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新型工业化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任务。2024年开年之际,以“制造业当家”的东莞蓄势待发,高规格召开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制造强市大会,更面向全市发布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题的2024年市政府一号文。
东莞此举目的明确。这既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相关会议部署要求,更是厚植东莞产业发展生态优势,强化东莞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大动作。
如何加快东莞制造质量升级、标准提档、品牌增效,助力东莞“制造业当家”,进而稳步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国际科创智造强市?
作为2024年市政府一号文的配套政策文件,由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主导的《关于全面提升东莞制造业质量标准品牌水平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已有答案。
这份聚焦于“全面提升东莞制造业质量标准品牌水平”的文件不仅提出了10条“干货”,还集中火力“三箭齐发”,从加快东莞制造“质量”“标准”“品牌”三个方面发力,全方位提升东莞产业质量竞争力。
日前,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了一场贯彻落实2024年市政府一号文及配套文件集中采访中,对《若干措施》进行了详细解读,并透露了东莞进一步推动和落实质量强市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到2026年,实现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95,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5%以上,创建至少1家国家级或省级质量标准实验室,新增主导或参与国家标准制修订300项以上,通过“先进标准+认证”方式的东莞优品50个,实现中国质量奖零的突破,为打造质量强国标杆城市夯实基础。
关键词:质量升级
实现质量卓越领先
2023年8月22日,位于东莞长安的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瞳光学)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正在广东调研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
在听取了宇瞳光学生产研发方面的情况介绍后,李强勉励这家东莞企业继续深耕专业领域,依靠创新打开发展新空间。
宇瞳光学深谙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每年不惜花费重金持续投向研发——2019年投入5324.57万元;2020年投入6494.64万元;2021年投入13363.13万元,投入资金比2020年的两倍还要多。2022 年研发投入1.34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6.48%,超过行业平均投入水平。
凭借着出色的光学性能及性价比优势,宇瞳光学已连续多年在全球视频监控镜头市场保持占有率第一的优势,成为全球视频监控镜头市场的头部企业。
从户外监控探头,到智能驾驶中的摄像头;从家庭监控器,到扫地机器人……宇瞳光学的产品已经广泛覆盖了平安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家居、车载、机器视觉、消费电子、VR/AR、医疗器械等专业视频监控等诸多领域,产品质量有口皆碑。
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金永红坦言,“质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也正是通过质量提升才让企业稳健地成为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
在第七届广东省政府质量奖的名单中,“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赫然在列。这已然是光学镜头行业内斩获的最高级别的质量奖。懂行的人都知道,省政府质量奖每两年才评选一次,每届大奖名额只有10个,十分稀缺。
其实,政府质量奖当中的“质量”可不是我们常规意义上的产品质量,而是包括了产品质量、企业管理、技术创新、品牌规划、效益变革、社会效益等在内的全方位质量管理,“含金量”十足。
那么,申报政府质量奖对企业而言,有什么好处?
在宇瞳光学产品供应链中心总经理朱盛宏看来,好处不少——在申报政府质量奖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绩效得到了质的提升,实现了从“优秀”向“卓越”的跨越;通过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以前只知道要做强做大,但具体应该怎么做?确实不清晰。”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迷茫和困惑,在申报东莞市政府质量奖的过程中,找到了答案。
时至今日,东莞已经拥有8家广东省政府质量奖单位和53家东莞市政府质量奖单位。在新的一年中,东莞将动员和推荐更多东莞优秀企业创建和申报质量奖,并定下了十分明确的目标——争取2024年开展第八届市政府质量奖评审,3家左右企业获评省政府质量奖,并力争在2026年实现中国质量奖零的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斩获中国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市政府质量奖还能获得300万元/家-100万元/家的现金资助。
从2023年开始,东莞企业凭借自身的质量信誉还能申请到最高1亿元的贷款。已有63家东莞企业尝到了“质量贷”送来的“头啖汤”,合计获得了11.3亿元的银行贷款。预计2024年,东莞将拓展“质量贷”的合作银行、服务对象类别及企业名录,为更多企业技术攻关、质量改进、标准创新等工作提供金融信贷支持,授信额度将突破20亿元。
关键词:标准提档
创建1家国家级或省级质量标准实验室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在新型工业化的路径中,标准创新是推动东莞新型工业化迈向高质量发展、参与高质量竞争的重要法宝。
来自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东莞累计制修订国际标准66项、国家标准1917项,61家企业141项产品或服务标准上榜全国企业标准“领跑者”。
不仅如此,东莞已经建成了8个国家级质检中心、18个省级质检站、11家认证机构、393家获得CMA证书检测机构,依托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等大科学装置以及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有力支撑了东莞企业质量攻关,并加强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促进专利向标准转化。
大岭山的家具、茶山的食品、虎门的服装、长安的模具……在“国际制造名城”东莞,散布着多个“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为助力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升级,东莞早已建成了20个市级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覆盖了家具、食品、服装、电线电缆、模具、智能装备、锂电池等诸多行业。
除了看重成熟的配套和产业链优势,注重科技创新的企业十分期待东莞能尽快建成省级甚至国家级的质量标准实验室。
位于东莞企石的广东思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泉”),是一家以热管理材料为核心的多元化功能性材料提供商,同时也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思泉主要产品为石墨散热片,可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穿戴设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小米、vivo、三星、比亚迪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都是思泉的客户。
思泉的管理者深知新材料研发创新的重要性,近年来不断增加研发投入。以2021年为例,思泉全年的研发投入为2735.11 万元,占营业收入的 6.09%。在研发的过程中,少不了反复的实验和检测。鉴于珠三角科研检测条件有限,有些比较特殊的实验和检测需要研发人员经常去拥有此类检测设备的华东等地区做实验。耗时长,交通成本也不低。
如何降低企业的检测实验成本?提升企业检测实验与产品研发的“同频共振”?
