音乐、武术、故事为一体。讲述貔貅和沙和尚为村民寻找干净水源的故事,有着饮水思源之意。村民为纪念貔貅博施于民,恩泽子孙后代的恩德,每逢节庆喜事都会舞貔貅。整套王赛春堂“舞貔貅”表演约长15分钟,故事完整,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有玩耍、抢香苞、抢柳青、抓虱子、猜拳等动作,充分展示了舞貔貅的奇、险、趣的丰富表演技巧。

44、龙门农民画

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农民画——2015年被列入选惠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龙门农民画起源于清未龙门农民壁画,20世纪70年开始大量创作。与当地丰富的民间文化形式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渊源,富于明显的地域特色,民间风情强烈,乡土气息浓郁。

龙门农民画吸收了水墨画、水彩画、油画的表现形式,借鉴传统的民间刺绣、木雕、剪纸、扎花灯、糊狮头和画花床等艺术手法进行创作,大胆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表现对自然、风俗、生活、劳动、爱情、社会的思考。这种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和具有抽象风格及民间审美情趣的绘画技法,突破了焦点透视、比例、结构等基本绘画方法的束缚,以浓墨重彩渲染人们丰富多彩的劳动和生活。

45、出凤

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出凤——2017年被列入龙门县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出凤”是流传于龙门县城周围农村的民间舞蹈,一般在春节、元宵开展活动,至今有200多年历史。凤凰被誉为百鸟之王,民间“出凤”活动祈福风调雨顺,颂扬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表演者身套用竹篾编织、经装裱绘制,并以绣球等装饰而成的凤,由音乐、锣鼓伴奏进行表演。“出凤”动作轻松抒情,慢而有规律。整个舞蹈过程突显了凤凰吉祥和谐勇毅美好的特点。

46、春牛舞

惠州市龙门县舞春牛——2017年被列入龙门县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春牛舞是惠州客家人传统的民俗活动,又叫“舞黄牛”。主要通过歌舞表演,讴歌牛的功绩,表达劳动人民对牛的敬重和感恩,寄托百姓的新年祝福,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六畜兴旺。

传统的黄牛道具用竹片编成,竹篾编制骨架,外面用纸涂成黑色,先画好牛眼,纸糊牛耳,用真的水牛角或黄牛角装上去,牛身用灰色或黑色的布缝制,整个形体跟真牛相似。

这一民俗的演变过程是由春牛祭春神到鞭春牛、送春牛,再到“抬春色”,将庄严的春神祭祀活动与轻松的民间娱乐有效地结合起来,最后发展到纯粹的狂欢色彩的“舞春牛”。

47、婚俗(大亚湾渔家婚嫁)

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渔家婚嫁——2015年被列入广东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大亚湾渔民大部分都是两百多年前从潮阳南迁下来的闽南人的后代。渔民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婚礼习俗。

大亚湾渔家婚嫁仪式,基本保存着传统的风俗,包括说媒、定亲、婚娶、回门几个方面,其间融合了太多的地方民俗,特别是渔家婚嫁禁忌等呈现鲜明个性。真实反映了渔民朴素、纯真、厚重的思想感情和良好意愿,具有较强的想象和创造的审美张力,彰显出浓郁而富有特色的地方色彩和文化底蕴。

48、渔家船舞

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渔家船舞是用舞蹈语言讲述了一个渔家生活的艰辛和快乐,表演文武兼备、雅俗共赏,富有渔家生活情趣,具有浓郁的海洋文化色彩。主要是跑场子、摆画面,把各种水上行船的生活拿到地面进行夸张表演,虚实结合,达到了很好的艺术表演效果,如表演中的拔锚、起船、拨水、回水、拨浪、卧船、翻身、跨船、下锚等,使人如临其境。其传承方式是以艺人口传心授的方式,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也没有强制性的传授关系,全靠学者的志趣而定。颇具学术价值、观赏价值和历史价值。经常在婚俗、庙会等民俗活动中展演。

49、莫家拳

广东省惠州市仲恺区莫家拳——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莫家拳是中国南拳的一种,是广东五大名拳之一,主要流传在惠州、东莞、广州、佛山、香港、澳门、东南亚等地。传自惠州沥林伙光村莫达士。

莫家拳是以腿法见称,腿法有撑鸡脚、穿心腿、虎尾腿、钉脚、卦眉腿、截肘镰脚、後蹬脚、凌空双侧踢腿等。在技击上,莫家拳讲究近打远踢、长短配合,特点是偏身沉肩吊马,手法紧凑,善用腿法,步法灵活,攻守结合,刚中含柔。步型主要有吊马、四六马、半马步、双弓步等。其拳法手法紧密,攻防结合,拳势勇猛,刚劲有力,步法灵活,长短配合,气势恢宏。

50、陈江螳螂拳

广东省惠州市仲恺区螳螂拳——2018年被列入惠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是象形拳的一种,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螳螂拳又分北派螳螂与南派螳螂,流行于惠州市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东楼村便是南螳螂拳。南螳螂拳着重意和势,模仿螳螂猎食时的速劲和爆炸力,气力速猛,讲求多短手,少长打,一步多手,手法清晰、短促、有力。其动作要求眼快、手快、步快、身快,气势逼人,变化莫测;发力时,快速突然,松紧结合,富于弹性,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脆而不短,快而不毛。

51、陈江麒麟舞

广东省惠州市仲恺区麒麟舞——2018年被列入惠州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陈江麒麟舞是集舞蹈、武术于一身,历史悠久的传统舞蹈。陈江张屋麒麟舞不仅是老少喜爱的娱乐活动,具有特色武术表现形式,能强身健体,团结士气。每逢重要节庆,如婚礼、神诞,祠堂入伙,送灯等,都以麒麟参拜祝贺。寓意瑞气盈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预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每次表演前,都会按祖传习俗在村里祠堂祭祖,祈福平安顺利。

来源:惠州文广旅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