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彩灯,在广东佛山民间称为灯色,是中国传统彩灯艺术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中国南方彩灯的代表。精巧秀丽的佛山彩灯,不仅仅是岭南民间艺术的奇葩,也是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李文涛制作佛山彩灯现场。
然而,想要做好佛山彩灯,则需要足够的灵性、耐性。作为佛山彩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李文涛,用一双饱经风霜的大手和精湛的技艺制做出了一件又一件令人赞叹的彩灯,在漆黑的夜色中点亮了万家灯火和城市的繁华夜景。
人生如灯,李文涛在点亮别人灯火时,也照见了自己的前行道路。多年来,李文涛靠着自己的手艺,一路从湖北到佛山,从民间艺术社到独立工作室,从车库到适安里非遗体验区,成为一众非遗传承人的学习榜样。
扎根佛山,襄阳小伙结缘佛山彩灯
说起与佛山彩灯结缘的事情,李文涛的故事要追溯到2001年。
那一年,22岁的李文涛随姐夫从湖北襄阳老家来到了广州,打算找一份与美工有关的工作。初到广州后的一天,李文涛姐夫下班拿回一份报纸,上面有一篇关于佛山剪纸后继无人的报道。
“小时候,我家附近住了很多手艺人,我喜欢看他们做手工。还受母亲影响,我自小喜欢画画,还学过刺绣和编织。”李文涛表示,姐夫知道他喜欢手工艺术,便鼓励他去试试佛山彩灯。
正在制作中的佛山彩灯。
在姐夫的鼓励下,李文涛攥着一幅精心绘制的画作,踏入了佛山民间艺术社的应聘大门。经过面试后,李文涛被佛山民间艺术社给录取,机缘巧合之下,李文涛被分配到了灯色车间学习,开启了与彩灯的缘分。
“我的第一位师傅,是当时的车间主任陈荣昌先生。他对我很负责,对我的作品也很负责,总是尽他所能地指点,希望徒弟学到真本事,往后有安身立命之处。”李文涛说,他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见到师傅在彩灯上作画的震撼。同时也就是这一次的经历,让他爱上了佛山彩灯这门手艺。
原本李文涛想在佛山学几年,然后把这门手艺带回湖北老家,但是,后来的一人出现让他毅然决定留在佛山。学艺两年后,他和现在的妻子邓春红,因艺术结缘。“没想到认识了她,成了家,就留在这里扎根了。”李文涛说。
彩灯作品。
学习彩灯制作,堪比十年磨剑。佛山彩灯工作讲究细水长流,就算有美术功底,最少需要花三到五年才能学成。而当时灯匠收入却很是微薄,不是真正爱这一行的人,是无法在如大浪淘沙的习艺过程中留下来的。“我真正热爱我的工作,选择坚持下来。”李文涛表示,2008年佛山彩灯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他的彩灯事业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我是湖北襄阳人,却在佛山度过了22个春秋,可以说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了。”在突破重重阻碍后,李文涛和彩灯的缘分更深了。
精研技艺,开启人生事业新篇章
2017年李文涛被评为佛山彩灯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然而在2018年,佛山民间艺术社遭遇解散。
此时,佛山彩灯基本上只有两条出路可以选择:一是开设工厂,承接政府或大型展示项目。二是开设工作室,承接定制项目,例如与设计师联手打造艺术品装置,专攻空间设计。
彩灯作品。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李文涛决定去追逐属于自己的事业。2018年8月,李文涛在禅城区人民路租下一间车库。
尽管那里位置偏僻、空间狭小,却承载着李文涛的梦想与希望。尽管环境艰苦,但一个个彩灯在自己手中成形后,李文涛感觉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然而,作为一个技术精湛的手艺人,李文涛创业初期的日子里,困难与挫折也是很多。如何宣传推广自己的彩灯、如何拓展业务,成为李文涛头疼的问题。
“我坚信只有真正好的作品,才能赢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每一盏从我这里出去的彩灯持久耐用,都浇筑着我对工艺的执着与热爱。”凭借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品质,李文涛的彩灯受人们的好评。
在朋友的介绍下,李文涛陆续接到了不少佛山彩灯的订单,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彩灯作品。
在李文涛的努力和朋友们的支持帮助下,他的彩灯事业逐渐步入了正轨。其业务也从最初一年几万元,增长到后来的十几万、二十几万甚至三十几万。
随着工作室的声名渐起,李文涛的事迹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在2019年年底,其工作室入驻适安里古民居群非遗体验区。
在这里,古色古香的环境与传统手艺相得益彰,让李文涛的手艺在这里大放光彩。同时,优越的地理位置,也让游客更加方便地体验佛山彩灯魅力,也让李文涛的佛山彩灯事业更上一层楼。
彩灯作品。
如今,佛山彩灯已经成为岭南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透过这盏灯,不仅能够看到一种属于岭南手艺人的美和情,更能感受一种深沉古朴的力量。
“现在佛山彩灯逐渐被大众所熟知,我深感欣慰。”作为佛山彩灯的传承人和创业者,李文涛表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土的非遗项目总是会有一定市场的。只要技艺精湛,且稍懂经营,想维持生计不成问题。他希望,那些想从事非遗的年轻人要对本土文化保持信心,努力提高技艺。
推广技艺,培养新一代非遗传承人
除了做好钻研技艺、开拓自己的佛山彩灯事业之外,近年来,李文涛走进小学、中学以及广美等高校,传授、推广佛山彩灯这项非遗技艺。
令人欣喜的是,当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然而,非遗进校园,仅能让学生对其有个初步的认识。李文涛表示,真正掌握非遗技艺,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力道的掌握,并非一件易事。对于美院的大学生,若能开设传统手工艺课程,无疑是引导他们深入学习非遗技艺的宝贵机会。
李文涛传授技艺现场。
李文涛表示,要想在佛山彩灯上真正学有所成,需要具备浓厚的兴趣、勤奋的态度、充足的时间与精力,以及扎实的美术基础等条件要素。希望能有更多学徒长期跟随他学习。现在,尽管设有体验兴趣班,但学生们仅能短暂地感受彩灯文化,仍然缺乏培养平台和稳定的人才来源。
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和商品市场的繁荣,李文涛认为,非遗传承人要具有更高的艺术水平和创新思维,以及一定的商业头脑,才能更好的传承非遗。
李文涛展示彩灯。
“人的思想是活的,不管是心理上还是工艺上,可能都要去寻找一个平衡点,才能更好地继续自己所钟爱的事业。”李文涛表示,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有义务,更有责任深耕技艺,将非遗的精髓传递给下一代。让新一代非遗传承承前启后,书写非遗技艺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