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研学成果、研学报告超过1000份!东莞科普研学在行动
东莞+ 2024-01-12 19:03:47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散裂中子源、3D打印、潮玩IP设计、人工智能……如何充分利用东莞这些得天独厚的科学教育资源,让科学教育可触可感?东莞科普研学在行动。

2023年,东莞大力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推出科学教育20条,并将科普研学工作作为其中重要抓手,鼓励学校带领中小学生走出校园,置身科普基地沉浸式体验科学的魅力。一年来,我市开展科普研学活动约500场次。形成的研学成果、研学报告超过1000份。

顶层设计

三管齐下加强科普研学统筹指导

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东莞加强顶层设计和研学指导,积极推动市内学校利用得天独厚的科学教育资源,开展“科普研学”实践活动。

鼓励学校带领中小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科普基地,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探讨学习;同时,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校外教育机构等单位,开发工业研学、生态研学、智慧研学、智造研学、非遗研学等丰富多彩的研学课程,推荐一批精品科普研学路线,凸显“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魅力。

编写科普研学指南,主题包括“科学+教育科研”“科学+智能制造”“科学+生态农林”“科学+非遗文化”“科学+传统产业”五大类,并精选东莞市33个公益性科学教育研学点,涵盖了多个科学领域,为学校和家长开展科普研学提供参考选择。

开展科普研学课程培训,提高学校和研学点科普研学课程开发的质量,同时开展研学课程案例评比、交流等活动,形成浓厚的科普研学氛围。

学校实践

促进课本知识和生活经验深度融合

为丰富实践育人途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课本知识和生活经验深度融合,着力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市内学校在开展科普研学方面,呈现“以科技专题探索为主题”“以科技强国为主题”“以‘东莞制造’为主题的工业研学”主题化特点。

科技专题探索项目包含3D打印、潮玩IP设计、人工智能等。例如3D探索研学课程,其课程内容主要是走进先进的3D打印实验室,了解3D打印的行业趋势,深度体验现代技术的研发,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和解决问题;科技强国研学课程以探寻国之重器、世纪工程、航天航空设备,挖掘背后科学家故事、了解重器或工程对国家的战略性意义,感受祖国在党的领导下日益富强趋势,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东莞制造”为主题的工业研学主要以东莞高新企业、东莞龙头产业、东莞优势资源参观体验为主,目的是弘扬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

镇街行动

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打造研学亮点

东莞各镇街还充分利用本土场馆资源,结合各自产业特色,打造各镇特色研学线路,精心研发科普研学课程,形成一镇一特色、亮点纷呈的研学工作格局。

一方面推动项目式研学课程。通常包括科学考察、文化探究、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涵盖了自然、人文、社会等多个领域。例如高埗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与成铭热溶胶博物馆、广东唯美陶瓷博物馆、东莞市昌兴茶叶仓储有限公司等开展校馆合作,开发项目式研学课程,并作为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一大亮点;另一方面是推动公益科普研学。研学课程内容以参观实验室、博物馆、科技中心等为主,也包括讲座、研讨会、实验课等形式。例如石碣镇开展“东聚成长课堂”公益科普研学活动,带领孩子们参与石碣镇少年宫生命科学实践课、参观东莞科学技术博物馆、参观鳒鱼洲国企文创园,寓教于乐。

此外,还推动研学进企业。研学进企业课程主要通过参观企业车间、产品展示、互动交流等,让学生们与产品制造过程亲密接触,近距离了解高效的工业机器产品成果,提升青少年对产业科普的认知。

精品建设

开展多区域、多师制联动科普研学

2023年9月,市教育局邀请香港、澳门、新疆(图木舒克市)学子,参与莞港澳图中小学生“点亮未来”科学营,通过为期4天的研学之旅,四地师生通过参观、互动、探讨、体验等多种方式,走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散裂中子源、鸦片战争博物馆、东江纵队纪念馆等具有东莞城市特色和科创底蕴的研学点,体验科技魅力,感受历史变迁,促进文化融合,增进民族情谊。

2023年4月开展的“行知莞邑——东莞市中小学生科普研学公益活动”,来自不同学校的13位科技骨干导师带领160名对科学有浓郁兴趣的中小学生,相继走访广东科学中心、太粮米业等科普基地,开阔眼界,启迪科学智慧,取得系列成果。

为持续推进东莞科普研学,市教育局表示,接下来,将实施“1+1+10”行动,其中第一个“1”指的是开展一次科普研学课程建设交流活动,第二个“1”指的是汇编一本科普研学精品课程集,最后的“10”指的是将推动市内学校开展10场经典科普研学活动。

文字:张理萌 图片:莞教宣供图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