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区丹灶镇,有一座依岗而建的古村,名为仙岗村。沿着整洁的村路前行,古色古韵的岭南民居分布左右,供人休憩的庭院角落随处可见,草木与盆景点缀在道路两旁,俨然一幅欣欣向荣的美丽乡村画卷。
南海区丹灶镇仙岗村。
然而不久之前,村中部分老屋还处于年久失修的状态,外表破败杂乱,制约着村庄的发展潜力。随着佛山市“百千万工程”的推进,仙岗村迎来了村居环境的改造升级。而在古村“蝶变”的背后,是一段政府、企业、村民同心协力,共求发展的佳话。
企业帮扶 老宅迎来大改造
奋战“百千万”,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工作是重要一环。作为有着800多年历史的文明村,仙岗村也以此为契机,对村容村貌进行升级改造。裸露的墙体经过了重新粉刷,在防潮的同时更加美观;单调的墙面贴上了仿青砖瓷砖,尽显细节之美;简陋的屋顶也更换了新的材料架构,整齐又不失特色。
改造后的墙面贴上了仿青砖瓷砖。
“我们工作推进的主调是‘政府主导,企业帮扶,群众参与’,而且我们在这三方面的配合上做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丹灶镇城建和水利办公室副主任康命杰介绍,通过引入企业帮扶,链接社会资源,仙岗村的农房风貌改造工程进展迅速。
广东南海城乡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崔艺是参与农房风貌改造设计的一名设计师,在他看来,仙岗村是一座建筑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很优秀的古村落,因此在设计时要尽量“改旧如旧”,“我们尊重原有建筑风貌和特色,对每一栋待改造农房的情况都做了详细的摸排,针对不同楼房的特点进行单独设计。”在进行“一屋一策”设计的同时,设计人员也要考虑到改造后村貌的整体性。“我们会根据一条脉络,对每一个节点进行改造,充分考虑改造后对景观的实际影响。”
一间完成改造的村屋。
崔艺表示,旧村庄改造的设计工作相当复杂,需要面临部分村民的不认可,原有图纸资料不全等诸多问题,这也让团队积累了相当多村庄改造的经验。“农房风貌改造是‘百千万工程’
中重要的一环。”崔艺说,公司响应“百千万”政策号召,设计工作完全是帮扶性质的,不收取任何费用。
除了设计时遇到挑战,施工阶段也同样困难不断,“每一栋房屋在施工的工艺、采用的材料、包括改造的设计上都有所不同。”佛山市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黎智惠说,房屋之间的差异让施工队在每一次改造中都要面对新的问题,这对于更擅长统一规格操作的施工人员是一项不小的挑战。除此之外,村中狭窄的施工空间也限制了大型机械的使用,施工队职能使用一些轻便的器械进行操作,加大了工程的难度。
“我们公司作为本地企业,担负着社会责任。”黎智惠说,为了助力改造工程的进行,公司也提供了20万元的资金支持。据悉,目前仙岗村的农房风貌改造工程已全部完工。
仙岗村内的道路干净整洁。
共治共享 古村开辟新赛道
在改造工程刚起步时,也遭到了部分村民的不理解与抵制,有人觉得施工会对自己的房子产生破坏,也有人认为这些改造一定会产生一笔不菲的后续费用。但随着工程不断推进,村貌逐步改善,村民的生活也确实得到了提升,再加上村干部努力协调沟通,村民的态度也逐渐转为了支持与认可。
“人居环境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也更高了!”仙岗社区两委干部陈文德看到村子越来越美,感到十分欣慰。回想曾经多次走入村民家中进行宣讲沟通的经历,他感到自己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在村中的很多绿化角落,都可以看到插着标牌,上面写着负责维护这个地点的村民。陈文德介绍,环境好了以后,村民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村庄共治中,一起维护建设的成果。“有的村民觉得花还不够多,又自费买了一些花草,自己浇水栽培,让环境又提升了一个档次。”
仙岗村中的一口古井。
环境的提升又激发了村子的发展潜力。随着村内道路、广场、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打卡”,仙岗村也顺势引入了民宿资源,目前已有不少村民将自家的房屋改造成了民宿,为村庄的发展开辟新赛道。去年,仙岗村还在中秋节“烧番塔”的传统民俗基础上,举办了“南海·丹灶仙岗古村番塔之光艺术节”,活动当天热火朝天,岭南古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仙岗村的改造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丹灶镇城建和水利办公室副主任康命杰介绍,如今的仙岗村已是广东“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之一。下一步,丹灶镇也会继续推广仙岗村的农房风貌提升经验模式,“我们今年将在镇里全面推开农房风貌改造,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改造后,村庄的一角安装上了方便游客参观的指路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