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划的引领下,20年来,嘉兴不断重塑乡村功能、激活村庄经营、唤醒沉睡资源,对村庄的人、财、物、地、产、景、文等资源统筹规划、配置、组合、营销,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跟随记者的脚步前往嘉兴的马厩村、墅丰村与乌村,一起探寻他们如何绘就村美人和共富新画卷。
■马厩村白墙树影,水清岸绿,一派宜居景象
“低碳+运动”
“碳”出美丽,“划”出发展
马厩村位于嘉兴市平湖市曹桥街道南部,全村区域面积5.4平方公里,下设23个村民小组,下辖1个自然小集镇和32个自然村落,留有马厩庙大桥、马厩大王庙、大坟山遗址等众多古迹。
走进马厩村,白墙树影,水清岸绿,一派宜居景象。其实,在2013年之前,曹桥街道曾被称为“猪三角”——几乎家家户户养猪,而生猪养殖存栏密度大导致臭味蔓延,街道内每条河道都是劣Ⅴ类水体。如马厩村的小河道沈家浜曾臭气熏天,村民都不愿意靠近河边。
产业振兴,环境先行。自2013年开始,生猪退养、清三河行动、剿劣、“污水零直排”创建等一系列措施陆续出台推行,10年间曹桥街道励精图治,河道得到质的变化,彻底摘掉了“猪三角”的帽子。
“环境好了,水好了,村集体发展就能好起来,村民就能够增收。”马厩村党委书记姚健介绍道,在环境整治时对河道就已有了规划,2020年9月,马厩村引入合木赛艇俱乐部,正式启用成为“赛艇小镇”。同时,引进第三方开发公司,开发完善周边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形成了包含餐饮、民宿、咖啡、尺糕、研学等在内的十余个丰富新型业态项目,打造“赛艇商圈”。
“划赛艇累了就可以来这里做尺糕、吃尺糕。”尝相思非遗尺糕文化体验馆店长陆女士打趣道。旧时老一辈在过年时才会做尺糕,她认为“想吃随时都可以做,也能更好传承下去”。陆女士自己就是马厩村人,村子的新发展也让她有了新创业机会。如今,在周末或假期,来店内体验做尺糕的人很多,“经常爆满,要提前预约”。
2022年6月,马厩村搭乘“碳为观智·桨领风华”美丽乡村精品线创建东风,打造了亲水观景长廊,可以近距离俯瞰赛艇航道,配合低碳科普馆、桥文化记忆馆、红色展陈区、赛艇文化街、零碳成长乐园等可看、可玩、可学的项目,丰富赛艇小镇的乡村旅游内涵,成为了全国首个“低碳+运动”美丽乡村精品线上的璀璨一环。
按照规划接力干,让发展更有动力。姚健表示,马厩村定下“低碳+运动”发展道路,巧用丰富的生态资源、水乡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以“国际范、水乡韵、活力劲、田园风”为目标的赛艇小镇,逐步形成集健身、休闲、观光、农家乐等业态于一体的长三角水上运动聚集地、农文旅产业发展新高地、高质量乡村旅游目的地。
把低碳融入方方面面。农业上,村子开始发展稻田退水“零直排”模式,生活中,不少村民安装屋顶光伏,通过并网发电,每户每年能有3000元左右的收益。“少用一度电相当于赚了5毛钱。”姚健欣喜地算起“低碳账”。
“去年是在小步走,今年开始是在正常走。”姚健认为现阶段的马厩村算是2.5版,下一步是要走向3.0版、造血版,引进更多的项目如赛艇比赛、亲子研学等,支持赛艇小镇自给自足、不断发展。
未晚餐厅就在低碳科普馆旁,光看店内装潢绝对猜不到这是一家位于农村的饭店。“我是今年5月通过景区招商入驻的,一眼就相中了这个院子。”未晚餐厅店长顾女士脑海中对院子满是规划,夏天,在院子里有户外露营的感觉,最近天冷了,就搭起了星空屋,还没完全建好就已有老顾客提前预订。“我店里的阿姨就是本地人。”看着马厩村建设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多的丰富内容入驻,她对餐厅与村子的未来充满信心。
■马厩村亲水观景长廊
三大文化结合
子恺来了,产业来了
位于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北部的墅丰村又叫“子恺漫画村”,现在已经是全国“出圈”的“网红村”。走在村里,常常能看到一拨又一拨的旅行团来游玩打卡。“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墅丰村立足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子恺文化“三大文化”,结合数字化改革和应用实践,大力推进“服务均等化、环境生态化、生活智慧化、文明现代化”的未来乡村建设,形成“乡愁可寄、未来可期”的美好画卷。
