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厉害的!东莞千名学子上阵比拼人工智能
东莞+ 2024-01-04 16:10:07

“太厉害了!”学生操控的无人车,不仅能在指定的道路上灵活行驶,还能遇到红绿灯、行人、学校等模拟场景时按交规做出反应,给现场观众带来了许多惊喜。这只是现场精彩比赛的一个镜头。

1月4日,第十八届东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活动在南城商务区北部学校举行。168所学校组建了603支队伍参赛,全市1101名青少年选手参与六个项目的竞技。

本次活动由东莞市教育局主办,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东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承办,旨在推广人工智能知识,提高我市中小学生对科技的热爱与动手实践能力,推动我市中小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端科普讲座火爆,点燃学子科技梦想

这次活动除了有烧脑的现场比赛,还有精彩的科普讲座。

“大家知道我国古代机器人有哪些吗?”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培养对象、广州市第一批“广州科普名师”罗隆副教授抛出问题。当天,他给同学和老师们带来题为《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讲座。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他围绕机器人的发展、分类,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领域方面进行阐述。罗隆表示,古代“机器人”便是我们现代机器人的雏形,“人类对机器人的幻想与追求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从西周时期我国能工巧匠偃师研制的歌舞艺人,到我国最早的机器人雏形——鲁班制造的木鸟;从1800年前的汉代时期,张衡发明了计里鼓车,再到后汉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成功创造出了“木牛流马”,罗隆用一个个故事讲述了我国古代“机器人”的发展史。

随后,罗隆与大家分享了机器人的应用。他借助丰富的视频材料向同学们展示了不同种类的机器人——会跳舞的机器人、负责垃圾分类的机器人、用于新冠肺炎防控期间提醒人们社交距离的机器狗……这些机器人不仅外表奇特,而且实用性还非常强。丰富而生动的视频展示顿时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

当他提到人工智能的三要素——感觉、运动和思考时,有同学抛出问题:人工智能也会思考,那它会不会哪一天就以“黑科技”的身份跃出江湖而取代人类呢?面对同学们的疑惑,罗隆从专业的角度解释了人工智能会“思考”其实是源于人类编写及设置的程序,人工智能永远无法取代人类的智慧。

结合当下社会发展热点,罗隆还给大家分享了机器人的现实应用。极富趣味性和知识性的讲座,为同学们开启了一扇科技之窗。“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成为时代的佼佼者,在科学发展的领域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聆听完讲座,同学们纷纷表示。

现场揭题同台竞技,培养未来科技人才

此次活动的比赛环节,设三个类别6个项目。任务积分类项目分无人车积分赛、无人车接力赛、迷宫机器人三个项目;主题开放类项目分人工智能现场主题制作赛、机器人基础任务挑战赛两个项目;竞技对抗类有擂台赛。

在“无人车积分赛”中,各校参赛队伍操纵着各自的无人车在指定道路上灵活行驶。车辆经过“桥、8桥洞、红绿灯、行人、学校、书店、公园、餐厅”等模拟场景时,需按照交通规则做出反应。“这项比赛既具有真实性,又能体现参赛队员的无人车操纵能力。”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比赛主裁判员尹伟锋表示。

这次的比赛项目非常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动手实践能力。比如,无人车接力赛就需要选手现场动手拼装智能车、现场编写程序,由2台机器人在现场模拟的城市道路真实场景,实现走直线、过公交站、弯道、过减速带、接力、过高架桥、识别红绿灯、指定位置停车等任务,展现出参赛队员聪明才智和团队合作精神。

“挺难的,但我们很有信心。”东华小学东城校区五(26)班的王思博告诉记者,他这次与队员前来参加无人车接力赛项目。参训快一年的他认为,“收获很丰富,开拓了思维,提升了动手能力,父母都很支持。未来,我想当一名科学家。”

在综合运动馆内,人工智能现场主题制作赛正在这里举行。数百名参赛学生正忙碌进行设计和组装。这个项目需要参赛队员用现场提供的激光切割机、木板、KT板,按照设计图纸完成切割、拼装等任务,完成作品。“最大的挑战是现场公布比赛主题,选手现场才能开始设计、制作,要有合理的规划和分工,还要把想法变成现实。”尹伟锋表示,这个项目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改善人们生活品质和提高生产效率方面的作用,对学生的挑战和锻炼可以说是综合性的。

本次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演示,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人工智能的魅力,并引导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人工智能知识,提升创新和动手能力。同时,通过活动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人工智能的学习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精神,培养新一代科技领军人才。

文字:李春燕 图片:李春燕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