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1987年便发表了处女作。此后,笔耕不辍,勤奋写作36年。两个月前,她迎来了创作的高峰期——同时出版了“工厂三部曲”(《工厂女孩》《工厂男孩》《工厂爱情》)和《等待的母亲》四本新书。她,就是生活在广东东莞的作家丁燕。
1月6日,来自全国及广东省的多位评论家在东莞莞城围绕丁燕新作展开研讨。在主办方看来,东莞不仅是丁燕的定居地,还是她的采访地和写作地。自2013年起,丁燕便在莞城工作与生活,莞城的发展与变迁,和她的创作紧密相连。因此,东莞市作家协会和莞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决定召开“东莞制造的东莞记忆——丁燕作品研讨会”。

当代工业文学里程碑著作
作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莞城作家协会副会长,丁燕的写作一直以东莞为核心而展开。“工厂三部曲”是她沉浸东莞工厂十二年,深入了解基层产业工人的生活,最终凝结而成的链条状系列作品;《等待的母亲》是其在东莞写就的纪实作品,描述了革命家彭湃母亲不凡的一生。
尤其是“工厂三部曲”中,《工厂女孩》和《工厂男孩》是非虚构作品,《工厂爱情》是地地道道的长篇小说,三部作品的内部存在着一种逐渐递进、血肉相连的隐秘关系,它们都涉及一个共同的主题:“一个人如何与他所处的时代产生混响”。

丁燕不仅想表现工厂世界的律动和节拍,更想表现生活此间的人们的内心世界。通过感受、剖析和反省,她试图对一个个具体之人的复杂灵魂进行解码。虽然这个“链条状”作品的诞生,并非她刻意为之,然而,经过12年艰苦努力,这个系列作品就像一部编年史的横切面,具有了完整性。可以说,“工厂三部曲”集结出版,是她以在场的创作方式,完成了一部在工业文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作家丁燕坦言,2010年从新疆南迁广东不仅是她人生的分水岭,也是创作的分水岭。她认为东莞是一个写作宝库,任何有心人若能深耕细植,都能有所收获。她感慨地说,虽然在一个月内迎来四本书同时出版的奇迹,但她知道,这个奇迹的诞生不仅是自己勤耕不怠的结果,更是时代大潮和岭南大地的助力。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见证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东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一个农业县发展成为国际制造业名城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成功迈上了GDP过万亿、人口过千万的“双万”城市新赛道。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东莞成为一座移民城市和制造业名城,来莞的务工群体庞大。他们的生存与生活,他们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都富有时代烙印,是改革开放文学中独具特色的题材。
研讨会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茅盾文学奖评委、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震,从多个视角阐释了“工厂三部曲”的意义和价值。他认为,丁燕的“工厂三部曲”以小叙事的方式,书写时代大历史,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的文学见证:以微观视角、底层逻辑和真实记录的原则,建构了从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整体隐喻。
“丁燕的‘工厂三部曲’是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群体的故事,即改革开放过程中制造业名城东莞的务工群体的故事,非常具有代表性。”李震认为,该系列作品小叙事切入,以一个个劳动个体和特定的时代群体为书写对象,行业性知识充足,素材真实可感,细节丰富,是工业题材与乡村题材中不可多得的代表性作品,尤其对第二代打工群体(即第一代留守儿童)的书写和工厂叙事,从“打工”这个切面返照了一个时代的流变,并以完整的链条形态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
在南方科技大学副研究员、评论家陈劲松看来,丁燕以女性视角打量男性世界,以作家身份关注芸芸众生,对于嘈杂而艰辛的工厂生活,她既是亲历者与实践者,也是观察者和记录者。她的写作关注的不是宏观的叙事,而是历史中的个体,为个体和特定群体发声,有疼痛也有大爱,充满希望和新生,体现了作者的悲悯,也让人看见生活的本真,作品充满激情和力量。在她笔下,“工厂”不仅是无数产业工人的生存现场,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某种精神图腾。

文学成色经得起考验与摔打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不仅仅在于其时代意义和价值,更在于其文学本质和审美。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晏杰雄从系列作品的结构视角分析:丁燕用12年时间关注产业工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生活,创作出规制宏大的“工厂三部曲”,不仅建构了珠江三角洲个体工业生活的标本,也是一个当代作家如何自我转型的典型范例。“工厂三部曲”有响当当的文学成色,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与摔打,所以才从当下大量同类作品中超拔而出。这三部作品将非虚构与虚构混搭,体式奇妙却毫无违和感,是三部曲写作中一个文体创造。
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柳冬妩则从作品人物形象角度出发,认为“工厂三部曲”就像一个纪念碑,对几千年没有发生过的城乡巨变具有见证意义。特别是《工厂爱情》的主人公向南方,是一个饱满的文学人物。他延续了乡村青年高加林、孙少平等人的命运,是中国在转型巨变中涌现出来的新人物。
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黎启天看来,“诗歌化”是丁燕作品的底色。早年的诗歌创作经历和从西北到岭南的迁居生活,不仅锻炼了丁燕对语言的敏感和诗化的思维方式,更是在两种地域文化冲撞过程中新增了独特的生命体验,因此丁燕作品的语言简洁精确、鲜活流畅、质朴灵性,充满了诗意,更是冲破的文体所带来的书写禁锢。在黎启天看来,“工厂三部曲”的第一部《工厂女孩》的出版,就已标志着丁燕从一个抒情诗人蜕变为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

作品具备了经典文学的气质
东莞市委党校文化与社会教研部教授、东莞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袁敦卫重点阐释了丁燕的写作与东莞人文形象的构建。他认为,东莞的城市形象可以分为地理形象、经济形象、科技形象和人文形象。丁燕的作品是东莞人文形象的鲜活素材和最新成果,不仅丰富了打工文学的内涵,提升了打工文学的层次,也提升了东莞人文形象和城市内涵,已具备了经典文学的气质。
东莞理工学院图书馆馆长田根胜用“对应、文化人类学、大文学”三个关键词展开分析,认为“工厂三部曲”的意义并非仅仅发现某些“新的真实”,关键是对这个伟大时代的迁徙者、底层打工群体的关注,以沉潜的田野调查方式、注重原生态的人物呈现、艺术化的细节场面描写,去呈现一个精彩故事,并通过故事揭示底层民众的爱与痛、挣扎与追求、问题与思考。他认为丁燕从理想主义诗人到非虚构现实主义作家,从对东莞的书写对应时代的发展,以打工个体和群体的叙事和创新书写,让作品具有文化人类学的意义,是对大文学有力的推动和开拓。
本次研讨会的学术主持、东莞市作家协会主席、文艺评论家胡磊在总结时表示,丁燕是东莞作家群体中勤奋吃苦的作家。多年来她一直心无旁骛,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写作中,所以她才有今天的这些成果。他认为丁燕的作品对中国制造业现场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做了深度思考,展示了一个作家的大智慧和大手笔,在灵巧中蕴含着深情,在简洁中蕴藏着尖锐,在悲悯中蕴藏着深情,在质朴中洋溢着诗意。在他看来,丁燕善于将笔下人物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透过生活在现代城市现场人们的遭遇,牢牢把握住时代现场和历史存份的创作原则。在他看来,“工厂三部曲”是一部经过艰苦的田野调查、现场体验和锲而不舍的勤奋创作,最终用心用情浇铸而成的优秀作品,为当代工业题材创作提供了可贵的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