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东莞打造全国首个“智慧社会救援4分钟”城市:用意何在?会有什么效果?
东莞+ 2024-01-22 12:23:09

1月20日是“120国家急救日”,当天,东莞市卫生健康局、松山湖党工委管委会、腾讯集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将进一步完善社会急救体系,共同推动松山湖建设全国首个“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示范区。

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张巧利表示,这是“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专家指引、科技支撑、社会参与”的全覆盖式社会创新医疗急救新模式,是东莞卫生健康系统护航“双万”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未来,在松山湖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东莞还将逐步在全市范围内打造“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的互帮互助救援圈,打造成为全国首个“智慧社会救援4分钟”城市。这一系列行动,用意何在?会有什么效果?

“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的由来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不断进步、人民健康需求日益提升,对医疗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也提出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和改进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卫生健康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完善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为科学高效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和应对提供了坚实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到2030年,建立起覆盖全国、较为完善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院前急救体系承担着群众日常急救、突发公共事件救援和重大活动保障等职责,事关民生福祉与城市安全,是城市医疗卫生体系和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联合全国120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发起“120国家急救日”倡议活动,以提升社会急救能力建设水平,促进院前医疗急救事业高质量发展。

院前急救,是抢救生命的黄金时段,在120救护车抵达之前,如何更快速地对患者进行施救,多地都在积极探索。

腾讯公司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社会应急实验室副总经理胡晗翰介绍,2023年深圳红十字会和腾讯联合打造“网约式”数字急救模式,在宝安区搭建“5分钟社会救援圈”。即:在120救护车抵达前,先通过微信小程序,由医生视频提供远程指导,同时呼叫附近的医生志愿者到达现场,并导航到最近的AED取急救设备。目前该系统已连接全区4700多台AED。仅去年9月-12月,就有近100例突发疾病患者得到救助。

同样是在2023年,东莞市医疗救护120指挥中心和腾讯合作共同搭建了5个东莞市院前社会急救项目应急体验屋,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培训效率显著提升,累计培训6000名急救志愿者。

在合作基础上,在东莞市卫生健康局、松山湖党工委管委会、东莞市医疗救护120指挥中心的全面指导和大力支持下,腾讯集团进一步增加100台AED、17台AI自动训考机、1.3万急救志愿者培训基金、志愿者激励基金、信息化建设基金等累计500万公益基金,借鉴深圳宝安区“5分钟社会救援圈”经验,在东莞松山湖试点打造全国首个“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示范区。

简单来说,就是在病人发病的黄金抢救时间内,在救护车到来之前,让受过专业训练的急救员给予病人及时有效的救助,抓住“黄金4分钟”的宝贵急救时间窗口,最大程度挽救生命。

加强医疗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东莞刻不容缓

东莞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缩影,短短40多年,从一个农业县一跃成为世界知名的制造业重镇。在中国的地级市中,除苏州以外,东莞是我国唯一一座GDP破万亿、人口超千万的“双万城市”。

从未雨绸缪的角度出发,进入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城市发展的车轮滚滚前行,这些都对应急救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实现人民福祉尤其是健康福祉。其中,在加强医疗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方面,东莞多措并举,不断提升调度能力和院前急救水平,建立高效的急救指挥体系,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过去一年,东莞全面升级120指挥调度系统,实现了急救资源的科学、合理调配;在塘厦、大朗建立“院前急救驿站”,缩小急救半径。今年还将在全市范围内搭建“心电一张网”,构建三级心电急救网络体系,为患者开通救“心”高速公路。

虽然步履不停,但由于各种原因,东莞紧急医学救援综合实力尚不能很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城市依然存在差距,甚至是巨大的差距。以高科技产业聚集区松山湖区域的AED覆盖密度为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10万人至少部署100台AED,目前深圳市平均每10万人配备80台AED,覆盖率居全国第一,而松山湖虽然也有部分AED设备,即使加上腾讯捐赠的100台,离每10万人配备100台AED依然存在不小的缺口。

另外必须强调的是,当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高达55万人遭遇心源性猝死,是世界猝死人数最多的国家。从医学上说,对于心跳骤停的患者,最佳抢救时间是4到6分钟,而城市救护车到达现场的平均时间为8—13分钟,救护车到达前的宝贵“急救空窗期”,如果患者没被及时救助,则会面临生命危险。每延迟1分钟,患者的存活率就会下降7%到10%。

