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东莞发布一号文 专家热议:“剑指”科创制造强市 “链式”创新锻造新质生产力
东莞+ 2024-01-29 15:15:18

1月18日,东莞召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制造强市大会,并发布2024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国际科创制造强市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题,厚植东莞产业发展生态优势,强化东莞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

《实施意见》中表明,东莞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这两大主题主线,明确8个传统优势产业和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实施7条通用性政策及5份配套政策,进一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有效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更好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求。

《实施意见》的发布释放出怎样的信号?东莞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有怎样的经济发展基础与产业优势?如何实现传统优势与新质生产力的双轮驱动?又将如何冲刺3万亿工业总产值?

本期“三人行”栏目邀请中央党校(国 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广东智能装备制造协会常务副会长袁江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1号文”的发布,全力“剑指”国际科创制造强市,表明东莞市吹响了争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城市和先进制造强市的号角,意味着东莞市全面迈上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的“快车道”。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与国内其他发达城市相比,东莞发展模式以外源型经济主导,外贸依存度长期偏高,自主创新难度较大。因此东莞应重构竞争优势,把握转型升级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跨域释放、多域共振和迭代增效。

广东智能装备制造协会常务副会长袁江:东莞在打造新型工业化的“前沿阵地”时,应通过“链式”创新补强产业链条,突破关键技术难点打造新型竞争力,推动东莞制造业由大变强,实现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问题1:2024年开年,东莞召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制造强市大会并发布《实施意见》,《实施意见》的出台释放出怎样的信号?东莞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有怎样的经济发展基础与产业优势?

胡敏:新年伊始,东莞市政府发布的1号文件,全力“剑指”国际科创制造强市,十分令人鼓舞。这不仅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全面落实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的切实举措,也表明东莞市吹响了争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城市和先进制造强市的号角,意味着东莞市全面迈上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的“快车道”,也释放出该市以科创引领、以先进制造立身,坚定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强劲信号。

目前,东莞市的经济总量已位居广东省21个市前六位,经济发展基础厚实,并素以制造业产业集群优势和拥有众多的制造业企业和雄厚的制造能力而享有“世界工厂”之美誉,成为广东南域、珠三角中心地带的一颗璀璨工业明珠。近年来,东莞市更是深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在高端先进装备制造和未来产业新赛道培育壮大上走在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前列,尤其是在以先进制造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上已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以此为基础,东莞市适时应势发布这份以“建设制造强市”为主线的“实施意见”,充分体现了其“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历史自觉和“策马扬鞭再奋进”的责任担当。

丁力:东莞市处于广州市至深圳市经济走廊中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东莞以其庞大的制造业体系和全球供应链体系而闻名,吸引了众多外资企业的投资。此次《实施意见》的发布,从产业合作到科创协同、从承接低端产能到吸引高新技术产业、从引进单个企业到集聚整条智能终端产业链,都持续优化各项产业发展举措,彰显了东莞推进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决心与信心。

袁江:《实施意见》的发布,展现了东莞用心用情用力厚植营商环境“沃土”, 依托科技创新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通过“链式”创新补强产业链条,突破关键技术难点打造新型竞争力。这恰恰符合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阶段需求,同时也对推动东莞制造业由大变强和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具有重大意义。

高度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是东莞的竞争优势,东莞制造业涉及34个行业和6万多种产品,呈现全产业链条、全供应链条、全创新链条等特点。回顾2023年,东莞新增培育第二批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2家,数量全省第一 ;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家;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596家,累计培育4789家,总量均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小“链主”引领大产业,东莞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成长迅速,已在东莞呈现强劲动能,随着产业新风口的形成,东莞经济发展新潜能不断积蓄。

问题2:从“世界工厂”迈向 “国际科创制造强市”的过程中,东莞应如何破解传统产业发展的痛点与难点?如何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优先选项?

