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东莞召开企业助力东莞“百千万工程”对接会,广泛动员全市各类企业投身“百千万工程”,在助推东莞城乡融合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实现更大发展。
企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企业如何参与“百千万工程”,承担社会责任?如何深度融入“百千万工程”,实现双向奔赴、共建共享?东莞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帮助企业和企业家找准切入口和发力点,在东莞“百千万工程”的时代大潮中做强做大、回馈东莞,为东莞“百千万工程”的纵深推进和再造一个新东莞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为什么要助力“百千万工程”?
东莞企业有基础有责任有前景
在东莞,企业助力“百千万工程”具备坚实基础。
企业与城市共同成长、共生共荣是东莞的显著特色。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东莞积累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国企、民企等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市企业总量达到77.4万户,特别是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形成了涵盖34个工业大类、涉及6万多种产品的制造业体系,拥有一大批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和遍布镇村、各有所长的小微企业,企业助力“百千万工程”具备坚实基础。
“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是近年来企业参与镇村建设的重要行动,很多企业家积极参与,为东莞镇村发展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企业帮扶共建积累了大量经验,有利于企业统筹资金、资源、人才、技术等要素,助力镇村加快高质量发展。
在东莞,企业助力“百千万工程”拥有广阔机遇前景。
省委把“百千万工程”作为广东的优势塑造工程、结构调整工程、动力增强工程、价值实现工程,就是要通过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区域经济循环,拓展经济纵深、释放发展潜力。对于东莞来说,这是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意味着“浴火重生、凤凰涅槃、脱胎换骨”。同样,对于广大企业来说也是一次新机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东莞具体工作部署来看,“百千万工程”既有经济发展相关的产业转型升级、镇村工业园改造、大招商、科技创新等工作,也有综合环境整治相关的农房建筑风貌提升、城中村改造、绿美生态建设等,还包括基层治理创新、公共服务提升等方面,将给各类企业带来产业布局的难得机遇和拓展市场的巨大空间。这是重大机遇,但具有窗口期,稍纵即逝。
这点,企业和企业家都懂。抓住了就有机会破解当前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抓不住错失的很可能是未来五年、十年的机会和际遇。只有把镇村所需与企业所长结合起来,在融入镇村发展过程中才能实现自身更大价值。
在东莞,企业助力“百千万工程”是必须肩负的社会责任。
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都必须担负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
东莞的企业家历来有扶贫济困、兼济天下的传统,多年来踊跃参加“万企帮万村”、东莞慈善日活动等,在省内对口帮扶、省外东西部协作、对口援藏援疆等方面也作出了积极贡献。
“百千万工程”涉及经济发展、城乡环境、社会公共服务等方方面面,关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乎广大群众的安居乐业,关乎千万人口的民生福祉。企业积极融入参与“百千万工程”,多做固根基、补短板的实事,多做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好事,多为千万市民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就是展现东莞企业的时代担当精神。
如何助力“百千万工程”?
东莞四项重点工作期待广大企业贡献力量
企业助力“百千万工程”,如何发力?围绕地方所需、自身所能,企业在“百千万工程”中就能与东莞双向奔赴、共建共享。
聚焦大抓产业发展,助力增添镇域高质量发展动能。
1月2日,市委十五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今年全市要心无旁骛拼经济。东莞“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要对标先进县区推动镇域高质量发展,坚持制造立镇。制造业当家是东莞最鲜明的特色,广大企业在参与推进“百千万工程”中,必须把产业发展摆在最突出的位置,积极参与七大战新基地建设。
市属国企要更加担当作为,深度参与基地的土地整备、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开发、投融资等,引导国企基金群充分撬动社会资本加大对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投资力度。民营企业家要牢牢把握机遇,找准切入点、发力点,将企业资源向七大战新基地集中,助力镇域打造发展新引擎。
围绕美丽圩镇和乡村建设,助力提升城乡人居环境。
企业要积极参与美丽圩镇建设,扎实推进建筑业企业与镇村结对帮扶,坚持“一镇一策” “一村一策”,开展技术帮扶,全面加强规划设计、风貌提升和建设运营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老旧村庄环境改善、农村污水治理、厕所革命、“三线”整治等,鼓励支持企业发挥人才、技术、资金优势,因地制宜参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建设,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力量。
助力绿美东莞生态建设,引领民营经济力量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深化“绿美东莞民企行动”,广泛发动民间资本,调动民企资源,参与村庄公园、山地公园、郊野公园的建设,支持生态廊道、绿道、碧道、古驿道优化利用,让绿色成为东莞城乡最亮丽的底色。
紧扣农村集体经济保值增值,助力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支持企业通过结对、共建、合作等方式,共同开发乡村资源、盘活乡村资产,发现和重塑乡村价值。做好土特产文章,组织引导企业深入挖掘农村土地、环境、人力、产业、市场、文化等资源的多元价值和多重功能,优化乡村生产要素资源配置,参与高效农业、优质种业、特色种植养殖、休闲康养、民宿旅游、农旅融合发展项目和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引导土地有序规模流转、委托经营、生产托管等方式,持续提升农业产业园区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村集体增收。支持做大做强“莞字号”农业品牌,讲好莞香树、荔枝树、香蕉树“三棵树”故事,抢抓预制菜产业风口,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与精深加工,健全生产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产业链,提升农产品价值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着眼社会治理共建共享,助力千万人口深度融合。
在促进千万人口深度融合方面,广大民营企业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要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加强与村基层党组织的结对共建,充分发挥非公经济领域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职工在干事创业、联系群众、化解矛盾等方面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打造基层党建促“百千万工程”的红色引擎。
引导企业积极参与镇村文化事业发展,参与乡村文化礼堂、文化广场、乡村戏台、非遗传习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培育文明乡风,推进移风易俗,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把困难学生、重病患者、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开展捐资助学、医疗救助、生活救助等公益帮扶活动,切实兜牢民生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