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东莞两会|市政协委员王旭深、郑俊彦:适老化“小改造”,托起老年人“大幸福”
东莞+ 2024-01-29 17:59:30

随着老龄化现象的日益突出,社会适老化改造正成为东莞城市更新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进一步加快推进东莞市养老设施适老化改造?在今年的东莞两会,市政协委员、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王旭深,市政协委员、致公党东莞市委会副秘书长郑俊彦提出相关建议。

▲市政协委员、致公党东莞市委会副秘书长郑俊彦

加快推进养老设施适老化改造

据了解,目前,东莞市60岁以上人口仅占比5.47%,在广东省排名第二低,仅次于深圳(5.36%),比全省(12.35%)低6.88个百分点,比全国(18.70%)低13.23个百分点,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当前东莞人口45-49岁和50-54岁之间的占比已经分别达到了9.52%、7.04%。未来10年左右,随着中青年年龄增长步入老年阶段以及青年人的父母随子女随迁到东莞,这两方面的因素无疑将增加东莞市人口老龄化的比例,随之而来的老龄化居住需求将会进一步释放。因此,如何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适老化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做到二者同步推进,是东莞顺应人口结构,提升市民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手段。

东莞目前在社区生活的老年人,主要以子女随迁为主,针对“原住民”而言,对外交往频率较低,活动半径相对较小,生活需求主要依赖于小区周边的服务机构。但目前东莞大量社区,尤其是老旧小区内的适老化服务设施配置不足。寻医问诊、餐饮购物、团体文化活动参与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需求,难以在小区周边获得有效供给。

近年来,东莞开展了“长者饭堂”“平安铃”等不少适老化设施的建设,很多社区外观硬件改造效果显著,但运营服务配套缺位问题较为突出。医养结合机构、家政服务机构难以参与到老旧小区改造中的适老化设施运营中来。

郑俊彦认为,目前,东莞的小区适老化服务设施配套不足,东莞应加大建设力度,完善社区适老化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场所,满足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实现需要。

进一步完善居家适老化设施建设范围

该提案建议,针对老旧小区,由住建管理部门牵头,建立多部门协作的长效机制,确保老旧小区改造中适老化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落地。具体来说,把新建小区的“四个同步”(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工作机制,引入到老旧小区适老化配套设施建设管理中来,严格按照《无障碍设计规范》《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等规范的要求进行养老服务设施的设计,在施工图审查过程中,对养老服务设施执行无障碍设计标准规范进行严格审查,全力配合做好老旧小区改造消防设计审查及验收备案工作,在源头上确保养老服务设施的规范建设。

同时,进一步完善居家适老化设施建设范围。提案建议结合东莞的实际情况,在社区公共场所推动老年人居家适老化设施改造工作,包括大楼公共空间、公共餐厅、楼梯斜坡的防滑防摔处理、室内光源和通风功能改造。有条件的小区,可以预留健康监测系统、紧急求救系统设备设施等室内适老化设施项目的接口。

郑俊彦表示,积极应对东莞人口老龄化,营造良好的老年友好居住氛围,东莞应积极引入第三方机构提升项目运营服务水平,项目初期在做好老年人需求调研的同时,要结合项目服务群体,遴选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通过BOT等模式,参与到项目的规划、实施中来,以便其更好地提供运营服务;推行老年人购买服务+政府补贴的方式,保障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的持续供给;结合“医改”推进,下沉老年病服务资源,让更多老年人的慢性病能在社区得到就诊和拿药服务。

提案建议,东莞应有序引入民间资本和医养服务机构参与到适老化设施项目建设和运营中来,通过引入养老保险服务,引导保险机构提供具有一定普惠性的商业长期护理险,为老年群体养老服务提供资金保障,通过保险资金的引入,推动老旧小区中的老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日常健康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家政服务等相关设施建设和服务的平台建设;通过采用BOT、PFI等项目建设模式,引入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投入资金参与或主导项目,尤其是城市更新项目的建设和运营;通过提高医保补贴等方式,引导专业医疗机构在向社区下沉医疗服务的同时,积极投入资金参与社区医疗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中来。

文字:尹金钟 图片:陈帆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