胡敏:应当看到,对一个制造业集聚的工业城市,在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首先需要解决好的就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的结构重组、转换升级和重新布局问题,这其实就是一个新旧动能转换的问题,二者既要衔接得好、能够自如地相互承接,又能充分发挥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充分发挥传统产业在稳定就业、巩固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同时,又要能不失时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培育壮大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对地方决策者来说是一道必须回答好的战略考题。

这份“实施意见”可以说充分体现了决策者的战略眼光、全局思考和系统部署。总起来看,“实施意见”主要着力聚焦两个发力点:一个就是针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基于东莞市现有庞大的传统制造业,从破解其发展的难点痛点入手,强调要推动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比如,提出要加快推动纺织服装向品牌时尚产业转型、传统食品饮料向休闲健康食品产业转型、传统玩具向潮玩文创产业转型、传统家具向智能家居转型、传统造纸向绿色造纸转型、传统包装印刷向环保包装印刷转型、传统化工向精细化工转型、传统模具向大型化超精密模具转型等等。这里对待传统产业不是要搁置一边、另起炉灶,而是强调在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能中实现升级换代,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迭代创新。

另一个就是瞄准产业发展前沿,着力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在战略布局上着力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强调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一批未来产业新赛道。比如,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智能检测设备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等等。

可以说,无论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壮大发展,《实施意见》都给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描绘了路线图、确定了时间表。

丁力:与国内其他发达城市相比,东莞发展模式以外源型经济主导,外贸依存度长期偏高,以低成本优势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用订单替代市场销售,自主创新难度较大。因此东莞应重构竞争优势,把握转型升级机遇,拥抱湾区创新浪潮。广深港澳科创走廊连接广州、东莞、深圳多城,打造“一廊联动十核驱动”的创新高地,其中必然绕不开东莞这一重要支点城市。东莞目前已形成了以松山湖华为系和长安镇步步高系为核心的两大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日后应准确把握国家战略发展要求,抓住关键要领,着力塑造发展新优势,打造产业竞争硬核实力,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跨域释放、多域共振和迭代增效,撑起大湾区创新“脊梁”。

袁江:东莞应紧扣一体化与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抓手,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实现路径,切实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重点围绕智能家居、环保包装印刷、精细化工、超精密模具等产业,落实政策推动更多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同时大力支持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加快壮大新质生产力。落实配套资金政策,引导3000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大技改”,深入推进国家、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支持企业开展数字化诊断,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东莞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新跨越的必由之路。

问题3:《实施意见》中提出了一个3年的发展目标,即力争到2027年底,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30000亿元。 未来东莞应如何加快“智改数转”的步伐,打造新型工业化“前沿阵地”,冲刺3万亿工业总产值?

胡敏:第一是要充分考量市场主体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强化企业梯队成长体系”建设尤为重要,作为配套文件的推进“倍增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对此进行了详尽部署。第二是构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为此是充分发挥国家级、区域级和各类创新平台、科技产业园等的集成作用,重在建设以政府引领、市场机制系统的创新联合体。第三就是强化科技创新的服务支撑保障体系。这里重要的关注点就是“实施意见”提出的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以此真正厚植起东莞产业发展生态优势,并强化与广深协同联动发展。东莞市必须以更加宽广的高水平开放姿态、开放胸怀吸纳各类创新要素和创新人才,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包容开放的国际竞争力。

丁力:只有“重整旧山河”,东莞才能再出发!目前,东莞要打造新型工业化“前沿阵地”,就不能仅仅停留于个别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更要将视野放宽广,注重工业整体生产规模的提升。重构小、散、轻的产业组织结构,深耕先进制造业沃土,优化营商环境,培育规模化生产的龙头企业,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譬如东莞有众多贴牌生产企业,希音模式便可以给东莞众多制造企业提供转型参考,其次东莞专业镇可以考虑走区域品牌发展道路,最终实现东莞作为生产者的相对比较优势,力争在双循环中重振雄风。

袁江:一是以“链式”创新推进新型工业化,东莞需要依托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创新能力,通过“链式”创新、融合集群发展,补强产业链条,突破关键技术难点,推动东莞制造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跃升;二是以数实融合推动产业发展模式、企业治理运营模式发生深刻变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带来广泛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三是加快形成上下游、大中小、各类所有制企业融通发展、竞合共赢的良好生态,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冲刺3万亿工业总产值,再造制造业新优势。

文字:官小群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