故事要从2003年开始说起。墅丰村是纯农业村,重点要在土地上做好规划、做好文章。借着“千万工程”的东风,村里大力整治旧时村民粗放式养猪、养鸭等导致的脏乱环境,同时进行土地平整。2006年,全村耕地全部完成平整后,村里开始了新村点集聚建设。2年后,很多村民都住上了三层“小洋房”,土地流转工作也开始进行。流转后农民可以务工或创业,地转了出去,钱转了进来。村民流转土地的意愿不断增强。“现在新村集聚率已达70%以上,土地流转率已超过99%。”墅丰村党委副书记颜慧介绍道。
环境变好了,发展该怎么走起来?结合自身资源,桐乡市第一个党组织在这里成立,红色文化一直引领着墅丰村前行;在求新求变的过程中,墅丰村并没有脱离“农”的属性,在农耕文化上做起了文章;“请出”丰子恺,以丰子恺漫画为特色IP,将漫画元素融入村庄建设中。墅丰村定下了以农业为主,立足“三大文化”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将村内各个区域合理规划开发,再以点串线连起来。
把文化做丰厚。邀请丰子恺的外孙宋雪君参与村庄规划设计,依托江南传统村落特色风貌,形成漫画主题的生产生活空间,建成集漫画文创和研学为主题的“子恺漫画村”。打造以墅丰村为核心的“果菊飘香子恺路”美丽乡村精品线。壮大“红色经济”,打造“红色研学季”,发布红色研学线路。依托现代农业创新服务中心,建立“服务中心+运营公司+村集体+村民”利益联结机制,加速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
把产业做丰实。通过规划和引领,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立足柿子产业,形成以甜柿种植为主导产业、多品种水果种植为辅的农业产业结构。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切实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开展大招商活动,先后引进华腾猪舍里未来猪场、太秋甜柿园、百豆产业园等13个项目。盘活闲置农房,探索主辅分离式“共享农房”模式,引进子恺漫居、子恺染坊、子恺画校等20个业态。
2022年2月,墅丰村入选浙江省第一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通过一块大屏,全村的产业、人口等数据尽收眼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分类等也可以在线监测。“在数字大厅,村民可通过设备自行办事。此外,我们正在给村内70周岁老年人陆续发放智能手表,能实时监控老人基础身体数据。”颜慧告诉记者,类似的数字化改造早已经融入墅丰村的大街小巷。墅丰村还引进了24小时无人超市、无人药房、智慧停车以及共享农房、老年食堂等便民服务设施,让村民“足不出村”接轨数字生活。
按规划发展,这几年,墅丰村每时每刻都在变得更美好、变得更“未来”。“几个月前来和现在都有着很大的差别。”颜慧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正是这份不断前行的求变之心,让墅丰村在“千万工程”助力下不断蝶变。
■乌村打造的7个主题民宿组团,具有浓厚的历史气息
“旧瓶装新酒”
旧的漂亮,新的舒适
提到乌镇,很多人都略知一二,而说起乌村,可能很多人还未曾耳闻。严格意义上,乌村不是一个自然村。2016年,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将位于乌镇的原虹桥村东瑶西、东瑶北、东横头三个自然村合并,更名为“乌村”,作为一个村落旅游项目开发。如乌村这样的旅游度假村落项目,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另一种可能。
乌村位于乌镇西栅历史街区北侧500米,紧依京杭大运河而立。全村围绕江南村落特点打造,规划有米仓、磨坊、竹屋、桃园、渔家等7个主题民宿组团,房子都在原始房屋的基础上改建而成。
漫步乌村,会产生一种穿越感,仿佛真的回到了几十年前的村落。这正是乌村的特色与高明之处——外部风貌是浓厚历史气息的水乡风光,但内部全是现代化数字化设施。有力量的规划让发展更有底气。
