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是热度极高的民生问题,新的一年,全市对推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向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医疗卫生服务,总体规划和思路是怎样的?
2月2日上午,2024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召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传达落实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和省、市两会精神,总结回顾过去一年卫生健康工作,部署谋划今年重点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锚定目标、振奋精神,全面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过去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高效指挥下,全市广大医务人员实干担当、迎难而上,以奋进之态抓改革、以攻坚之势破难题、以非常之举创亮点,全面推进健康东莞建设,各项卫生健康重点工作取得新成效,为东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健康根基。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我市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创新、强基固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24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将围绕“品质医疗、温暖服务、守正创新、协调发展”的愿景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优结构、强能力、筑网底、稳争先,大力实施东莞品质医疗提升“九大工程”,构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双万”城市建设筑牢健康之基。
一、实施党建引领赋能发展工程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启动新一轮医院党建“四有”工程达标单位选树工作,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和“四强”党支部创建,培育选树样板党支部,促进各级党组织全面过硬、全面进步。
持续打造“我的故事我来讲”“校地党建联学共建”党建品牌。实施“党员干部履职能力提升工程”。深化拓展“公立+民营”共建活动。
二、实施深化综合医改攻坚工程
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系统治理,推进财政补助、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方式、薪酬制度等为重点的综合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逐步建立完善与公立医院绩效评价结果等挂钩的财政补助长效机制,健全经费投入保障、科学配置、高效使用和绩效管理机制。
完成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推动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推广电子病历共享调阅服务应用,强化医疗健康数据治理,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
持续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
三、实施公共卫生能力提升工程
整合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理顺市、镇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机制。对标对表省级区域公共卫生中心相关建设标准,加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力建设。
大力建设全市第五轮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
积极向省申报结核病综合防治试点项目。发挥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引领作用,推动石龙镇创建国家级示范区和松山湖创建省级示范区,选取6个镇街(园区)开展居民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
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能力。统筹资源、集中力量建强市第九人民医院,与市内三甲公立医院建立多学科帮扶机制。市人民医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疫情救治基地。
升级改造120急救指挥系统。选取松山湖建设“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示范区。在全市范围内搭建“心电一张网”,构建三级心电急救网络体系。新增3个省级创伤中心和一批市级创伤中心。
加快职业病防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市第六人民医院创建三级甲等职业病专科医院。
为全市1320家企业配备健康副厂长。
完善市镇村三级精神卫生防治体系,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配置不低于4名。
组织100场心理健康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宣讲活动,打造知音莞家心理关爱热线品牌,实现热线坐席接听量同比增加10%。
四、实施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工程
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建设高水平医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东莞市硼中子俘获(BNCT)治疗研究中心项目动工,BNCT项目开展临床前研究与临床试验。
支持市妇幼保健院、市第八人民医院创建高水平专科医院,推动市第八人民医院通过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评审。
全年新增医疗床位1000张。推进新改扩建医院建设。完成卫生健康领域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以上。
促进医学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育提升。推进高水平医院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试点,加快市人民医院肿瘤临床医学研究所、呼吸和重症医学研究所建设。
开展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和患者安全专项行动,新增3-4个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加快打造神经医学、肿瘤防治、呼吸和重症医学、心血管医学等区域医疗中心。
争取建成4个国家级卒中中心、2个心脏康复中心、5个癫痫中心、5个房颤中心。
推动优势学科争创国家级重点专科,新增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0个、市级临床重点(特色)专科30个。
五、实施区域医疗资源整合工程
着眼全市医疗资源区域均衡布局,统筹兼顾制造业大镇、经济重镇、重点功能片区和医疗资源薄弱片区。
推进区域中心医院建设。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市东部中心医院、市东南部中心医院深入开展校地共建,支持市滨海湾中心医院与大学共建附属医院,支持市水乡中心医院创建二甲综合医院,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推进医联体建设。加快推进东莞水乡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东南部片区新型健康医联体、中医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补齐水乡、东南部片区资源短板,打造整合型服务体系,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均衡普惠。
打造深莞融合医联体,推动部分医疗机构与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开展合作。
推进镇街公立医院供给侧改革。新增4家镇街医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推动28家镇街公立医院根据自身实际分别向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中医类别医院、专科医院、医养结合和老年病医院、重点特色专科建设方向发展,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促进各级各类公立医疗机构资源互补、错位发展。
六、实施基层医疗服务提质工程
加快社区医院建设,新增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大楼投入使用,一批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完成更新改造。
规范实施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行大数据核查与质控,推进基层慢病管理医防融合。
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创建活动,力争达到国家推荐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全市总数80%以上。
选取1-2个镇街试点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街公立医院在人、财、物、技等方面有效融合。
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评选优秀家庭医生团队。完善个性化签约服务包,扩大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覆盖面,力争全市家庭医生签约率达47%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香港家庭医生服务工作室建设覆盖率达100%。
七、实施中医药综合改革工程
以广东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工作为抓手,全面打造“15分钟优质中医药服务圈”。
实施中医药“一老一小一妇”友好服务工程,搭建全生命周期中医康复体系,创新中西医结合多学科协作(MDT)诊疗机制,探索中医药“一张床”运行模式,创建首批市级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和“旗舰”科室。推动新型镇级中医院具备县级中医院服务能力。
促进基层中医药优质资源更加丰富便捷。推进镇街公立医院设置中医馆,实现6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护理门诊,20%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中医阁,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以东莞名中医专家地图实现“馆、阁、室、站”联动。
推动中医药文化交流更加融合多样。创建10个以上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5个中医药文化特色示范学校。
八、实施生命周期健康保障工程
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继续实施适龄女生HPV疫苗免费接种项目,构建疫苗接种、常规筛查、早诊早治为一体的宫颈癌三级预防体系。
扎实推进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通过省级消除母婴传播现场评估认证。
强化“一老一小”精准健康服务,发展社区托育、用人单位托育等多种形式的普惠托育服务,实现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不低于4.7万个。
力争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超63%,开展老年痴呆防治促进行动,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推进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加强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工作,稳步扩大安宁疗护试点。
九、实施行业治理现代化建设工程
拓展政务服务事项“全市通办”,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深入推进信用监管工作。强化卫生健康监督执法,组织开展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公共场所、消毒产品等领域专项整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