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科学城掀起人工智能风暴:近20位院士热议人工智能的未来前景
东莞+ 2023-12-29 21:13:05

“未来的生产模式是‘自然人+机器人+数字人’三类平行员工一起分工协作”“大模型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是机器‘涌现’智能”“利用人工智能种地将有望成为现实”……松山湖掀起一场人工智能风暴。在12月29日举行的2023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总决赛暨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峰会上,近20位院士齐聚松山湖畔,展开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探讨。

总决赛特等奖、一等奖将优先提名“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现场,在众人的见证下,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总决赛正式启动。

自2023年2月14日启动大赛以来,大赛评审委员会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评审原则,先后吸引全国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2432支队伍报名参赛、挑战角逐,最终从各专项晋级赛推荐评选出120个项目入围全国总决赛。获得全国总决赛特等奖、一等奖的项目将优先提名“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为助推优秀项目落地发展,在大赛开幕式上,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科创基金联盟发起成立。未来将通过联盟的平台作用和协作机制,以基金投资、项目孵化、产业协作等方式,致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作为首个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总决赛的承办地,拥有中国首台、全球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布局了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等大装置、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平台,推进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东莞理工学院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研支撑及良好的创新生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戴琼海表示,松山湖科学城是首个举办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总决赛承办地,彰显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拥有覆盖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科创体系和高度发达的制造业,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生态、应用场景。

在28日的项目对接会上,松山湖科学城集团、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光大We谷产业园、中集智谷产业园、清大创投、东莞科创资本等东莞松山湖的产业载体、投资机构与大赛组委会精选的11个总决赛项目代表展开对接交流。

多维度探讨人工智能发展前景

在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学东带来了题为《全电驱重载仿生四足机器人研究进展》的报告,从电驱机器人当前面临的问题、挑战和技术进展,以及基于运动-发力-能量综合优化的运动规划与控制等方面予以分享。

“具有重载作业能力的四足机器人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的重大需求,具有能量效率、运动噪声、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优势。团队已经在关节电机电-磁-热-力协同优化,关节、散热、单腿等方面性能提升上取得重要进展。”陈学东表示。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广东院士联合会副会长罗锡文以《无人农场的探索与实践》为题,围绕智慧农业和无人农场的认识和实践,全面展示了无人农场的发展路径、技术进展、实践成效等精彩内容。

罗锡文表示,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无人农场是实现智慧农业的重要途径。当前无人农场的关键技术包括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精准化作业、智慧化管理5大方面。以植物生产为例,数字化感知内容有土壤信息、作物长势信息和作物病虫草害信息,而获取这些信息靠的是卫星影像、飞机或无人机获取的影像、地面仪器。

罗锡文表示,广东提出要在大湾区建10个智慧农场。我们智慧农业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快。因为智慧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汉堡大学信息学科学系教授张建伟分享了《数据与模型协同驱动,创新物理世界智能系统》的专题报告,讲解在人工智能迎来爆发之际,机器人从非具身智能走向具身智能过程中技术创新的多种可能性,探讨未来物理世界如何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推动智能系统的创新发展路径。

在大模型时代,各行各业如何应对?“从人工智能的角度讲,我们现在要实现更加透明的人工智能,要集成多模态的信息,研究真实世界的具身智能,而且要高度重视以人为本的AI伦理,要用重大需求作为牵引,而不仅仅是技术驱动。”张建伟建言。

在人工智能大爆发时代,未来的人类还需要工作吗?日本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副理事长、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任福继带来题为《具有灵气的数字人是未来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主角》的报告,为与会者展现未来世界自然人、机器人、数字人三人共舞时代的种种可能性和具体实践。

任福继表示,自然人、机器人、数字人三人共舞需要兼具智商和情商的共享心脑。大模型是三人共舞催化剂,元宇宙是三人共舞的大舞台。

“未来的生产模式是‘自然人+机器人+数字人’三类平行员工一起分工协作。自然人劳动力只占5%—10%,机器人占15%—20%,剩下80%—70%的工作由数字人完成。”任福继表示,当前,数字人的动态生成挑战面临情感准确性、实时性、表情和动作的连贯性,以及个性化和多样性等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国杰为大家带来《神经网络模型的潜力和局限》专题报告,系统回顾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指出从事人工智能应用开发的科技人员既需要仰望天空,也要抬头看路。

李国杰表示,近年来人工智能取得重大突破,得益于大数据、大模型和大算力,三者缺一不可。大模型的重要标志是机器“涌现”智能。但也应该看到,单纯提高算力不是“万能药”。“数据不但要多,而且要更高质量,要追求更高质量的数据。”

文字:资深记者 张华桥 图片:记者 陈栋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