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东莞首个“交通+医疗”TID综合体项目——市人民医院TID项目地下工程实现封顶,标志着该项目建设正式进入地上主体结构施工“新阶段”!

▲混凝土浇筑仪式
由于该项目基坑外部被河道、在建地铁以及相邻项目基坑“重重包围”,坑内处于水乡片区软弱地基深厚淤泥层内,环境极其复杂,施工难度非常之大。此次实现顺利封顶,标志着项目建设进入“提速快跑”新阶段。
本次封顶的地下工程建筑面积约6.8万平方米。该地下工程是整个TID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地上主体启动建设的基础所在,承载着衔接地铁出入口、实现多种交通方式互联互通的重大使命,肩负着构建地下“无风雨”就医出行空间、实现交通和医疗设施无缝衔接的双重功能,对于项目的整体推进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的地下工程建设难度较大,项目基坑外部被河道、在建地铁、既有建筑以及相邻项目基坑“重重包围”,坑内处于水乡片区软弱地基深厚淤泥层内,环境复杂。
据介绍,为了顺利完成施工任务,技术团队采用了11种支护结构,仅用109天便顺利完成了6.8万平方米的两层地下空间工程,比工程计划时间提早了90天。建设过程中所涉的技术,荣获省部级QC一等奖、国家级三类成果、一项国际发明专利和一篇核心期刊论文。
▲技术团队为克服技术难题研发出特殊装置获得国家专利
▲市人民医院科教综合楼地下工程建设前
▲市人民医院科教综合楼地下工程建设中
▲市人民医院科教综合楼地下工程顺利封顶
延伸阅读
推动基建带动城市面貌、功能、品质“三提升”
2024开年第一天,东莞市政府“一号文”将2024年定为东莞的“投资年”。刚结束的东莞两会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聚焦“投资年”主题,将围绕产业、基建、民生等领域,全面掀起重大项目建设热潮。
作为聚焦交通建设运营及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投资的综合性集团,同时又是承担着社会责任的“强民生”国有企业,东莞交投集团全面深挖基建投资潜力,以“交通强市”建设为引领,聚焦综合交通主责主业,推进东莞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良性发展。
市人民医院TID项目,则是把握住了此背景下轨道1号线人民医院站建设的契机,结合医院医疗环境改造升级的需求,由东莞交投集团联手市人民医院,共同对现有建筑进行改扩建的TID一体化工程。该项目占地4.82万平方米,将新建一栋科教中心、一栋急救中心和一个地下交通功能空间,新增总建筑面积约14.44万平方米,新增地下车位1219个。项目建成后,将全面推动医院及周边城市面貌、功能、品质等方面有较大提升。
▲市人民医院TID项目剖面图,地下两层空间连接地铁出入口
“医疗+交通”TID一体化设计亮点细节曝光
项目于2022年11月正式动工,位于东莞市人民医院红楼院区内,紧邻东莞市地铁1号线人民医院站,总建筑面积约14.44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约11.31亿元。预计2026年1月投入使用。
亮点1:医疗+交通TID一体化设计,实现交通枢纽与医疗建筑无缝衔接
轨道交通1号线人民医院站A、B出入口与院区无缝衔接。科教中心地上建筑面积约6.28万平方米,引入医疗健康相关产业,搭建科研、教育、学术交流平台。科教中心与地铁、公交首末站进行一体化TID整合设计,在交通功能与医疗功能融合基础上,实现多种交通方式互联互通,将土地功能利用最大化。
亮点2:首创“平疫结合”病房和空中急救网络,向“百年红楼”传统致敬
急救中心的建立是医疗系统深层次的优化,将新增急救用房约1.68万平方米,急救病床185床。急救中心兼顾平疫需求,疫情时通过部分房间功能转换,科学设置三区两通道,满足传染病救治要求。楼顶设有急救直升机停机坪,构建空中急救网络。建筑风格传承德国教会医院,融合“百年红楼”元素,延续着东莞人对红楼医院的百年情怀。
亮点3:无风雨交通出行,打造人性化就医新体验
地铁出站直达医院地下便民服务空间和地上各建筑物。市民驾车、乘坐出租车从医院西门入口进入院区负一层,从即停即走区域下车后,乘坐扶梯即可到达门诊大楼和急救中心。借鉴香港交通理念,科教中心首层公交首末站向公交停靠站扩展,过路车辆与首发车辆共用上落客平台,安全便捷。院区建筑间设置连廊慢行系统,无惧风雨畅通直达各功能区域。
▲市人民医院TID项目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