毫不夸张地说,加强医疗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东莞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从城市发展的全局来看,东莞把“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示范区落地在松山湖,其背后也有着深远的意义和考量。松山湖位于东莞中部,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黄金腹地,与大朗、大岭山、寮步等镇接壤,规划面积103平方公里,实有人口约36万,医疗资源丰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发展及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变化,广大群众医疗卫生健康需求不断提升。松山湖作为东莞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东莞也希望其在全市打造“智慧社会救援4分钟”城市建设过程中担负着探路的重要作用。

总之,对于东莞来说,打造“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让千万市民在任何时间尤其是紧急时刻有“医”靠,有安全感,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内在要求,是东莞卫生健康系统提出“品质医疗、温暖服务、守正创新、协调发展”愿景目标的庄严承诺,更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必然选择,对提升公共卫生水平、守护人民生命健康意义重大,事关城市经济社会更稳更远高质量发展。

打造全国首个“智慧社会救援4分钟”城市

随着松山湖“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项目正式签约落地,建设步伐将不断加快,让发展成果早日惠及广大群众。

记者获悉,基于东莞院前急救体系升级,东莞将从120呼救模式入户推广、急救设备有效铺设、志愿者覆盖密度三个重点纬度在松山湖搭建“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示范区。

一是通过东莞市120系统的LBS定位和视频能力打通,升级呼救链路。一方面实现急救场景下120多方实时视频连线及智能调度,打通120急救中心、救护车、志愿者三位一体院前急救链路。另一方面通过街道办、社区等渠道推广一户一码,让松山湖民众居家或办公环境可实现扫描快速定位且高效视频呼救。

二是提升松山湖示范区域的AED覆盖密度。倡导企业捐赠、热心公益组织、政府采购等渠道加大覆盖密度,实现每10万人至少部署100台AED,覆盖率达到国际标准,力争全国第一。同时,将已有AED设备接入腾讯企鹅急救助手AED地图,开放给民众查找使用。

三是提升松山湖示范区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最优志愿者覆盖密度。腾讯将捐赠17台急救自动训考机,计划每台每年完成500个急救员持证认证。同时号召一线医生、消防队员、交警、公安、社区网格员、安全管理员等围绕社区服务的社会力量加入4分钟救援圈志愿者队伍,实现常住人口10%的急救志愿者覆盖率。

此外,松山湖“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示范区还将充分运用科技创新技术,如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通过AED地图、志愿者地图等更精准地预测和调配急救资源,使整个急救流程变得更高效、更流畅。

这是清晰的目标蓝图,更是为人民群众筑起的一道安全守护网。“时间就是生命,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竭尽全力去守护。”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张巧利表示,市120指挥中心要加强统筹协调,指导松山湖开展急救志愿者培训和志愿服务体系搭建,包括心肺复苏术和止血技巧,以及在公共场所合理设置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建立社会互救响应系统等。希望松山湖管委会大力开展示范区试点,不断总结经验,既造福松山湖片区群众,也为在全市推广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在东莞市范围内打造“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的互帮互助救援圈,打造成为全国首个“智慧社会救援4分钟”城市。同时衷心希望能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和科技创新力量投入到医疗急救事业中来,让急救服务与时俱进,让各方力量筑牢护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钢铁长城。

松山湖党工委专职副书记黄乐瑜表示,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具有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高素质人口集聚等优势,随着由“园”到“城”的华丽蝶变,松山湖科学城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高标准、高水平推进“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示范区建设,进而向全市推广优秀经验,打造“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示范区样板,打造成为全国首个“智慧社会救援4分钟”城市,并为国内其他城市提供建设蓝本。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打造“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持续加强医疗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升公众的互救能力与水平,让公众参与到急救中来,节省救援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抢救成功率,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但也应看到,这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不断总结经验、补齐短板、多措并举、形成合力,继续增强服务意识,定能把守护人民健康的安全网织得更牢固、更高效。

 

文字:记者 刘召 图片:东莞市卫生健康局供图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