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东坑镇已创新提出培育“百千万工程”典型镇“1139”工作思路,即培育1个美丽圩镇、1条乡村振兴带、3个片区,开展好9个提升行动,努力构建经济强、环境美、民生优、融合度高的镇村发展新格局。据了解,东坑是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该镇的“丁彭黄”片区同时入选全省首批典型村。
近年来,东坑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精致魅力新东坑的总目标,以全域创建示范圩镇提升“生态环境美、镇村环境美、民生服务美”的城市品质,构建出“招商留商、引才育才”的良好循环生态,突出培育以富强电子、新能德科技、东勤科技为代表的先进制造龙头阵营,深度开发生态智创城、东坑信息产业园、正崴科技园三大高科技产业基地,引领带动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全面优化升级。
当前,全省、全市上下大力推进“百千万工程”。“百千万工程”是广东的优势塑造工程、结构调整工程、动力增强工程、价值实现工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东莞市提出构建“1279”典型引领工作体系,推动“百千万工程”工作在东莞落地见效。
东坑镇迅速响应和落实省市工作部署,全方位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东坑镇作为全市十个入选镇街之一,入选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丁彭黄”片区同时入选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并成为全市“百千万工程”7个典型村之一。目前,该镇已经基本建成“山水新天地”乡村振兴示范带;建成一批“家门口”荔枝公园,同时带动全镇多个荔枝园进行整治更新;东坑农业园也走上了一条以农业生产为根本、休闲旅游相融合、生态调节作保障的复合型园区发展道路,辖区内已基本构建“公园+产业、公园+生活、公园+生态”的5分钟公园圈;全镇16个村(社区)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实现美丽圩镇示范村全覆盖。
为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省市关于“百千万工程”的部署要求,加快落实市“1279”典型引领工作体系,破解全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全镇“百千万工程”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东坑镇在实施“百千万工程”基础上,结合镇情实际,创新提出“1139”工作思路,通过培育1个美丽圩镇、1条乡村振兴带、3个片区,开展好9个提升行动,努力构建经济强、环境美、民生优、融合度高的镇村发展新格局,实现“一年开局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十年根本改变”。
1个美丽圩镇
聚焦生产、生活、生态,打造“三生”融合的“新门户”工程,加快培育一个“产业兴旺、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的现代化“美丽圩镇”。
发展目标:生产方面,强化镇域发展顶层设计。生活方面,优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生态方面,打响宜居宜游新品牌。
1条乡村振兴带
培育一条“城乡融合、三产均衡”乡村振兴带。坚定“工业立镇+制造业当家”的产业强镇之路,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依托“山水林田湖”自然禀赋,以美丽乡村为载体,结合美丽圩镇建设,将一二三产业资源点串联成线、集片成带,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突出以特色精品村+现代农业+美丽田园+美丽幸福村居特色连片项目+中心商业区+先进制造产业园区,串联而成乡村振兴带,带动全域乡村振兴品质内涵提升。
发展目标:借力乡村振兴带蓬勃发展,推动以城带乡、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迸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主要是打造特色品质商圈,发展现代都市农旅,实施产业兴村战略。
3个片区
1.围绕经济产业发展,培育先进制造引领片区
片区范围:片区位于东坑镇西部,毗邻松山湖高新区,距离镇中心直线距离1公里,路网完善,紧邻生态园大道、迎宾路、科技路,已形成由东勤、睿翔、莱尔、泰睿、润洲等企业组成的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其中,汇聚东勤、东建、国丰等重大项目8个,预计满产达产年产值超240亿元,培育成先进制造引领片区。
片区面积:1.2平方公里。
发展目标:打造产业新高地,打造“产城人”融合新样板,打造镇村联动新起点。
2.围绕生态生活方面,培育“丁彭黄”乡村韵味典型片区
片区范围:由东坑镇中心北部的丁屋村、彭屋村和黄屋村组成,具有山相依、地相连、水相通、路相接、人相往等人文地理环境特点。2022年10月建成启用,塑造了“古韵田园·山水新天地”的乡村振兴品牌。
片区面积:5.1平方公里。
发展目标:依托古韵田园、特色产业、文化资源,通过完善功能、彰显特色、旧村活化、提升环境、聚集人气五大策略,发展“政务服务+田园+文化+消费”新业态,推动“丁彭黄”培育为全市村级乡村韵味型典型。主要是凸显乡村文化特色,打造文化消费新地标,塑造幸福生活品牌。
3.围绕完善服务配套,培育角社融合发展片区
片区范围:角社村位于东坑镇西北部,与松山湖生态园紧密相连,片区内有规上企业34家,其中亿元企业6家,百亿元企业1家。
片区面积:2.3平方公里。
发展目标:产业发展更高端,空间拓展优质化,服务配套再升级,促进“产城人”融合。
9个提升行动
1.镇村规划提升行动
2.绿美城乡建设行动
3.村容村貌提升行动
4.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行动
5.镇村工业园改造提升行动
6.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行动
7.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行动
8.健全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机制行动
9.省内对口帮扶协作行动