《若干措施》已有规划——支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及“链主”、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质量标准实验室,开展关键性、前瞻性、战略性质量创新攻关,促进先进标准研制应用和质量科研成果转化。
不仅如此,东莞还将对每个国家级、省级质量标准实验室,参照国家级或省级质检机构,分别给予不超过3000万元、500万元资助。按照这个计划,最快到2026年东莞就能创建1家国家级或省级质量标准实验室。
对此,广东思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智超倍感欣喜:“这样一来,我们就不用舍近求远,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实验室做质量标准相关的实验。”
关键词:品牌增效
培育50个“东莞优品”并打造“中国精品”
西藏的有机牦牛奶、武汉的黄鹤楼酒、甘肃的苹果、潮州的腐乳饼、澳门的牛油糕……2023年6月,超过700个中华名品齐聚东莞,一个“国字号”的商标品牌盛会——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正式在东莞启幕。
慕思、永益食品、得利钟表、旗峰腊肠……在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这个商标品牌领域的知名国际盛会中,众多东莞名品竞相参展,集中亮相,向外界展示东莞制造的品牌魅力。
有专家直言,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选择在东莞举办,实至名归。这是因为,东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国际制造名城”。你每天都会见到或者使用的品牌产品,很多都是“东莞造”,不乏东莞名品。
比如,在中国智能手机前五榜单中占据三席席位的华为、OPPO、vivo都产自东莞。小朋友都想要的“小天才”电话手表,很多人从小吃到大的徐福记、华美、七宝一丁,把好睡眠带回家的慕思床垫……这些也都是“东莞造”。数据显示,东莞的注册商标数量高达58.9万件,位居全省第4;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中国驰名商标,东莞就有70多件。
在区域产业质量品牌的谋划上,东莞正在下一盘大棋——加强东莞制造特色形象的整体策划和宣传推广,促进企业品牌与东莞制造有机结合、相互关联,着力打造“有一种制造美学叫东莞”城市IP。
推动智能移动终端、智能装备、泛家居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区域品牌,鼓励相关平台机构提供商标注册、品牌孵化、品牌运营、示范推广、绩效评价等服务支撑,通过注册集群商标等形式建立统一的区域品牌公共标识。
聚焦长安模具、虎门服装、厚街家具、茶山食品、石排潮玩等领域,支持镇街(园区)组织骨干企业创造性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现区域内主导产品关键质量指标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培育一批质量品牌领军企业,创建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向每个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给予50万元资助。
不仅如此,东莞还将开展企业商标品牌诊断策划,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深化形象塑造、市场推广、迭代维护等能力建设,加强品牌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营,支持食品饮料、智能穿戴设备、玩具、服装鞋帽等企业孵化一批新锐品牌、国潮品牌和网红爆品,挖掘培育中国驰名商标、本地老品牌、地方特色品牌。
未来,东莞将按照“先进标准+认证”模式,健全标准体系,制定实施规则,评价认定一批设计精良、生产精细、服务精心的“东莞优品”,打造成为“中国精品”。东莞对每个通过市级“先进标准+认证”的“东莞优品”都将给予10万元的资助,对每个“中国精品”给予30万元的资助。到2026年,东莞的“小目标”是培育50个“东莞优品”。
我们期待,东莞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前路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品牌之光,不断擦亮着东莞“国际制造名城”这块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