“我们都是在保留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功能性完善,增加的时候还得保证增加的部分和原有的风情风貌、文化体验相融合。”乌村度假村村长杨爱兴表示,会最大程度保留原本的历史文化、味道、痕迹,在此基础上,根据乡村旅游的发展需求,再加上相关内容的开发。保留村落的肌理结构,不动一砖一瓦、墙外立面,保留河湾、小桥、农田、菜地等空间结构,但高度现代化它们的内部。内部按照精品度假的高标准装修,网络、空调、暖气、现代化卫浴、智能床垫、芯片布草一应俱全,但是装修主题与外部保持统一。保留过去风貌的美好,又用现代化设施消解现代人对旧农村的不适。
过去的老物件,成为现在的装饰元素。传统村落生活场景和记忆,转化成符号,设计点缀在乌村的每个角落,旧故事符号变成新美好景观。乌村注重地场景设计,融合景观、人文、生态,为游客带来有深度、有文化、有体验、有收获的沉浸式旅游体验。比如游客可以在乌村体验到从种甘蔗到收割、榨汁、熬糖加工等生产全环节,或是参与豆子成为豆制品的一生等。杨爱兴相信,“在这些沉浸式场景互动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去体验收获,感受大自然、生态田园、农耕文化等等。”
在乌村,一步一景,处处有惊喜。路过一个转角,不远处的栋栋村舍、片片农田被一条小溪围绕,鸭子、白鹅戏水其中,石板桥连接两岸,眼前的老房子、树屋、竹林、果园、落叶、菜地与迎面走来的大人小孩,组成了一幅生动又艳丽的农村风景画。
在打造上花功夫,在运营上也花心思。“区别于中国乡村游的传统模式,乌村采用一价全包的套餐式体验模式。”杨爱兴介绍道,只要一价全包入住乌村,村子里所有吃喝玩乐等活动都不再另行收费,一键打包吃住行和30多项免费体验项目。
乌村的另一大特色就是CCO服务(Chief Culture Officer,热忱的文化传播者),集导游、管家、讲解员、运动老师、托管员等多种功能于一身,为每一位旅客从服务、文化宣讲、互动体验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一站式服务。“像我自己也是一名CCO,我们乌村的每一个人都是CCO,热情款待每一位游客,把最大的善意释放给每位到访者。”杨爱兴语气中洋溢着对乌村的热爱,释放出乌村的善意。
老中青都可以在乌村找到合适的项目。“我们中华民族,无论哪一代,都应该要了解、传承农耕文化,振兴乡村发展。”杨爱兴相信,这也正是打造乌村的另一个意义。
■乌村犹如一幅生动又艳丽的农村风景画
记者手记
找对方向,精准发力
在发展中深植文化底色
来到嘉兴,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环境真美真好。无论是走访村落,还是乘车途经其他村庄,都能看到排列整齐、设计统一的新村集聚居民楼,栋栋小别墅,气派又美观,同时村居环境整治效果良好,水质优景观美。生活在这样的新农村,人民幸福感上升自是理所应当。
纵观马厩村、墅丰村与乌村三个村,可以看到环境和规划、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正如“要赚钱先修路”,要搞好发展先搞好环境,不能“在垃圾堆里数钞票”。而在整治环境前,一定要对未来发展有所规划。在规划下方向更加明确,才能更好前进。如马厩村,改善环境前就对未来走“低碳+运动”的方向有所规划,再通过多种方式一步步朝这个目标奋斗。
怎么定下这个方向?那自然是对村内自身资源的一个综合考量。要善挖掘,把村内资源有机整合,结合优势、发展特色,做好环境“面子”,不忘文化“里子”。只有把文化有机融合好,才能走好新时代乡村发展道路。“千万工程”是打造“千村示范”,要“千村千面”而不是“千村一面”。墅丰村就把握好自身优势,充分挖掘与丰子恺的联系与渊源,以丰子恺元素为人文底色,把子恺IP有机融入村内各个环节,锚定未来乡村发展方向,朝着文化乡村转型之路前行。如今已取得一定成效,同时还在不断推进数字平台系统升级,让村民更好融入“数字生活”。
区别于东莞,嘉兴大多村落以农业为主,较少工业化发展或工厂相对集中。可以看到农耕文化相关都是他们的发展根基之一,但相同的种子开出了不同的花,他们都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这也启发着“双万”东莞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借好“百千万”工程东风,用超前的思想,以有力量的规划,明确发展思路方向,再带动村民一起动起来、走起来、跑起来。通过一任接一任村干部的持续发力、担当作为,斩获民心,获得群众理解与支持,持续推进开展各项工作。
监 制:张树坚
总策划:雷石鹏
策 划:敖剑锋 黄涛
统 筹:沈勇青 林朝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